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按照你刚才说的打了报告,上面真的夸我会自主修整错误了耶!】
得到系统的肯定回复,秋羲满意地继续闭目养神。
殿考开始前会有皇帝出面主持的仪礼,众考生是万万不能迟到的。
秋羲五人到了皇宫外便下车步行入宫,路上又遇见了顾青书跟何长安两人,众人不敢在宫中喧哗,只是简单拱手见礼后便一同前往奉天殿。
身穿青色士服的考生们陆陆续续赶到奉天殿外,由巡绰官检查后,众人才在监试官的组织下来到奉天殿外的丹陛下分四队排列。
丹陛下的四支队伍按照会试的排名分配,文举这边,第一队以柳郁为首,均为单数名次考生,第二队以秋羲为首,均为双数名次考生。武举考生在文举考生旁边,同样按会试排名分单双数排列。
文武百官也穿着统一的公服分列在丹陛内外,秋羲不动声色地扫视四周,一眼便看见穿着一身小独科花纹的绯色公服,肃立在文官队伍中的柳尚书。
柳尚书板正着一张脸站在队列里,视线却微微朝柳郁的方向偏移,看向幼子的眼神中不自觉地带上几分骄傲。
各项事宜安排妥当后,奉天殿外传来一阵礼炮响,一时间鼓乐齐鸣,殿试的仪礼开始了。
司礼太监高声道:“皇上驾到!”
皇帝的仪仗队在鼓乐声中款款而来,贞元帝在大殿上首升座,大学士双手捧着考题踱步出奉天殿,再由礼部柳尚书出列接过考题,将考题郑重地放置在丹陛处的桌案上。
考题准备就绪,文武百官和待考贡士一同向贞元帝行礼。
等整套仪礼完成,参加武举的考生在兵部官员的带领下统一离开奉天殿,参加文举的考生则继续站立在原地。
等武举考生全部离场,礼部这才下发试题纸。
全体贡士均领到试题纸后,众人在礼部官员的带领下进入奉天殿内按照会试名次寻找自己对应的桌案。
秋羲是会试第二名,柳郁是会元,两人的桌案紧邻,就在奉天殿前排最靠近皇帝的位置。
桌案上提前摆放着朝廷准备的笔墨和砚台,秋羲就坐后将试卷端正地摆放在桌案上,听到殿上传来答题的口令,他这才打开自己的试卷。
第106章
奉天殿内,礼部传皇帝口谕,下令诸考生开卷作答。
秋羲神色平静地提起桌案上的毛笔蘸了蘸墨水,见试卷封面印着“贞元二十五年乙丑科廷试”字样,他工整地在试卷封面上写下籍贯和姓名,这才打开试卷内页。
只见文题写道:
“制策曰:昔始皇扫六合而统八荒,振长策而御宇内,书同文车同轨,使举国量一,兵强力壮,威震天下而蛮戎不敢犯。自□□攘外安内,立纲陈纪,行伍少壮戍于边陲,百姓黎民安居乐业。夫治天下之道,在稷与戎,民富则兵马壮,力强则蛮貘皆惮,观之历朝,此理甚明矣。然则田有肥瘠,天有旱涝,将有谋勇,卒有壮瘦,马有骏驽,兵有长短,今北有戎狄骚边,南有倭贼闹海,何以积仓禀而强兵马,练雄兵而攘外患欤?朕自袛承祖宗大统以来,日夜优思于稷戎二事,尔诸士子博古通今,必深知其道矣。其具以对,唯务直陈,论之以稷戎之策,毋忌毋隐,朕将亲览焉。”
秋羲看完整篇策问文题后不禁微微一笑,果然跟柳郁推测的一样,殿试这篇时务策是有关边防的问题,而且一南一北两厢顾及。
他拿过草稿纸,正要落笔,忽然想起来这次贞元帝会将一甲三个名额点给谁还有一番说道。
上个月会试放榜,榜上前三名是柳郁和他还有何长安三个南卷考生,听柳尚书说,南北两派官员已经为此在早朝上吵过不下三回。
北派官员弹劾南派考官徇私,故意只向主考官推荐南卷。
南派官员反劾北派官员污蔑,三份拿到前三名的南卷实至名归。毕竟会试只限制了南北两卷考生的通过人数,却没有限制两方名次,所以只要考生自己的文章够优秀,不管南卷考生还是北卷考生都能夺得魁首。
最后贞元帝被两派官员吵得不耐烦,索性称病罢朝两日,此事才暂时告一段落。
所以这回殿试一甲的三个名额多半不会再出现南卷考生独占的情况,那最后一甲要么是一个南卷考生两个北卷考生,要么就是两个南卷考生一个北卷考生。
秋羲心道:“含章已经中了解元和会元,只要他正常发挥,这次殿试拿下状元是没问题的,而且在位期间如果能出一个三元及第的名臣,贞元帝是肯定乐见其成的。”
所以状元的名额需要提前除开,那么就只剩榜眼和探花了。
秋羲看着空白的草稿纸,单手支着下巴,心想,他和柳郁都是南卷考生,那他现在如果想拿下一个一甲名额,最终的一甲归属就会是两个南卷考生和一个北卷考生。
他先在心里默默过了一遍会试榜上见到的那些北卷考生,发现一名叫陈长寿的考生极具竞争力。
此人已经年过七旬,光是能囫囵着坚持完九天的乡试和会试,就不难看出他是个精神矍铄身体硬朗的老头,再加上这人名字叫陈长寿,对贞元帝这个姓陈的皇帝来说可是寓意大好啊。
历史上不仅有皇帝因为考生长相调换过一甲的人选,也有皇帝因为考生姓名不吉利更改过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