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中国至今的科技成就 > 第6章 针灸(第1页)

第6章 针灸(第1页)

远古时期,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的时候,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疼痛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症状减轻或消失的现象。于是,古人便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

大约在距今八千至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相当于氏族公社制度的后期,人们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于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山海经》中的:“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关于砭石的早期记载。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随着古人智慧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

针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部位的病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或解除,继而学会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砂土进行局部热熨,逐步发展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叶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于艾叶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因而后来成为了最主要的灸治原料。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从外治内”的治疗方法,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手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的哪一类型。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作为一门古老而神奇的科学,早在公元6世纪,中国的针灸学术便开始传播到国外。目前,在亚洲、西欧、东欧、拉美等已有0余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术为本国人民治病,不少国家还先后成立了针灸学术团体、针灸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著名的巴黎大学医学院就开设有针灸课。980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种推荐针灸治疗的适应病症。987年,世界针灸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针灸作为世界通行医学的地位在世界医林中得以确立。

扁鹊(前07~前0),原名秦越人,又号卢医,勃海郡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春秋战国时代名医。

扁鹊少年时期在故里做过舍长,即旅店的主人。当时在他的旅舍里有一位长住的旅客长桑君,他俩过从甚密,感情融洽。长期交往以后,长桑君终于对扁鹊说:“我掌握着一些秘方验方,现在我已年老,想把这些医术及秘方传授予你,你要保守秘密,不可外传。”扁鹊当即拜长桑君为师,并继承其医术,成为一代名医。

扁鹊成名后,周游各国,为君侯看病,也为百姓除疾。他的技术十分全面,无所不通。在邯郸听说当地尊重妇女,他便做妇科医生。在洛阳,因为那里很尊重老人,他就做了专治老年病的医生。秦国人最爱儿童,他又在那里做了儿科大夫,不论在哪里,都是声名大振。

根据史料记载,魏文王曾求教于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

魏王不解地说:“请你介绍的详细些。”

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我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使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

扁鹊发明四诊

扁鹊在诊视疾病中,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即后来中医总结的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他精于望色,通过望色判断病症及病症演变的结果。如扁鹊晋见蔡桓公时,通过望诊判断出桓侯有病,但是病情尚浅。他劝蔡桓公接受治疗,但桓侯因自我感觉良好,拒绝治疗。不久,扁鹊再度晋见桓公,指出他病情已加重,病位已进展到血脉,再次劝说他接受治疗。但蔡桓公不听,认为扁鹊在炫耀自己,并以此牟利。当扁鹊第三次晋见他时,蔡桓公的病情已恶化,病位进入到内部肠胃。但蔡桓公仍不听从扁鹊的劝解,拒绝治疗。最后一次,扁鹊判断出桓侯病情危重,已进入到骨髓深处,病入膏肓,无法救治。果然不出所料,蔡桓公不久即发病,不治而死。

扁鹊的预防思想

扁鹊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他认为对疾病只要预先采取措施,把疾病消灭在初起阶段,是完全可以治好的。他曾颇有感触地指出:客观存在的疾病种类很多,但医生却苦于治疗疾病的方法太少。因此,他很注重疾病的预防。

相传在黄帝时期,人们生活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经常遭受野兽的伤害和烈火、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在打猎的过程中还不断出现跌打损伤等事故。黄帝为此寝食难安。那时候,没有人懂得用药物治病,一旦生病,就只有听天由命。

有一次,黄帝带领一支队伍进山狩猎,一只老虎突然向他们猛扑过来,黄帝急忙拉弓向老虎射了一箭。由于没有射中要害,箭头从虎背穿皮而过,受伤的老虎逃走了。几天后,有人发现这只老虎在树林里专门寻找一种长叶草吃,一边吃还一边用舌头舔背上的伤口。虎背上的伤口没有血迹,也没溃烂。

黄帝听到这件事,立刻命人去察看,并一再叮咛不许杀害老虎。察看的人回来说:“受伤的老虎吃了这种长叶草,伤口不但不流血,而且已慢慢愈合。”黄帝听后,沉思一会儿,便派人把老虎吃的这种长叶草采集回来,专门给部落里受伤流血的人吃。受伤流血的人吃了这种长叶草,果然收到止血止痛的效果。

这件事上给了黄帝很大启发,他知道自然界有很多东西都可以用来治疗疾病。于是他命雷公、歧伯二人,经常留意山川草木,虫鸟鱼兽,看它们如何生存。雷公、歧伯按照黄帝的吩咐,对自然界的飞禽走兽,草木花卉等,都详细地加以观察和记录,进行研究和试验,直到最后确认什么东西能治什么病为止,再由黄帝把它们正式整理出来,定名为《黄帝内经》。

上面是《黄帝内经》成书的传说,事实上《黄帝内经》是托名黄帝及其臣子雷公、歧伯等论医之书,由《灵枢》和《素问》两部分组成。

《黄帝内经》大约成书于000年前的秦汉时期,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它博大精深的科学阐述,不仅涉及医学,而且包罗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各项人类所获的科学成就。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黄帝内经》的成就可以用三个“第一”来概括。

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一部养生宝典

《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是一部养生宝典。

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上古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药物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粮食可以吃,哪些草药可以治病,谁也分不清,所以人们经常遭受饥饿和病痛的折磨。老百姓的疾苦,神农氏瞧在眼里,疼在心头。怎样给百姓充饥?怎样为百姓治病?神农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带着一批臣民,从家乡随州历山出发,向西北大山走去。来到一座茫茫大山脚下,他们攀登木架,上了山顶。山上真是花草的世界,红的、绿的、白的、黄的,各色各样,密密丛丛。神农喜欢极了,他叫臣民们防着狼虫虎豹,他亲自采摘花草,放到嘴里尝。白天,他领着臣民到山上尝百草,晚上,生起篝火,他就着火光把哪些草是苦的,哪些热,哪些凉,哪些能充饥,哪些能医病写得清清楚楚。他尝完一山花草,又到另一山去尝,一直尝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这里的山山岭岭。他尝出了麦、稻、谷子、高粱能充饥,就叫臣民把种子带回去,让黎民百姓种植,这就是后来的五谷。他尝出了三百六十五种草药,写成《神农本草》,叫臣民带回去,为天下百姓治病。

通常认为,《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时代,约公元世纪前后。在《黄帝内经》之后,《伤寒杂病论》之前,全书卷,收载药物种,其中植物药种,动物药7种,矿物药种。书中叙述了各种药物的名称、性味、有毒无毒、功效主治、别名、生长环境、采集时节以及部分药物的质量标准、炮炙、真伪鉴别等,所载主治病症包括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70多种,并根据养命、养性、治病三类功效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0种为君,无毒,主养命,多服久服不伤人,如人参、阿胶;中品0种为臣,无毒或有毒,主养性,具补养及治疗疾病之功效,如鹿茸、红花;下品种为佐使,多有毒,不可久服,多为除寒热、破积聚的药物,主治病,如附子、大黄。书中有00多种药物至今仍常用,其中有8种被收入977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神农本草经》有序例(或序录)自成l卷,是全书的总论,归纳了条药学理论,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方剂理论,一直被后世方剂学所沿用,但在使用过程中,含义已渐渐演变,关于药物的配伍情况,书中概括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七种,称为七情,指出了药物的配伍前提条件,认为有的药物合用,可以相互加强作用或抑制药物的毒性,因而宜配合使用;有的药物合用会使原有的药理作用减弱,或产生猛烈的副作用,这样的药应尽量避免同时使用。书中还指出了剂型对药物疗效的影响,丸、散、汤、膏适用于不同的药物或病症,违背了这些,就会影响药物的疗效。

《神农本草经》还注意到药物的产地、采集时间、炮制、质量及真伪鉴别等,为本草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对各种药物应该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华佗(约~08),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东汉末年医学家,与董奉、张仲景被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华氏家族本是一个望族,其后裔中有一支定居于谯县以北十余里处风景秀丽的小华庄(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华佗镇)。至华佗时家族已衰微,但家族中对华佗寄托了很大的期望。从其名、字来看,名“佗”,乃负载之意,“元化”是化育之意。华佗自幼刻苦攻读,习诵《尚书》、《诗经》、《周易》、《礼记》、《春秋》等古籍,逐渐具有了较高的文化素养。

华佗行医,并无师传,主要是精研前代医学典籍,在实践中不断钻研、进取。当时我国医学已取得了一定成就,《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望、闻、问、切四诊原则和导引、针灸、药物等诊治手段已基本确立和广泛运用;而古代医家,如战国时的扁鹊,西汉的仓公,东汉的涪翁、程高等,所留下的不慕荣利富贵、终生以医济世的动人事迹,所有这些不仅为华佗精研医学提供了可能,而且陶冶了他的情操。华佗精通内、外、儿、妇、针灸各科,特别擅长外科,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的医生,比西方采用麻醉术早00多年。

华佗制麻沸散

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兵荒马乱,战祸连年,受伤的士兵不计其数。动手术时,那些伤兵痛苦的哀号让人毛骨悚然。作为外科手术医生,华佗一直在思考减轻患者痛苦的方法。

一天傍晚,华佗家里来了一位病人。病人的家属说,这位年轻人喝醉了酒,在家门口酒性大发,跌得头破血流,请医生赶快救救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