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间的羊肠小道崎岖湿滑,起义军的队伍却如灵动的山兽,在山林间悄然穿梭。
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每一道沟壑、每一处隘口都了如指掌。
为了躲避官军的追捕,他们常常在深夜赶路,月光洒在雪地上,映出他们匆匆的身影。
队伍中,有人轻声哼唱着家乡的民谣,那质朴的旋律在寂静的山林中回荡,安抚着众人疲惫的心灵,也传递着对自由的向往。
每当官军得到消息,浩浩荡荡地赶来围剿时,起义军早已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和灵活的行动。
消失在茫茫山林之中,只留下空荡荡的山谷和几声回响,仿佛他们从未在此停留过。
河北的平原上,一望无际的麦浪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起义军的骑兵风驰电掣般掠过,马蹄扬起阵阵尘土。
他们行动迅速,目标明确,总是在官军还未集结完毕时就发动突袭。
在一次行动中,起义军得知一支官军的粮草运输队即将经过一座小镇,他们迅速制定计划。
深夜,月光如水,起义军的骑兵悄然潜入小镇,迅速控制了粮草运输队。
等官军匆忙赶来救援时,起义军早已带着粮草消失在夜色中,只留下一片狼藉的战场和官军愤怒的呼喊。
河南的城镇乡村里,起义军时而化整为零,分散在百姓之中。
他们帮助百姓耕种土地、修缮房屋,与百姓们打成一片,获取情报,积蓄力量;时而又迅速集结,对官军的薄弱环节发起猛烈攻击。
在一座小城,起义军得知城内的官军守备松懈,于是在一个夜晚,他们集结队伍,悄无声息地潜入城中。
战斗打响后,他们如猛虎下山般勇猛无畏,迅速突破了官军的防线,占领了小城。
百姓们纷纷走出家门,为起义军送上食物和水,眼中满是感激与支持。
这就使官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激化了。兵部的大堂内,气氛凝重压抑。
官员们围坐在一起,脸色阴沉,争论声此起彼伏。
兵部尚书张凤翼满脸怒容,用力拍打着桌子,大声指责道:“河南没有守住太行山的险要关隘,拱手将贼寇放进来,罪责难逃!”
他的声音在大堂内回荡,充满了愤怒和无奈。在他看来,河南方面的失职让起义军有机可乘,致使局势愈发难以控制。
河南的乡绅们也心急如焚,他们纷纷向朝廷请求,由陕西总督洪承畴兼管山西、河南军务。
这些乡绅们在当地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平日里养尊处优,生活富足。
然而战争的动荡让他们的利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害,田产被战火焚毁,商铺无法正常经营。
他们身着华丽的长袍,头戴乌纱帽,神色焦虑地聚集在京城,联名上书。
其中一位年长的乡绅,胡须花白,声音颤抖地说道:“如今局势危急,唯有洪总督才能挽救河南于水火,恳请朝廷恩准。”言辞恳切地表达着自己的诉求。
兵部同意了这个方案,认为可以统一事权,防止各省互相推诿,便于全面部署对起义军的围剿。
兵部的官员们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和权衡利弊,最终达成了共识。
他们深知,只有统一指挥,才能形成有效的战斗力,否则各省之间各自为政,必然会让起义军有机可乘。
一位年轻的兵部侍郎站起来,条理清晰地分析道:“洪承畴总督在陕西平叛多年,经验丰富,若能兼管山西、河南军务,三省军事力量便能统一调度,对起义军形成合围之势。”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兵部还建议洪承畴移驻三省交界的潼关,监制山西、河南二巡抚和曹文诏、邓玘、张应昌三总兵。
潼关,这座古老而雄伟的关隘,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连接晋、冀、豫三省的咽喉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