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说,这才是他真正的意图,鞑靼人之事,徒怀慎自然也很是焦急,但他知道自己斤两,不说太上皇和皇帝不会同意,他虽有看些兵书,也操练过亲王府亲兵,但上战场不是纸上谈兵,徒怀慎自然不敢乱来。
黛玉听着徒怀慎的话,先是松了口气,听他说去边关心又提了起来,直到徒怀慎说完,林黛玉靠在椅背上叹道:“朝廷有把握鞑靼人赶出去就好。”话虽这么说,但黛玉依旧很是担忧,又不无遗憾地道,“若是女子能从军便好了。”
徒怀慎笑道:“若有机会,以后便让你领一队娘子军。”
林黛玉眼前一亮,“当真?”
徒怀慎笑道:“自然当真。”
林黛玉伸出手:“击掌为誓!”
徒怀慎哭笑不得,也伸出了手:“击掌为誓。”
两人两手相击,发出清脆的响声。
然而,战事却不如大秦所想顺利,在初时的惊慌过后,皇帝虽看着又恢复了胸有成竹,而大秦朝也似乎再次发威,但这场战役却足足又打了一年。
在连失几城后,大秦派去了大量援兵,各守城将领也加强了戒备,然而,鞑靼人无论是攻城器械,还是排兵布阵都有了极大的改变,狡猾异常,甚至观其战术,带着些大秦的风格,加之鞑靼人大多体格强壮,此次发起猛攻,双方战况尤为激烈,各自损失惨重。往往大秦发动了反攻,好不容易将战线推后了一些,就会迎来鞑靼人再一次的进攻,又将战线推进。
战争消耗极为巨大,原就已打了两年,这一年不惜成本地打下去,不论是鞑靼人还是大秦都有些支持不住了。
不出意料的,当鞑靼人提出和谈之时,朝堂上有近一半人选择了支持。
自然也有近一半人坚决反对,要求再打下去。
有人嗤笑道:“周将军可知晓,户部如今已经拿不出钱银支撑这场战事了,若是继续打下去,粮草何来?武器补给军饷何来?倒不如暂且休战和谈,待我大秦恢复后再战不迟。”
周奎争辩道:“鞑靼人此时已是强弓之末,若是再坚持些时日,说不得就能大胜。”
“呵,说不得,周将军可敢担保必胜么?”孙长清讥讽道。
见周奎一时语塞,孙长清再接再厉:“陛下,我大秦向来礼仪教化,诗书传世,上兵者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如借此以诗书礼仪教化于鞑靼,以和止戈。。。。。。”
“哈,我还从未听说过以和止戈,向来都是止戈为武,孙大人不懂兵法便莫要乱用。若不将鞑靼人打服,如何能保大秦真正平安?”
“够了!”冷眼看着下面两方人马争吵,第三方保持中立,将个朝廷闹得跟菜市场似的,眼看着都快都动手了,皇帝终于忍不住喝道。
场面立时安静了下来,文武大臣垂手肃立,虽不再争吵,却依旧用眼神互瞪对方,显然谁也不服谁。
☆、第84章
朝堂上为着和谈之事硝烟弥漫,贾环心里也是七上八下,虽记不得太清,但他隐约记得,探春是和亲远嫁了的,莫非,就应在这次上?
这可如何是好,贾环心里跟猫抓似的,探春虽对他管来管去的,有时说话还带着刺儿,但贾环知道,她是真心关心着他的,不说别的,他的袜子鞋子乃至衣服,有许多就是探春亲手做的,其中所用心思可见一斑。
在王夫人还管着家时,探春就偷偷摸摸地给他,两人只能私下里见几面,待到王夫人“养病”去了,探春少了顾虑,他与探春相见的次数便更多了,这么些年下来,虽单纯从相处时间上,贾环反倒和惜春呆得更久,但他对探春同样有着深厚的感情,何况,从血缘上来说,这可是他最亲的姐姐了。
贾环心中忧虑,有时甚至升起些,要不别谈了,继续再打一仗诸如此类的想法,然而,事情终究不以他的心思转移,朝堂上吵了几天,两方吵得面红耳赤,但抵不过皇帝最后的一拍板,谈!
皇帝做了最终决定,太上皇也没发对,这事儿就这么定了下来。
这可不是好差事,若是谈不好,说不得就要担上千古骂名。
其中几个主战派的官员,不怀好意地推荐了几名主和派大臣,尤其是这两天蹦跶得颇欢的那几位。
“几位大人既然主张和谈,且说得头头是道,想必心中早有沟壑,必能对着鞑靼人慷慨陈词,替我大秦谋得最大利益。”心里则暗戳戳地希望别谈拢,最好再打上一场,若能将鞑靼人打败,也能彻底解决这一隐患。
主和派中,有人是心怀大秦,真的愿意走这一趟,促成这场和谈,不愿再添伤亡。但也有人心中忐忑。
孙长清这两天拉了主战派的一推仇恨,自然也在推荐名单上,一听别人推荐自己,心中不由有些后悔这两天太过高调,但也因他太高调,倒不好当面推脱。只是,他如何愿意去和那些不开化的蛮夷打交道,想到鞑靼人茹毛饮血,毫不讲礼仪,孙长清满心忐忑,暗暗祈祷皇帝莫要点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