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气的不服气的,有没有出班的,全都默不作声。
皇帝方才说的这番话,可谓无从挑剔,今日拍打无数次桌子,实属罕见。
自老朱废除丞相,设立言官制度以来,六科和御史均有闻风奏报之权。
然随着王朝历经风风雨雨,到中后期,还管啥言官不言官,无论是何部门是何职务,通通插上一脚,捕风捉影弹劾政敌。
别提啥证据不证据,更别提应该与否,全凭两张嘴开撕。
尤其到万历朝后期,简直呈现白热化,进入崇祯朝,有过之而无不及。
方才处置杨士聪,圣上大方向没有错。
文武百官均有弹劾之权,此乃祖制,可以进行论罪,但该入狱还是杀头,就不是他们的事儿了。
杨士聪千不该万不该,不应提出处斩的量刑标准,那样就被圣上逮住软肋,扣上个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帽子。
文武百官虽很不适应,很想反对,但也只得点头默认,令他们感到朝堂风向,似乎有变换之势。
看来往后弹劾得掂量掂量,这样才不会走杨士聪老路,不过才挨十仗而已,仅为象征性惩戒,让他们更摸不透皇帝意图。
命大汉将军把杨士聪拖出去,看着就心烦。
没去刻意平复情绪,崇祯继续出言呵斥:
“皇陵被焚,乃我朝奇耻大辱,流贼横行南北,关外建奴虎视眈眈,连日来诸公所上奏章,尽是弹劾杨吴二人。
杨吴不日就将拿至京师,是何罪状自有三司定论!
诸公不思朝政,毫无治国良言,毫无御敌之策,情何以堪?
大明官员,就只知道兴师问罪吗?只知道凡事插上一腿吗?
说光时亨读书读到狗肚子,朕看在场诸公同样如此!要尔等何用?尔等究竟还有何用!”
“陛下息怒,臣等有罪!”
文武百官作揖高呼。
崇祯没去理会:
“从即日起,凡擅议量刑标准者,一律重处,诸公自省!
关于六科、督察院闻风奏报事务,六科文书,概由各科都给事中复核画押;御史由督察院各道主官画押、司务厅御史批准,二者方可上报内阁!
休要凡事只知道骂,朕没功夫看尔等演戏!”
话音刚落,朝堂瞬间炸锅!这还了得?
先前就闻到一丝火药味,没想到会这样。
定罪与否只要多斟酌用词即可,限制御史及六科奏本程序,就有点麻烦了。
倘若如此实施,自己写的东西,上官不一定会批。
言官今后的日子可怎么过?还怎么去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