不过,在他结束中国之行时,孟托邦得到了众多的荣誉和奖赏。在巴黎,朗东元帅接到电报传来的《北京条约》签署的消息时,长长地松了一口气。12月22日,他在日记中写道:“一件大事终于完成了。至少,我们不必过于提心吊胆,担心我们的部队要在临战状态下、在任何事情都会演变成致命危险的地方度过冬天。这已经相当不错了”。
孟托邦还收到拿破仑三世皇帝的一封亲笔信。皇上在信中许诺将第一个空缺的参议员席位留给他。1861年1月5日,他迫不急待地将来信向驻上海的部队宣布:
亲爱的将军:
将军率部远征中国,系迄今最遥远之战事,得我
盟军鼎力相助,赖我将士坚毅果敢,短短数月间,力
克险阻,大获大胜。
朕之欣喜之情,务请将军转致众将士,卿等未有
辜负朕暨国民之殷切期望者。朕之褒赞,众将士俱当
之无愧,虽然,朕赞誉之所属者,实为朕亲自遴选之
主帅也。
将军深副朕之信托。朕意一俟参议院有缺,即由
将军递补,以申朕欣悦表彰之忱。
拿破仑
1860年11月8日于圣克鲁宫
此外,皇帝还感谢将军与英国联军——居然!——维持了良好的关系。4月中旬,孟托邦得知皇帝颁布谕旨,任命他为参议员,接替已经去世的前公共机构大臣克鲁泽勒男爵。
好事成双。孟托邦还得知他的儿子被晋升为少校军衔。在上报战争中表现突出应予表彰者的名单时,孟托邦为了避嫌,没有提及儿子的名字。皇帝对这一姿态大加赞赏,根据他的表现,把他的军衔由上尉晋升为少校。
这件事使孟托邦甚感欣慰。另外,晋升和荣誉接二连三地向远征军的高级军官们头上飞来。冉曼和柯利诺两位准将晋升为少将,本茨曼上校晋升为准将,诸如此类。
另外,已登上北京主教区宗座代牧主教之位的孟振生还要求孟托邦提出一份军官名单,由教皇向他们授勋,以表彰法国军队重新恢复了天主教在北京的活动。返回法国后,孟托邦收到教皇庇护九世表示感谢的信函,还有教廷勋位的大十字勋章。皇帝和天主教保守派非常重视教皇对中国之战的表彰。孟托邦还被授予英国巴斯勋位高级勋章。当然,也不要忘记拿破仑三世皇帝于1860年12月28日颁给他的荣誉军团大十字勋章。
然而,这时却从天津传来一条不幸的消息,骁勇善战的柯利诺将军于1月12日去世。他染上了天花,很快就不治身亡。这位曾三十余次死里逃生的将军,临终时不由自主地叹道:“这么个死法,真是窝囊”。毫无疑问,他希望以别的方式去死,他也当之无愧。而且,他死在“未来的夫人”身边。他的日记透露说,他的朋友们都曾祝愿他结此姻缘。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十六章 法国人见证的洗劫(18)
孟托邦写了下面的文字,向这位伟大的军人致敬:
“对所有曾在他光辉的生涯中追随过他的人来说,他的死都是巨大的悲痛……。他在所有人的心中都留下了最深挚的伤感,对他英雄的军人生涯的缅怀”。不止一个人像杜潘…瓦兰一样想到,命运之神本应给这位马拉科夫战役和中国之战的英雄一个更好的结局。柯利诺将军去世时,还不知道他刚刚被晋升为少将。他本来就是为了这第三颗将星,为了这个梦想和壮志,来到中国的。他的传记作者居伊·柯利诺后来写道:“这第三颗将星,只能在他的墓碑上闪耀”。将军终年只有五十岁,他的早逝使他的事业戛然而止。如果他活着,他一定会成为元帅。
柯利诺是远征军的灵魂,他的去世使远征军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法国驻天津守军司令官的葬礼于1月13日隆重举行。夏尔·德·米特雷西看到:“整个部队都沉浸在泪水之中,很多士兵像孩子似地泣不成声”。所有在天津的英国人、俄国人和美国人,天津的三位主要中国官员以及老百姓,都加入了送葬的队伍。后来,他的遗体被移至北京的天主教墓地。(1900年,在八国联军到来前不久,墓地里的坟墓被义和团所毁)。欧马利上校接替柯利诺将军指挥留驻天津的部队,他后来被晋升为准将。直到1861年3月22日,两位大使布鲁斯和布尔布隆才离开天津前往北京,布尔布隆夫人乘轿同行。他们三天后进入北京城。英国使馆的芮尼医生说,英国和法国的旗帜从此“和平地”在北京飘扬。两国公使率随从进驻北京——这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部分原因和目的——就这样平平静静地完成了,既没有遭到中国政府的反对,也没有遇到老百姓的敌意。3月25日,在天主堂里作完感恩礼拜之后,布尔布隆先生接待了来访的桂良。次日,恭亲王首次接见了他。法国使团安置在中国人让出的一处宫殿中,那里原是一位亲王的府邸。
孟托邦出发的日子越来越近了。他将他的参谋长施米茨上校派往埃及,由他来安排部队的撤离。部队返回的路线没有沿原路经过好望角,而是取道红海和苏伊士地峡。这条路更近,而且更有新鲜感,所有的人都兴奋不已。他还继续关心天主教在中国的教产问题,此事一直让他放心不下。他接触了在中国的所有法籍教徒,包括耶稣会会员,遣使会会员以及其它各教派人士等。
最后还有两件事让他担心。1861年1月,何柏将军刚刚返回上海,就决定打开长江,率领数艘战舰溯江而上,直至南京。在他看来,这样做的目的是向中国人炫耀武力,但更重要的是护送一个贸易团。这一行动让法国人极为不安,他们认为这是英国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