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佛学人生感悟经典句子 > 八 随时(第2页)

八 随时(第2页)

大迦叶指着七叶窟大门上的钥匙孔说:“明天,是集经的第一天。现在已经进入七叶窟的人,都是神通俱足的阿罗汉。你若能从这个钥匙孔里走进去,你就有资格参与结集了!”

阿难知道自己没有本领从钥匙孔里走进去,不禁羞愧难当,默默退下。他将自己关在房间里,发愤坐禅。他苦心参修了一整夜,仍无所悟。天将破晓,阿难想躺在床上休息片刻。就在后背刚刚接触到床的一刹那,他灵光一现,豁然大悟了!

当朝阳升起来时,阿难自自然然地走到七叶窟的大门前,坦坦然然地推门而入。大迦叶和其他大师们看到他脸上的神情,都知道他已经证成阿罗汉。于是他具备了结经的资格。

这是世界文明史上最著名的一次经典结集。据史料记载,其过程是:由阿难记录佛祖的话,然后由大家确认无误后,遂成经书。

阿难在后背结束到床的那一刻到底悟到了什么?我们当然不知道。但从他哭求参与结经来看,他那时确实不具备结经资格。既然哭求,说明心中有执:或者是为了出名,或者是因为害怕被人嘲笑,或者是为了报答佛祖的厚爱,或者是为了不辜负自己所学……不管是出于什么想法,都是有执。这些执念可能带到结经的工作中,比如根据自己的观念对佛祖的话进行选择和解释,这样就可能偏离了佛祖的本意。只有一心无尘,才能保证结集经典的纯洁性。

阿难后来坦然而入,显然他已做到了一心无尘。法本自然,阿难心里装着经书,在需要结经的时候把它们拿出来,这原本就是很自然的事。但前提是不能有名利爱憎等执念。阿难显然成功控制了自己的心性,达到了无念无执的境界。

在生活中,实践的重要性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带着混乱的心性的去实践,等于乱说乱动,所带来的结果可能跟自己的期望正好相反。所以,首先必须学会清除杂念,控制心性,不为那些引发不良情绪的事物所动。这也是最好的实践。

我若不为,谁为我为

释迦牟尼说:我若不为,谁为我为?摘自《五灯会元》

有一天,佛祖正在踏泥,想修补精舍的墙壁。有一个沙弥看见了,很奇怪地问:“您为什么亲自做这件事呢?”

佛祖笑问:“我如果不做,谁为我做呢?”

很显然,沙弥询问的是“踏泥”这件事本身,而佛祖的回答却耐人寻味。别的事也许有人可以代替,参修佛法这件事,无论如何只能亲力为之。

但是,踏泥这件事好像是别人可以帮忙干的,佛祖的弟子那么多,打声招呼就行了。那么,沙弥的问话好像没错,佛祖为什么认为这件事只能亲自干呢?因为踏泥就是参修佛法。

参修佛法不仅是念经打坐而已。佛法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点点滴滴的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做需要做又力所能及的事,就是修佛法,行佛法。那么,踏泥也是参修佛法的一种形式,他人岂能代替?

在生活中,我们有很多习惯性的错误观念,比如,有些人认为,读书思考才是学习。其实,做力所能及又有价值的事,何尝不是学习?而且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是最好的参修。

还有人认为,让别人帮自己工作,自己安安逸逸地生活,做开心的事,就是享受。其实,做需要又力所能及的工作,何尝不是开心的享受?

很多事情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只能亲力为之。比如快乐,比如成功,能让别人代替吗?快乐不能代替,那么,能够带来快乐的最核心的事务,只能亲自去做;成功不能代替,那么,能够带来成功的最核心的事务,只能亲自去做。打个比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国家最核心的事务都由他包干,皇帝只负责在后宫享乐就行了。那么,皇帝算不算成功呢?

聪明的人,无论从事何种事业,都会把最核心的事务抓在手里,亲力为之。当然,从事的事业不一样,核心成功因素也不一样。比如,“华人首富”李嘉诚,主要经营房地产、高科技等事业,他认为营销对公司的影响最大,所以,一些最重要的业务,他都会亲自参与,而不完全假手于人。1999年,李嘉诚的长江集团公司旗下的和黄公司准备卖掉在欧洲的流动电话服务业务,李嘉诚亲临现场指挥谈判。为了随时获得最新消息,李嘉诚临睡前特意把手提电话铃声调高,放在枕边,以免延误战机。最后,这项交易取得了圆满成功。

台湾企业家王永庆,是世界“塑胶大王”,主营塑胶原料制造和加工业务,他认为制度是公司成败的核心,因此,他最关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很善于从细小问题上发现管理漏洞,然后“点点滴滴求其合理化”。有一次,他发现公司的报表有些重复和不必要的内容,就组织一些专家,对报单重新设计,总共省掉了两页纸。还有一次,王永庆发现一种名叫“制造通知单”的表单,有些名不符实。因为这个表单,乍听起来,似乎是通知下属制造某种产品的单据,但实际上是顾客向台塑订购产品的“订单”。于是,王永庆责令将其改名为“订制通知单”。

在一般人眼里,以上都是些极小的事,别说董事长,一般主管都不会注意,但王永庆注意到了,且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有人认为王永庆追求细节的做法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但王永庆还是坚持自己的做法。他说:“我做的不是大政策,我忙的都是点点滴滴的管理,就像如何使表格比较理想等具体问题。”他还认为,凡涉及到制度的问题就没有小事,一日不改善,漏洞就存在一日。改善一点,制度就完善一点,效益也自然而来。

香港企业家利奥·兰杜拥有“占美餐厅”等三家著名餐厅。他认为菜品质量是成败的核心。虽然他用不着亲自下厨或做服务之类的杂活,但有一件事他仍亲力为之,那就是抽查进购食品的质量。无论是大片的牛排、羊肉;还是整筐成堆的水产品,他都要一一亲自检验。而且,利奥·兰杜很少在自己的餐厅里吃饭,他喜欢到同行的餐厅里用餐。通过对比,随时调整自己餐厅出售的食物价格、质量以及服务,以保持竞争优势。

比尔·盖茨是全世界最富有的人,他也同样亲自打理核心工作。对软件公司来说,技术是核心中的核心。所以,他曾先后聘请谢利等人担任主管全盘的总裁,而自己则担任主管技术的副总裁。

很多人天天幻想成功、快乐,却不知道,成功和快乐都是一连串脑力和体力活动带来的,不付出足够的脑力和体力,怎么可能成功或快乐呢?你想成功,就去做带来成功的事,想要快乐,就去做带来快乐的事,这是他人无法代替的。

冷静对待羞辱

永嘉玄觉禅师说: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目疲。我闻恰似饮甘露。销镕顿入不思议。摘自《永嘉真觉禅师证道歌》

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人们关心自己的面子有时甚于关心利益。你卖东西宰他几十元钱,他心疼,但不记恨;他欠你几百元不还,你不高兴,但不恼恨。但如果他伤了你面子,你就可能怀恨在心,轻则关系疏远,重则反目成仇。

所谓伤面子,在佛家看来,其实不过是一种幻觉。别人羞辱你,非议你,嘲笑你,并没有真的使你毁容,甚至连一丝肉体痛苦都感觉不到,为什么觉得难以忍受呢?不过是妄念在作怪罢了!

佛家特别重视“忍辱”的修养。当然,佛家所谓“辱”,不仅仅包括心理上的折辱,也包括身体上的损伤。对我们凡俗之人来说,身体上的损伤不属于可忍范围,因此这里只讲心理伤害,也就是所谓的伤面子。

大凡一个想在人世取得成就的人,首先一条,必须丢得起面子。如果怕丢面子,说话办事就会多所顾忌,畏首畏尾,向人提请求,怕遭拒绝;发表意见,怕被嘲笑;事情未做好,怕挨批评,这也怕那也怕,还能办成什么事?所以,古今立大志者,无不从“忍辱”修起,以求达到“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境界。如何到达这种境界呢?可分三个修炼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不理。

所谓不理,就是不对别人的羞辱做出反应。这是比较低的层次,但较易实行,所以也为一些高人所推崇。

寒晦禅师曾问拾得禅师:“人家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蒙骗我,应该如何应对?”

拾得禅师回答:“只可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

为什么说不理的层次比较低呢?因为这只能说明你修养好,而不是真正的觉悟。而且,不理也可能被看成一种无声的反抗,因而激起对方更大的愤慨。比如,丈夫跟妻子吵架,妻子唠唠叨叨,丈夫一言不发,甚至躲到外面去。那么,妻子不仅不会消火,反而会恼羞成怒。

所以说,不理是比较消极的方式,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可以用来应对无礼冒犯,但不宜用来应对跟身边人的日常矛盾。

第二个层次是:不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