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山西周围的河南、河北之地的人口众多,河南由于水患,很多人无地可种,河北由于日军被日军占领,日本人以战养战,对当地的中国民众搜刮的非常厉害。
这些地方的人口都非常容易动员迁移来山西。
山西想要发展,就必须要打出去,尤其是向河南,河北方向,来将这里的人口引到山西,乃至绥远去。
李志坚想去娘子关或者晋城,这样方便实施这个战略,并且最好是到娘子关一线。他自信没有人比他更合适去做这个事情。
有娘子关天险的支撑,晋绥军进可攻退可受守。从这里向东可以进入河北争夺华北平原这个粮仓,至少要争取冀中平原,和日军抢夺战争资源。待日军大军出击后,就可退回娘子关处,依托天险进行防守。
在整编会后,李志坚就找到阎锡山,将自已的想法和他说了。
抗战爆发后,在日本人的威胁之下,阎锡山对能守好自已的家就觉得已经非常吃力。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日军为了占领山西发动了三次大型会战,每一次能守住就已经耗干了阎锡山的心血,所以在制定政策时,出发点都是怎么保住一亩三分地,就没有以李志坚那样的角度去想过。
但是阎锡山毕竟是统领山西多年的领导者,战略思维自非常人可比,对于人口的巨大价值自是非常清楚。听李志坚说过之后,他马上也就意识到了李志坚所言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在第三次会战胜利之后,虽说大落大起,但是毕竟是胜了,胜利可以增长人的自信,况且统帅人物,胆气自是非常。
阎锡山沉思了一会,按照他之前的部署,要在晋城和阳泉驻防的军队主官是楚溪春和陈长捷,这两人打仗都是好手,但是对于梳理经济民政就非所长,这种事情,必须军政结合,甚至治政方面的事情涉及的更多。
目前为止,李志坚的确是最好的人选。阳泉和晋城相比,两者情况都差不多,不过阳泉离太原更近,战略位置更重要,一旦战事起来,支援忻口前线的速度也更快。
当下就差点决定让李志坚率43军到阳泉娘子关前线。
不过李志坚的提议有点突然,他还需要考虑一下有什么漏洞,所以就没有立即决定,只是通知各部先维持现状,暂时不要离开现有驻地。
阎锡山专门召集了一众参谋对李志坚的建议进行讨论。有一个参谋说道,到河北平原进行袭扰,会不会激怒日军,引起日军的报复。
这个声音一出,立即被其他人所驳倒,日军对山西是没有实力占领,而不是不想,要不就不会发起三次进犯,待其准备好后,自然会再次入侵,这是不死不休的死局,不因为激怒或者讨好而有所改变,主动出击或还可以减缓日军准备的步伐。
想到如此,众人都立即同意了李志坚的设想,并且都同意了现阶段增加人口、扩大生产是第一要务的判断。
于是都从这方面考虑,重新制定了部署。
王靖国虽然打仗方面能力中规中矩,但是搞屯垦还是比较不错的,之前在绥西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由王靖国继续在晋西搞屯垦,加大粮食生产,所以19军继续在忻口西驻防。
将陈长捷61军继续布置在忻口一线,不再调防娘子关;33军到介休一带布防,保障好晋南地区的生产;34军到河曲东北布防,随时准备接应忻口一线和阳泉娘子关一线;83军继续驻守晋城不变;骑一军的驻地也不变。
43军到娘子关一线驻守,任务是在负责好娘子关的防守外,寻找时机向河北平原出击,同时因为43军在菏泽、商丘等招收过几万兵员,与这些地方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让43军在晋城建立办事处,安排有力人员驻守,专门负责向河南、安徽等方向吸纳灾民来晋。
山西暂时的主基调就是在保证稳定的基础上,开展大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