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莎·贝纳尔在面对无法抗拒的灾难时,没有恨天怨地,没有抱怨命运不公,相反,她勇敢地跳出悲伤、焦虑的圈子,重新燃起生活的激情。
一句“他们不是太正儿八经了吗”表明她说这话时,心中的情绪转换器一定调整到了最佳状态!拉莎手术圆满成功后,她虽然不能再演戏了,但她还能讲演,她的充满生命热情的讲演,使她的戏迷再次为她鼓掌。情绪是可以调适的,只要你操纵好情绪的转换器,随时提醒自己,鼓励自己,你就能让自己常常有好情绪。那么,当坏情绪突然来临时,如何调适,操纵好情绪的转换器呢?下面的方法可以供你参考:散散步,把不满的情绪发泄在散步上,尽量使心境平和,在平和的心境下,情绪就会慢慢缓和而轻松。
最好的办法是用繁忙的工作去补充,去转换,也可以通过参加有兴趣的活动去补充,去转换。如果这时有新的思想,新的意识突发出来,那些就是最佳的补充和最佳的转换。
淡定箴言:
人不会永远都有好情绪,任何人遇到灾难,情绪都会受到一定影响。这时,你一定要操纵好情绪的转换器。
别让紧绷的弦断裂
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坎门博士(DrJamesComer)提出,现今无论是在公共场合或是在私下里,发怒的现象都在日益增加,他说:“这肯定是个‘愤怒时代’——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严重。”
如果你对此有所怀疑的话,那么请观察一下,在加油站,若有一个司机把车插到另一辆车的前头会发生什么风波?如果在拥挤的升降机内,有人被另一个人推撞的话,场面将会如何?或者是在超级市场里,若有人在等候付钱的行列中插队,会有什么事发生?每个人的脾气显然就像点着的火种,能迅速燃烧起来!大多数人都越来越感到愤怒是一种潜伏的危险情绪,而且发怒时总是错的,果真是那样的吗?
为什么我们是易怒紧张的一代?或者就个人而言,为什么你有时要发脾气?为什么我们常常要发怒,而前人却不像我们这样?花几分钟时间,让我们来思考一下其中的原因。
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坎门博士这样说道:“人们普遍有这样一种感觉:世界正逐渐包围他们,这么多的人几乎把他们吞噬掉了。我们感到无能为力。突然之间,我们怀疑任何一人都无法解决我们众多的问题,于是我们生气了。由于挫折失败导致爆发怒气。”
大多数人都不懂得如何处理倒霉事件,就像一位名叫约翰的先生一样。有一次,他骑上他的拖拉车去山上打猎,半途中车子不知怎的突然不能前进,约翰试着修理了一会儿,但车子仍不听使唤,他修理的时间越长,就越感到失去了一次宝贵的打猎机会,于是他就更生气了。最后他的忍耐终于到达极限,他抽出他那把小型手枪朝车子一阵猛射,然后一脚把它踢落下山崖。有时我们也很想采取那种发泄方式,只是那样做经济上有点不太上算。
无可否认,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快,于是形成了一种张力,好像小提琴上的琴弦不断拉紧以至最后断裂。预期的目的未能实现——不管是在你的婚姻或是子女的生活中,或在学校里拿不到你应得的成绩,或是得不到该得的提升;所有这些及其他诸如此类的烦恼引起失望,一旦它得不到解脱,就会产生愤怒。我们把日程表安排得越来越满,直到有一天大动肝火之后才问自己:“我干吗发这么大的脾气?”这很简单——你在短短的时间内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但你没有做好,事情出了点意外,于是你觉得懊恼,并因此而惭愧,因为你肯定“有修养的人”是不发怒的,而你却动怒,你就因此而讨厌自己了。
淡定箴言:
在人生旅途中,千万别因为小事而经常发怒,把心放宽,换个角度看问题,那么生活将不会有如此多的烦恼。
当怒则怒,当服则服
什么?发怒也要学习?
那当然了!生个气真有那么容易吗?
以前有一位刚从军队中退伍的士兵说过一个笑话。一位团长满面通红地对脸色发白的营长发脾气;营长回去,又满面通红地对脸色发白的连长冒火;连长回到连上,再满脸通红地对脸色发白的排长训话……
说到这儿,士兵一笑:“我不知道他们的怒火,是真的,还是假的。”
是真的,也是假的;当怒则怒,当服则服。
每次想到他说的画面,就让我想起电视上对日本企业的报道:职员们进入公司之后,不论才气多高,都由基层做起,先学习服从上面的领导。在熙来攘往的街头,一个人直挺挺地站着,不管人们投来的奇异的眼光,大声呼喊各种“老师”规定的句子。
他们在学习忍耐,忍耐清苦与干扰,把个性磨平,将脸皮磨厚,然后——他们在可发怒的时候,以严厉的声音训部属,也以不断鞠躬的方式听训话。怪不得美国人常说:
“在谈判桌上,你无法激怒他们,所以很难占日本人的便宜。”
怒是人生的一件必需品,发怒也是一种相互依赖。生物学中有一个简单的原理,即人天生就有自助能力。所有儿童天生会生气,这是一种健康的表现,这是一种抗争或抗争反应。当父母对孩子不好或在情感上无意地忽视孩子时,孩子会用哭泣表示愤怒,但他们通常会压抑孩子合理的愤怒。父母不应该要求完美,应给予所有孩子表示生气的机会。对愤怒的压抑比创伤危害更大。像催眠曲中“噢……宝宝不要哭”这样的句子对父母倒很实用,而对孩子却没有益处。也许父母像孩子一样,不得不压抑愤怒,从愤怒恢复平和心态对父母也同样适用。人们相互之间应形成相互依赖关系。这种关系是孩提时代所形成的依赖关系的再现,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为了宣泄受压抑的愤怒和忧伤而形成的。我们当中许多人都寻找过伙伴、雇主和朋友,他们使我们回忆起我们和父母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并不让我们感到愉快。
最糟时期过后,正常情绪得以恢复。最终得到持续的快乐,这种快乐不是一时的“情绪高涨”,而是被定义为远离焦虑和沮丧。我们又重新得到爱和被爱的能力。
积极的、具有攻击性生气情绪的人通常会吹毛求疵,而且不能被拒绝,所以和这样的人相处时,就如同走在蛋壳上一样。这种行为在很多时候,是一种自我表现的保护方式,保护他们在面对批评和拒绝时,不会感到痛苦。说白了,就是要面子。理智与情绪的争战也往往由此而生。是怒火压倒理性,还是理智更胜一筹,全看你是秉公还是徇私。
淡定箴言:
既会发怒,又难以被激怒;既适时发怒,又适可而止。这就是发怒的学问。最重要的是,在学习用发怒表示立场之前,先应该学会,在人人都认为我们会发怒的时候,能稳住自己,不发怒。
克制自己是一门学问
几个女同事聚在一起吃午餐,聊着聊着,就开始发挥某方面的专长,批评起这个部门的主管不好,那个部门的主管看起来色迷迷的;连董事长的儿子、女婿也难逃一劫,一个一个被拿出来评头论足一番。
几个女人七嘴八舌的,东一句西一句,越说越起劲。她们炮火隆隆,比起美伊战争有过之而无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