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尤金·德拉克瓦说过:“是什么东西使具有天才的人感动,或者说给予他们的作品以启迪的,不是新的思想,而是他们对这一思想的迷恋,已经说过的话仍然还说得不够。”在天才的世界里,似乎永远没有“满足”这个词,他们总是在试图冲破已有的成果,发挥自己更大的才能,他们坚信没有可以停歇的顶峰。
大音乐家贝多芬具有拓荒精神,他并不清楚自己能走到哪一步,能发现什么,但他总是不停地开拓,把成熟、平稳的东西抛诸脑后,他从不放弃批判自己的作品,并深信自己下次能做得更好。
1860年,贝多芬听了一位朋友演奏他早期的作品,可听完后,他问:“谁写的这首曲子?”演奏者说:“是您写的。”他的回答竟然是:“这么糟糕的东西居然是我写的?贝多芬,你可真笨!”他自己解释道。一旦他前进了一小段,就不再留恋过去,他并不因为作品是自己写的,就格外珍惜。“你应该明白,在几年之内,一个不断进步的艺术家会有多少变化,他在艺术道路上走得越远,对自己的作品就越不满意。”
大约60万年以前,人类发现了火,人们用它照明,接着又利用火来取暖,然后,人类就在考虑如何将火用于煮食、燃烧和爆炸了。人类一直就在不断地改进旧有的发现和发明,以便能够进行新的发现和发明。
在美索不达米亚时代出现的陶轮是发明车轮的基础;希腊时代的阿基米德的螺杆后来成了浇灌装置的前身;而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正是发明带有金属活动零件的古腾堡印刷机的基础,这些发明,为整个历史上无数的思想提供了跳板。它们虽然简单,但正是因简单才有更广阔的空间供其去被发展。
每一个创新和发明中,都包含着天才般的智慧。天才的思考就在于善于将眼光聚焦在已有东西的不足之上,从那里寻找灵感,在细节之中孕育伟大,人类整体是这样,每个个体更是这样,因为正是个体的活动不断地推动着人类历史前进的步伐。
事实上,你也许不必想得太远,不必一定要创出令人震撼的成果,你只要着眼于周围的事物,就会发现平凡的事物中都跳动着思维的火花,你需要做的便是发现它们,并将其中隐藏的新意变成现实。
而一个创意刚刚出现的时候总是有些粗糙,不太完美的,所以,它需要不断地改进,一件东西从无到有,从幼稚到成熟,不知要经过多少次改进,多少个新创意来充实,这一切关键就在于,始终相信它有发展的余地,始终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
惟有不断创造,才能更上一层楼,爱迪生就是这种思想的一个典范。爱迪生在他84年漫长生涯中,最费苦心的是“电池的发明”。他在电池的发明上整整耗费了10年的光阴,而实验的次数高达5万次之多。
你一定会这样说,你没有爱迪生那样的发明天分,所以也无法拥有那样的卓越成就。应该注意爱迪生成功的主要在于他的勤奋,包括勤于动脑,当然,他的天分也不容忽视,但不论上述两者哪一个中都包含着这样的内容:以不断创造作为终生的目标,正如他的才智慧,这个目标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并成为其思想、才能的释放途径。
知识的更新换代出奇地快,人类的知识量每隔10年,甚至5年就要翻一番,世界每天都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气象。
我们人类社会知识的总量在往昔一万年的漫长岁月中,缓慢地发展着、进化着和增殖着。直到18~20世纪200年的工业革命中,科学的发展才使物质社会迅速膨胀。但即使是那时,与技术的发明比较而言,知识的发现还是退居其次,不敢妄自言功。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逐渐散尽,人类社会的知识迎来了一次真正的革命。不仅知识总量迅猛扩张,而且迅速飞跃。如今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新名词、新术语、新概念,人们不禁有些眩目,生动地以“知识大爆炸”而冠之。不过这里的“知识爆炸”只是一个比喻,它旨在表明社会生活中的某些事物的速度和规模之大,已难于用其他概念来加以描述其特征和刻画其本质。
知识的更新换代出奇地快,人类的知识量每隔10年,甚至5年就要翻一番,世界每天都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气象。
知识在经济领域显露出巨大的威力。过去200年的工业革命和工业文明,曾使社会生产力增长100倍,而当今微电子、微循环和微技术却使生产率提高了100万倍!在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中,知识份额已由20世纪初的5%,上升为今天的80%~90%。知识已成为人类财富和文明的主要动力和源泉。
世界各国的经济较以往所有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据APEC(亚太经合组织)报告,过去10年中,其成员国的高技术产品在制造业产品和出口中的份额翻了一番还不止,已达到20%~25%,各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50%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高技术经济逐渐成型,并以强大的发展势头占据了重要的经济份额;社会劳动力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技术熟练工人最为抢手,雇主现已愿意对知识比对体力劳动支付更高的报酬,并且劳动力市场对有高度熟练技能工人的需求日益增加。
科学的进步和观念的变革已使这个世界融为一体,地球上已不存在真正的世外桃源,田园牧歌式的“浅唱低吟”已永久地留在历史的残存记忆中。所有一切国家和个人都将在知识为先导的伟大革命的带动下,踏上未来社会的征程。
这一切都表明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正悄然而至,这已成为一种历史现实,这种新的经济形态就是知识经济。
很多人没有足够的进取心去开创自己的事业,因为他们的期望值一开始就很低,致使他们不能从一点一滴做起,去开创它。
很多人在竞争中失败,并不是由于自己的失误。他们不再进取,只是源于性格的一些弱点。他们中的不少人缺乏坚韧的意志,或者缺乏决断力和勇气。如果这些不幸的人能再坚持一下,也许就可以获得成功了。但他们没有那样做,这在性格学中叫“向目标示弱”!
这样的人几乎随处可见,因而他们一生都在做着一些简单平常的事情,并且为此而十分满足。实际上他们是完全有能力干一些层次更高的事情的。
很多人没有足够的进取心去开创自己的事业,因为他们的期望值一开始就很低,致使他们不能从一点一滴做起,去开创它。正是生活目标的狭隘抑制了他们去激发自己实现宏大的进取心。
米开朗基罗曾在拉斐尔工作室中一幅精巧塑像下面写着:“做一个更了不起的人”。每个年轻人都要把这句名言镶在镜框里,悬挂在店铺里、办公室中和工厂里,悬挂在一个随时可以提醒你的地方。因为经常自省可以使生命的寓意变得更加宽广也更为深远。
正是雄心壮志使得我们美丽的人生有了坚实的基石。它督促我们去完成目标,帮助我们抵抗那些足以毁灭我们前途的诱惑。
倘若人类没有创造世界和改进自身条件的雄心壮志,那整个世界将会处在一种多么混沌的状态啊!
与为了实现雄心壮志而进行的持续努力相比,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如此坚定一个人的意志。它将你的思想引入更高的境界,把更加美好的事物带进你的生命。
不久前,一个一无所有的年轻移民说:“我决心改变示弱的性格,要追寻生命的真正价值!”这是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决定呀,这个决定以雄心壮志为基础,其目标是要成为一个对人类有用的人。
从此,这个年轻人白天努力工作,晚上到夜校读书,他利用所有的零星时间尽可能地提高自己。
有什么理想比追寻生命的价值更为高尚呢?!有了雄心壮志的激励,失败几乎是不可能的。很多年轻人的问题就在于,他们一开始就没有明确的计划,对于成功的梦想总是犹豫不决,也缺乏一个有价值的目标。当他们在步入社会后,只是为了找个工作,而且这份工作还不一定适合他们,他们似乎对此也无所谓。没有任何雄心和抱负去激励他们追求更高的目标。
具有示弱性格的人屡屡可见,当你看到许多人没有明确的理想和生活目标,只是一天一天漫无目的地混日子时,你不必为此而感到非常惊奇。虽然时代的巨变已经使年轻人意识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和理想的重要,但是仍然有一些没有生活目标的年轻人在虚度光阴。他们就这么按部就班地生活,并且随波逐流。如果你问他正在做什么,他的理想是什么,他告诉你其实他不知道,他只是在等待着些好机会的出现。
阿道弗斯·莫纳德说:“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总是处在不能做的大事与不屑做的小事之间,结果我们一事无成。”
从获得成功的条件来说,仅仅拥有出色的才干、受过高深的教育和有着良好的身体条件还不够。因为无数具备这三个条件的人仍然失败了,他们甚至仍然过着平庸的生活,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以积极的态度去争取成功。由于缺乏巨大的动力和崇高理想的激励,他们的能力也就没有得到充分的施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