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父女两人又说回了唐迟迟他们去读书的事。
根据唐二鱼的了解,附近的几个村子就只有上村有村塾,其他村子都没有。而上村的那个村塾教的也只是小孩子,唐书可以送过去,但唐迟迟和唐丝是不能的。因为那个村塾不招收女孩子,更何况唐迟迟今年都十六岁了。
虽然如此,但唐迟迟并没有放弃。
“爹,你帮我去问问海子哥吧,你刚才不是说他后来去城里读书了吗?那你知道他是在哪里读的吗?”
“我们可以直接去城里读。”
“哪怕城里的书塾同样不收女子,但那些夫子的娘、太太、姐妹、女儿里面应该也有识字的吧,到时候我们可以请她们教。”
因为唐迟迟的目的只是识字,谁教都没有关系,所以她把目光放在了书塾夫子身边的人身上,按照常理推断,他们的亲人识字的可能性很大。而且由女性来教导的话,不管对她还是唐丝来说,都比较好。
虽然她不太在乎那些封建礼节,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唐二鱼想了想觉得女儿说的话有理,于是点头答应,“行,那爹就去问问看。如果找到了合适的夫子,你们三个人正好可以一起去。”
没过多久,唐二鱼就带着好消息高兴地回来了,“海子说的那个地方爹正好知道,等明天大将军府的人来了之后,爹就带你们三个一起过去。”
唐迟迟欢呼,“太好了!”
站在一旁的唐丝好奇问道:“姐姐,我们真的要去读书吗?”
唐迟迟满脸笑容地看着她,“对啊,读书识字,以后再有谁送东西来,我们就不会因为看不懂礼单而不知道人家送的是什么了。”
真实的原因当然不是这个,不过用来糊弄小唐丝还是够了的,她听到后乖乖点头,认真地说道:“嗯,我会好好学的。”
唐迟迟高兴地抱着她亲了一口,然后转头看向了唐书,“书书,我们要去读书了,你高不高兴?”
唐书并不高兴。
他板着小脸开口,“我不想读书,我要跟爹学钓鱼。”
唐迟迟哑然失笑,这个弟弟真是事业心不改啊,自从唐二鱼开始教他钓鱼之后,他每天都高高兴兴地提着钓竿和小桶出门,风雨无阻。要不是因为实在太冷,冬天的时候他也想去呢,如今春天来了,就没有什么能挡住他的脚步。
小孩子不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宁愿去钓鱼,但作为大人,唐迟迟是非常明白的,所以她极力劝说,跟他将了许多读书的好处。
于是第二天,等盛铁锅带着辣椒回去之后,一家四口就简单地收拾了一下,搭乘江大叔的车往城内的书塾行去。
邹海读过的这家书塾是一个秀才开的,并不大。
这里的夫子是一对父子,一个老夫子一个小夫子,老的夫子今年六十一岁,有秀才功名,平时教导的是年纪比较大,想要考科举的那些孩子。而小的夫子四十岁,但还只是一个白身,他负责给小孩开蒙。
整个书塾有十五六个小孩。
大的有七八个,小的也有七八个。
听闻唐家想要把唐书送来读书,小夫子很高兴地出来接待,然后稍微考了唐书几句,发现他并不笨,于是就答应了下来。
巧合的是,这位小夫子的娘子是城里另外一位秀才的女儿,她从小就跟着父亲读书,嫁了人之后也没有荒废,他们家的两个女儿就是他娘子开蒙的。听说唐家姐妹想要识字,她同样考较了一番后,将两人收了下来。
自此,姐弟三人每天早早出门,然后傍晚的时候回来。
唐书跟着小夫子开蒙,而唐迟迟和唐丝两人则跟着小夫子的娘子识字。经过两三个月的学习,本就有现代文字基础的唐迟迟进步飞速,她不但将简体字和繁体字在脑海中一一对应了起来,还学会了写毛笔字。
虽然每个字都写得很大,笔锋也软弱无力,但好歹不是一个文盲了。不过为了不把师傅吓一跳,她在书塾的时候都藏了些,但即便是这样,也让夫子一家人震惊了,他们从来就没有见到过识字这么快的人。
见状唐迟迟只好装害羞,减少了去书塾的次数。
她每天把弟妹送到书塾,然后自己就在城内闲逛,有的时候去书铺买书看,有的时候去品尝各家酒楼的菜肴,还有的时候则去逛瓦市,欣赏古代的娱乐节目。
当然‘学习英文’的机会她也没有忘记,时常往洋人出没的地方去,有几次还真的让她找到了机会。虽然想要的种子没有买到,但遇到了想买东西,却语言不通的洋人,充分锻炼了自己的口语能力。
在此期间,她偶尔会遇上同样出来闲逛的谭明睿。
但对方出现的次数很少。
最后一次也就是五月初,两人正在望海酒楼津津有味地听人说书的时候,谭管家突然带着人出现,满脸焦急地将谭明睿带走了。
后来发生了什么唐迟迟就不知道了,哪怕她向盛铁锅打听,也只是知道谭明睿回去的当天,谭大将军就带着他急匆匆回城。
至于京城里面发生了什么,盛大厨和盛铁锅也不知道。唯一可能知道的谭管家,也不会告诉唐迟迟这个他眼里的无关人员。
她只好暗自祈祷。
希望谭明睿这个认识没有多久,但和她很聊得来的人不会出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