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一部分人出去,延续司马家的香火,是现在司马一族族人的首要事。
贾诩拉着荀彧来到一边,小声道:
“我觉得可以,河内就在洛阳边上,我们只要看住那部分人,未来不愁洛阳的司马家不好好办事。”
这也符合天子对司马家的定位与规划。
一边遏制住他们的喉咙,一边让他们好好的办事,做朝廷的手套,专干脏活,手套还能随时脱了。
荀彧点点头,司马家的不少人,其实承受的是无妄之灾,他们甚至有功于朝廷,一刀切说不过去。
再加上这么办能更好的抓司马家的把柄……
“好,我同意,在下马上拟奏疏送往兖州,交由天子批复。”
荀彧开了口,司马懿的面色好看了很多。
短短几个月时间,从必杀之局要灭族,到他挺身成为宦官,再到为司马家谋得一条生路,他好歹闯出来了。
他还有大把年华,能为司马家逆天改命。
就是做宦官,他也要做能将荀彧等人踩在脚底的大宦官。
治国他差远了,天子也不会让他参与进去。
那他就专精权术,拨弄人心、拉拢官吏、隐忍待发,最后为家族摘掉耻辱的帽子,族人再也不用提心吊胆。
既然条件谈妥,接下来几人看着司马懿,看他能拿出什么样的答卷,来挽救目前的状况。
司马懿望着他们四个,就好像在看四名手下败将。
“你们从一开始想去号令朱儁就是错的,天子的布局你们难道一点看不懂?为何京师内的南军出征了,北军却未出征?因为朱儁是一位能钉在在洛阳的定海神针。”
“士大夫们有威望,有话语权,但无兵权,王允完全是被架在火上烤,怕他作甚?就是找他摊牌又能怎样?就是真有人造反,他们也只能聚在一起长吁短叹,写写文章发泄不满。”
“至于进宫,太后若这么轻易就被你们见到,王允的话会比你们好用,你们不仅得不到半点助力,还会成为你们最大的麻烦。”
司马懿的一席话落,让荀彧若有所思。
贾诩不满意司马懿一副说教的态度,催促道:
“能不能说重点?”
司马懿丝毫不恼他的态度,“为何你们不能去找蔡邕?他身边聚集了一群大臣,让他们去和太师斗嘴不好吗?你们进不了宫,蔡邕之女蔡琰可就在宫里。”
“天子不在朝中,拿着皇后懿旨同样可以调兵,除了北军,还可以通过杨彪调三辅的丁原,那里有杨定、徐荣、董越等一众将领正在摩拳擦掌。”
杨彪一定会奉旨。
他身后的杨家盘根错节,再加上世代接受的教育,他不会像朱儁那般,硬着头皮拖家带口的把诏书顶回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如果走这条路,什么矫诏不矫诏的,纯粹多此一举。
荀彧眸光闪动,从蔡邕和杨彪那边入手吗?未曾设想的道路。
但好像还挺对,蔡邕想见见女儿不难,蔡琰想进长乐宫也很简单。
一切似乎水到渠成了?
司马懿啊司马懿,若他不是残缺之身,将来进入朝堂,能轻易将各派系各重臣,在默默之间玩弄于股掌之中。
杨修十四岁任侍中,十五岁任一郡太守,已经让朝野赞叹,然而此人怕是会更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