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音乐》杂志的一篇文章形容她:像一架上满发条的钟,在不停地转着、走着。
张培豫对乐队要求以严格而闻名,但她最苛刻的还是自己。她有一种为了艺术可以不顾一切的精神。
青年时代的张培豫只是台湾省的一名乡村女教师,她因调教有方,率团三次夺取台湾中部小学合唱比赛冠军而小有名气。一次演出前,她摔伤了,医生嘱咐她必须静养,她却坚持打着石膏参加了排练和演出。一位观看演出的台湾教育奖学金评委目睹此景,深为感动,极力为她申请赴奥地利留学的奖学金,使她实现了到音乐之国求学的夙愿。
张培豫的敬业精神,不仅为她赢得了走向音乐事业的重要机遇,也是她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
在北京指挥贝多芬专场音乐会之前,她突然生病了,大家都担心她是否会推迟演出,熟悉她性格的大提琴家司徒志文却说:“只要不倒下,她会不顾一切地坚持演出。”
果真,她最后如期而至,并且执棒的曲目还是力度最大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
一个月后,在指挥另一场演出时,上台前她一直头疼,吃了几片止痛药,她就又出现在指挥台上。她说:“本来我可以节省点儿力气,但我对音乐一向是全力以赴。”
张培豫曾对记者说过这样一段话:
“音乐与我的心结合在一起,它是从我的心里流出来的,是我的肺腑之言。……当我把音乐作好,我就得到了最大的满足,这是我生活的目标,也是我从事指挥的意义所在。”
“我热爱音乐,太热爱了!没有任何其他的事情可以超越它,也没有任何其他的事情能够让我如此投入。哪怕我走得再艰辛,我也不会放弃。”
这一番肺腑之言的确能引起我们的沉思。
张培豫的敬业习惯使她从一个普通的乡村女教师登上了德国卡塞尔歌剧院首席指挥家的宝座。这其中,对音乐的忘我精神,和音乐融为一体,并为了音乐可以牺牲自我的精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是她的全部,她的一生就是一场接着一场的精彩的音乐会。在张培豫的人生当中,成功的素质便是敬业习惯。
7、在工作当中边干边学
一个人如果受过了高等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标签与资历。但仅此一条是远远不够的,特定的知识仅仅只有几年的有效寿命,更多的知识是在工作当中边干边学。
(1)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一个长达十几年的漫长过程,这个过程中,个人教育的决定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父母。
小学、中学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目标仅仅是帮助我们摆脱文盲,以及掌握一些基本的、通用的知识,培养学习能力与掌握学习方法也是一个重要的目的。
高等教育则是一种专业教育。人生的确有时很矛盾,居然要求个人在缺乏足够的资讯条件下,为自己做未来的基本定位,一个十几岁的人必须决定自己未来的职业领域,并花费重要的几年时间为自己茫然的定位决策学习各种东西。
高等教育除了学习特定的专业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掌握特定的专业理论,现在所有的大学都将外语、电脑的知识与技能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时代的进步。
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你不能肯定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就选择一个良好的大学;如果你已经肯定自己的职业定位,则选择特定的专业,至于什么学校则不重要。如果你发现自己选择错误,尽快更改自己的学习内容,按照自己的兴趣设计自己的学习内容。
学校时期,你必须拥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这是你步入社会走向职场的关键。
(2)工作中学习
信息时代,特定的知识通常仅仅只有几年的有效寿命,即使是北大、清华的学生,毕业几年后也会面临知识更新的问题,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与常识。你在大学中学到的知识只占其终生所学知识的10%左右,其余的知识都是在以后的工作中边干边学的。
个人的职业生涯,一方面在不断的升迁,另一方面也会不断的变换工作环境。不通过学习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是不可能有所发展的。
工作中的学习有直接的针对性与目的性,大大缩小了学习的内容,增强了学习的明确性,学习起来更容易。
(3)职业教育
国内企业录取新人看文凭,“非研究生不要”的牌子常常挂在招聘会上,国外又是怎样呢?据报道,删年5月18日,北京职业教育国际周国别报告在长城饭店拉开帷幕。记者采访了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论坛主席汉斯·艾尔斯特博士。
艾尔斯特告诉记者,欧洲职业教育的理念和发展目标是“让学习更靠近学习者”,这一想法需要利用网络,以远程教育为基础,但又高于现在流行的远程教育。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机构和教师更多充当顾问的角色,给学生提供近期和远期目标,给他们的个人发展提建议。这里,学生不单指在校生,而且指社会上所有有求知欲望的人。
谈到荷兰的教育状况,艾尔斯特说:“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工作,成为中层管理人员,少数优秀人员还可以成为跨国企业高层管理人员。”
“在荷兰,大学毕业生有时候找不到工作,要到职业学校学点技术才能找到工作。”他说。
在荷兰,学生初中毕业后有两种选择:去职业学校和普通学校,大体相当于中国的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职业学校的专业覆盖面广,包括各项专业技术,大学里有的专业职业学校基本上都有,只是内容浅一些;另外,学生毕业后可以找工作,也可以和普通学校的学生一样报考大学,待遇相同。而普通学校是为了培养大学生,学生一旦考不上,很难求职。
现在,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更喜欢上职业学校,因为这样会有更多的选择。
21世纪的教育将是开放式的教育。你生活的这个时代,每天都在产生着新的职业,同时一些旧职业也在逐渐消失。每一个人都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如果说,在不久前,你还有可能掌握你的领域中前人所积累的全部知识的话,那么今后,你再也无法指望在年轻时能学到够下半辈子用的知识。有调查表明,化学知识不到6年就翻了一番,信息技术知识不到5年就增加了一倍。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曾对软件开发人员说:“四到五年后,现在使用的每句程序指令都得淘汰。”知识的更新速度将越来越快,个人的知识如果不能随之而更新,很快就将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知识的迅速进步在促使个人更新知识的同时,还不断引发技术革新,技术革新又会使职业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造成一些新的领域和专业人才需求。与此同时,某些传统领域和行业的人才需求将会减少,甚至被淘汰。这两方面的发展趋势将越来越明显,从而要求个人的知识结构、知识层次和知识面不断更新。
终身教育适应了这样一种职业观念:在作用上,职业不只是个人为维持生活而必须选择的社会角色,而且是保持个人与时代发展同步的参照系;在内容上,职业不再只是完成影响企业运转的那部分任务,而且还包括为了将来也能胜任工作而接受的教育和培训;在形式上,职业不只是一个工作岗位,更是一所具有不断更新的培养目标的小型培训基地。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需要高水平知识和能力的职业的数量越来越多,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随之增长,而且专业不断更新,这些进程将使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远超过中等教育。加上信息和传播技术使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教育模式更多,因此大学普及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这种普及并不是让所有的人都从中等教育直接过渡到高等教育,并将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最后阶段,而是让所有人在一生的不同阶段接受某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实行全民终身教育。
(4)书籍
人生不可一日无书。书满足人类喜新厌旧的本性。你看世界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推陈出新,令你挑花了眼。人生苦短,及时读书,否则将后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