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明朝作文800字 > 第3章 土木堡之变(第3页)

第3章 土木堡之变(第3页)

他到了大同后没有找到敌人,王振这时候还打算说建议去西北追击敌人。

但按实录的说法,此时因为连日的风雨交加,后勤困难,士气低落,实在是无法追击了英宗无奈,只能选择大军班师回京。

这一切本来就是事先计划,毕竟大军粮草就准备那么多,不可能再支撑大军继续前行,事先就没准备这些粮食,所以朱祁镇就选择回师了。

这里,按传统史书记载,王振想邀请英宗去他家乡看看,他好装一下,英宗当时便同意。

大军走到白登的时候,王振又说,说害怕大军会践踏庄稼,于是又建议英宗往宣府那边走,这就导致大军路线不断变更,最终浪费了回京的时间。

但实际上,根据论文考证,这种说法并不真实,毕竟就算皇帝再宠信宦官,也不可能带着几十万人跟着一个宦官胡闹,真当是烽火戏诸侯啊?那好歹也得是个美人啊!

真实情况应该是,英宗亲征浩浩荡荡,结果连人影都没见到,无功而返,他希望能在回去的路上碰到敌人。

而且他在大同城外看到了大量的明军尸体,加上英宗是越下越不甘心,自己每打一仗就回去,还说出去,太难听了。

于是英宗在回去路上不断更改路线,主要是因为英宗年轻气盛,他想与瓦剌决一死战,取得一场大胜,舒口气的同时,也好借此机会提拔军队新人,牢牢掌握兵权。

王振的一会儿想让皇上去他老家,长长威风,一会儿又说怕踩到庄稼,不去了,这话你让一个正常人去评价,可能吗?

一个宦官这样随随便便让一个皇帝率领大军变换路线?他是皇帝还是英宗是皇帝?倒不如说是英宗让他背锅这个毕竟可信。

。。。

但英宗被一个人戏耍了,这个人便是宣府总兵杨洪之子杨俊,英宗虽不断变换路线,但周围还是有不少堡垒的,瓦剌前来肯定会提前收到消息。

而土木堡之变的一个重大责任人就是杨红、杨俊这父子俩。

首先我们刚才说了,瓦剌从大同和宣府这两个方向入侵,其中宣府前面一些堡垒是由杨俊负责,但杨俊见瓦剌人来势汹汹,直接跑路了。

这些是于谦等官员以及后代的众口一词,都觉得土堡之变问题在这一点上。

而杨俊之所以逃跑,原因很简单,他就是个二代,借着他爹的关系才当上的高级军官,当时就有许多人弹劾他,说他无勇无谋,不堪任用。

而就在土木堡之变发生的前一个月,这边便上奏请求加派人手,但英宗没有同意。

【宣府前七个堡中总共人数大约是七千左右】

只是到时候让杨洪过去帮忙,但也先这边六,七万人,杨俊总共七千,还是分散开的,他还是一个无勇无谋之辈,那他不跑难道原地等死吗?若是在原地后面就没有他这一号人了。

杨俊逃跑其父亲肯定想帮着儿子隐瞒。

而一个杨俊逃跑,为什么就没有其他人报给英宗呢?

因为当时逃跑的除了杨俊外,还有郑谦、徐福、姚轩等人,除了这些知名的,应该还有不少人,毕竟只是一个杨俊的话,这种罪状其他人不可能顶着掉脑的风险一起扛。

如果真把这个事儿据实上报给了英宗,那宣府多半的军官都讨不了好,所以宣府这边将领整体决定知情不报。

虽说有意欺瞒,但从宣抚诸将的视角看,丢失几个堡垒这个局势是可控的,只是他们没有料到已经原路回师的英宗,会莫名其妙的跑到土木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一切巧合下,使得这悲催的土木堡之变因此发生。

英宗不知情的情况下,巧妙的走进了瓦剌的包围圈里。【土木堡边上一带的长城是嘉靖年间才开始大规模修建的,正统年间,这些地方只有一些零星的哨所和军事堡垒。】

但肯定还有个想法,就算被埋伏,也不至于这么惨吧?毕竟前面说过,英宗这边率领二十万大军,也先那边应当是六七万。

首先,第一点,土木堡是到了景泰、嘉靖以及隆庆年间才被修成军事堡垒塔,正统十四年,按照记载,它只是一个驿站,所以英宗一行当时相当于是在一个野外驻扎。

第二点,蒙古部落几乎是全是骑兵,古代骑兵的厉害应该不会有人不知道吧?英宗这边说是二十万,其中战兵能有多少?战兵中又有多少骑兵?明朝这边的马可是稀缺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