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农业大学内,大明高级官员几乎齐聚了。
文官本着偷师的心思而来,一路上左顾右盼。
这帮人除了问东问西,大部分人对着大学的林园布局,一顿鄙夷,颇有些不屑。
他们很多人沉迷于大学内的林园风水,而忘了他们的初始目的。
这也是张山风明知他们不怀好意,却不加阻拦的原因。
儒家官员,学不会这么超前的模式。
比起科研,儒家官员更懂赏花、赏月、赏园林!
就像后世少数人,拿着大把的资金,打着学习的旗号,去调研,去参观,去考察,实际也就看了个热闹。
学会一种先进模式和技术,根本不可能一两次观看能学到的。
就算勉强模仿,也可能形似而神不似,似是而非!
很多技术,尤其是农业,这种需要长周期才能展现结果的技术,是需要像后世的先辈那般,用一次次的尝试种植,经过无数失败数据,用无数的排列组合,淘汰残次品,最终才能得到最优良的品种。
这个过程,艰苦而漫长!
参观,对于前辈来说,根本不在于学到多少东西!
其真正的意义,是开拓视野!
参观的意义,是让人知道有这么个东西,明确大致方向罢了。
很可笑!
这帮儒家的文官,重点都搞错了。
不少人还在纠结园林的布置,嘲笑幼苗的长势,甚至有人讨论起布局。
一群从未下地耕耘的文人,搜肠刮肚的找出几篇农耕文章,开始一本正经的教起了旁边的学子。
对此,张山风只是报以冷笑。
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既然如此,那么也就无所谓他们来搞所谓的学习。
反正,儒家已然腐朽,根本没有包容心去接受先进技术。
就这样的学习方式,来多少次,结果都是一样的学不会,根本没有防备的必要。
……
此时,午膳几近尾声。
饭后的水果,显然又是一顿物理暴击。
各种眼花缭乱的水果,大明民间从未出现过的奇异之果,许多朝臣见都没见过的美味果实,纷纷呈上。
这场视觉和味觉的盛宴,自然免不了一众学子的登场解说。
朱佑樘一一询问家世,赐举人,赏金银,勉励一众学子再接再厉,继续为大明盛世添砖加瓦。
甚至,其中数人,被当作典范,御赐墨宝,以示嘉许。
眼见敲打文官,以及奖励学子都差不多了。
此时,朱佑樘提出了他最关心的问题:“小麦增产事宜,你们琢磨得如何了?”
重点,来了!
一众兴致缺缺的文官,终于来了精神。
有人整肃衣着,正襟危坐,凝神静听;
有人眼神微眯,身体不自觉的前倾,进入快速记忆模式……
这些人能经过科举的层层选拔,脱颖而出,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和理解力,都是出类拔萃的。
他们都明白一点:偷师,可不是偷几个甜得像蜜一样的枣,也不是偷晶莹剔透的梨,更加不是爽口的番木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