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怕自己才疏学浅被别人知道,于是就装出一副什么都懂的样子,结果弄巧成拙,被人贻笑,其实根本没有必要。
试想,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和一个一流的演说家,同样在人前发表意见时,谁的压力比较大呢?
此外,在我国传统观念中,君子当“讷于言而敏于行”,认为说得好不如做得好;而“祸从口出”、“沉默是金”的观念又使许多人不敢或不愿开口。再有,与我国的应试教育有关。大家都学过语文,“文”是教学生如何“写”,“语”是教学生如何“说”。但我国的语文考试从来不考“说”,所以老师和学生都只重视“文”,写的能力不错,而说的能力却不行。应该说,许多人不敢当众讲话是因为不会讲,而不是没有勇气。不敢说、不愿说、不会说的结果都是当众不开口。而当众讲话是一种技能,技能必须通过训练才能掌握。总不练,偶然遇到当众讲话必须开口时,当然就会紧张。
当众讲话紧张困扰着许多人,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一个在国家机关工作的年富力强的中层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突出,在群众中也很有威信,上级领导准备提拔他,可当众述职却成了他的拦路虎。述职的日期越临近,他的紧张心理越重。在
述职当天,他紧绷的神经再也承受不了,晕倒在述职现场。大好前程就这样被断送了。在竞争激烈的社会,要展现自己的才能不能只靠埋头苦干,当你与别人干得一样出色,甚至比别人干得还好,而别人善于运用语言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但你不会说,赢得职位、得到提升的机会就很可能被别人抢去。有句话说得好:光说不练是假把式,光练不说是傻把式,又说又练才是真把式。
对一般人而言,在人前发表谈话,最好的态度就是:不要太高估自己,不要在乎别人,就算献丑,又何妨?如能这样大胆地放下包袱,放松自己,就一定能消除恐惧的不健康心理,大胆地说话。
6。丢掉恐惧,让自己从羞怯中站出来
羞怯的心理是成功表现自己的强敌,只要你克服了这种心理,勇敢地向众人展示你自己,你就已经抬起了迈向成功的脚。
经常会有人自我解嘲地说:“我口才不好,不会说话。”这是因为羞怯与恐惧的缘故。其实,只要能克服障碍,每个人都能打开话匣子,侃侃而谈。
要使自己从羞怯中站出来,必须先遗忘恐惧,勇敢地面对问题。社会瞬息万变,生活的步调如此快速,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新的状况,难道要一辈子像只鸵鸟般地逃避现实吗?多给自己一些信心和勇气,你就会发现自己其实是很出色的。你要鼓励自己面对问题,克服羞怯,你并非孤单一人。担忧自己在讲台上的表现的大有人在。每个人几乎都曾经有在众人面前发表意见的经验,也可能怯场过。它困扰的不仅仅是“菜鸟”级人物,更包括了许多舞台经验丰富的老手:即使在舞台上活跃了50余年,海伦o赫斯依然担心自己临上场的那一刹那会忘记开场白的台词。瑞德o斯凯顿上台前则总要歇斯底里地大大发作一通。芭芭拉o史翠珊的舞台恐惧症在圈子里早已是“臭名昭著”,因此她多年来不敢在音乐会上一展歌喉。
每位成功的演说家都有他或她自己的避免恐惧的小诀窍。温斯顿o丘吉尔喜欢假装把每位听众都当成裸体的。富兰克林o罗斯福则会假设所有的人袜子上全都有破洞。卡罗o贝内特会认为他们全都坐在抽水马桶上。问题在于,即使开场前你的大脑仍然在高速运转,用各种各样的恐怖情形来恐吓你,你仍然可以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来玩一把游戏,从而使得自己感觉到自信心和对场面的掌控感。
制服恐惧,我们可以把听众当作朋友或客人。不论是谁,与亲密的朋友说话都不会怯场;初次见面,一想到不了解这个人,就会拘束。所以,说话者应视每一位陌生人为旧友故知。
日本有位当配角的滑稽演员,为了防止怯场,常在手心写一个“客”字,意为装作把观众不放在眼里,也就是说“不要把客人当回事就不怯场了
另一位日本歌手则反其道而行之,他一怯场,就自言自语地念叨:“我是客人所喜欢的!客人都很喜欢我!”这样一来,抗衡感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镇静自若。
我们还可以在脑子里想象一下成功的情景。
有的人一想起过去自己失败的情景,脑子里便闪现出“这一下又要失败啦!”“腿哆嗦起来了!”“话音异常啦!”等等信息,并导致说不出话来。所以,说话者最好多想象一下自己与初次见面的人侃侃而谈,在公众面前指点江山的潇洒英姿。
如果觉得自己有过成功的经历,心中就会升起“定能获得成功”的信心和胜利的希望,并产生说话的动力。如果说话之前想象到听众对自己热烈喝彩的情景,则会倍增自己说话的勇气。把向后看变成向前看,把回忆尴尬变成想象荣耀,从失败心情转为成功心理,则无疑对说话的成功,裨益无穷。
说话恐惧是一种非常正常而又极其普遍的情况,它有可能发生在每一个人的任何一次与他人的交谈中,而绝非个别人的语言方面的缺陷。那些常因自己说话胆怯而烦恼的人,大可不必为此担心,而应该振作精神,努力克服这种困难。
另外,如果你随时随地都因为担心说错话而压抑自己,不敢与他人交谈,你将会无法享受谈话的乐趣。有一位朋友常常告诫自己要“谨言慎行”,避免和他人任意交谈,所以在朋友群中,他是最沉默的一个人。当别人指责他、要求他时,他从不辩解也不开口拒绝,于是朋友们都笑称他为“好好先生”。他的个性使他无法轻松与人交谈,即使觉得委屈、愤怒也不明确表示出来,渐渐地,他和朋友之间有了一层隔阂,不但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拓展,也造成了他和朋友之间的误解。
总之,请不要把说话看成一种负担,丢掉羞怯和恐惧的包袱,你也可以谈笑自如,娓娓道来。
所以,当我们感觉到勇敢时,我们就会真的变得很勇敢。用我们整个意志去达到目的,是用你的勇敢去代替恐惧的最好方法。不过,你必须先准备好一切动作,否则恐惧仍旧不易消失。假如你要讲一些话,在充分想了之后,就该立刻走出来,先做半分钟的深呼吸,这也是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因为只要多吸一些氧气,就会使勇气增加,只有这样才能够自救。
7。克服说话紧张症,让你更轻松
很多人在别人面前说话会紧张,在会议或公开场合需要发言时,勇气就不知跑到哪儿去了,总是畏畏缩缩的。说话的时候,你可能会手心冒汗双手发抖,连声音都颤抖起来,然后整个脑袋一片空白,连自己在说什么都搞不清楚,中断好几次自然是少不了的状况。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你紧张了。
有一个很有才华的年轻人,由于自身的性格问题,在口头表达上总是有些欠缺。在一次单位的总结发言上,虽然他准备得极其充分,但一上台,由于过度紧张,大脑突然就一片空白,完全忘词了,因而丧失了一次升迁的大好机会。为此,他后悔不迭。
一个人有说话紧张的不健康心理,并不奇怪,也并不可怕,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这种情况的出现。另外,我们应该花更大的精力和较大的工夫分析它,找到科学的解决办法。
良好的自我心理暗示也很有用。有些人紧张时爱默默对自己说:“别紧张,不用紧张。”可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更紧张。原因是这是一种不良的心理暗示。正确的方法是对自己说:“我已经准备好了,我能说清楚。”或者干脆抱定“破罐破摔”的心理:“大不了就是说错,错了就错了,谁还能把我吃了?”另外,不要对自己要求太高,只要能正确表达自己,而且发言符合当时的场合和自己的身份就可以了。
俗话说,一心不能二用。当紧张心理袭来时,可以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认真听别人发言,不要总想着自己应如何在众人面前表现;发言时紧张,可以通过专注于自己讲话的内容来缓解。
有的人由听者的表情、动作及眼神中,自认为听者对自己的说话方式及内容感到不耐烦。所以说,会紧张的原因,就是因为你的意识与注意力,转移到了令你不安的对象身上。
当听者的表情及态度,和说者的预期有所差距,甚至是超出其想象之外时,说者的意识就已经离开了话题本身,注意力就会转移到听者的身上。
比如说,说者本来预期这一席话可以惹得大家哄堂大笑,可是放眼望去,听众却丝毫不为所动,而且还以冷漠的眼神望着他;或者是他期望大家能轻松点来听他说活,没想到大家的表情都很严肃。并且以锐利的眼光望着他。这些未能被预期到的状况,让说者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在说话本身,因此产生紧张。
掌握讲话的技巧也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上学时缺乏讲话训练,工作后也少有当众说话的机会,使许多人讲话没有章法,让人感觉言之无物,重点不突出,思路不清晰,逻辑性不强,说车話辘话。这些都可以通过学习一些说话技巧而改善。当我们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时,就能找到自信,有了自信心,说话就不容易紧张了。事实证明,上述方法对克服紧张心理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