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出公母亲,李婵娟,此时也是二十一二岁的年龄,正直妙龄,却因老公去世,而被迫肩负起秦国这个大家庭,太后的的执行力还是很不错的,她第一时间调动军队,准备在公子连叛乱的火焰刚点燃时将其浇灭。她的思路是没问题,奈何她遇到的对手公子连,更通晓人性。
这几日,太后忙的是不可开交,叛军围城,她身心俱疲,放眼朝堂,各个兴誓旦旦要效忠于大秦,效忠于他,可一转身就投向了公子连的怀抱,秦国的这些老氏族,更是在看她孤儿寡母的笑话,眼下秦国宗室内,又没有得力可信赖的人,自己的娘家人,又不给力,自己一时间不知道该相信谁,又有谁值得相信,看着两岁大的秦出公,步履蹒跚的追着自己嬉闹,她此刻眼睛里全是泪水,她多想生活在一个普通人家里,相夫教子,而不是做这大秦的太后。而此刻作为母亲的本能,她要保护眼前这个二岁的孩子,不能让他受伤,该死的公子连,犯上叛乱。
此刻太后,心里的苦闷,只有她自己心里知道。
夜深了,可她却怎么也睡不着,她知道留给她的时间不多了,这是一场生与死的较量,都怪自己老公太粗心,活着的时候,到处派人搜捕公子连,却没有找到,把这个棘手的问题留给她。奈何这个世界只相信强者,不相信眼泪,她一面用高官厚禄和金银细软拉拢老秦人氏族,一面又重用一些武将,想法设法稳住这朝堂,奈何这些乱臣贼子,看见他们孤儿寡母,都动了不臣之心。
而她,偏偏又不是一个有铁腕手段的人。
此刻夜色如墨,悄然降临于秦宫之上,将一切白昼的喧嚣温柔地包裹。
秦出公的母亲,身着一袭轻纱,独自漫步于宫宇的回廊之间,身影在昏黄的烛光下拉长,显得格外孤寂而深邃。周围侍从只是紧跟这她,而不敢轻易打扰她的沉思。
她,迈着轻盈而缓慢步伐,每一步都似乎承载着无尽的思绪与忧愁。
轻纱随风轻舞,勾勒出她曼妙的身姿,在这静谧的夜晚中更显几分柔弱与哀愁。她的面容在微弱的光线中若隐若现,眉宇间锁着一抹化不开的忧郁,眼神深邃,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的沧桑与无奈。
夜风拂过,带着一丝凉意,轻轻吹动她额前的发丝,也似乎试图吹散她心中的愁云。
此刻,她只是静静地站着,任由思绪在夜色中蔓延,回想着过往的点点滴滴,有欢笑,有泪水,更有那无法言说的辛酸与苦楚。
周围的一切都变得如此模糊,唯有她心中的那份情感,如同这夜色一般,深沉而浓烈。
“哎。。。。”她轻轻地叹了口气。
“太后,何故叹气”
一名侍女问道,
“我在想,我的孩子怎么这么命苦,才两岁,就要承担如此重任,孤儿寡母无依无靠,只能任由他人欺凌。”
“太后,你放宽心,我相信将士们一定能够守住都城。”
“莲儿,如果有一天我死了,你一定找个好人家,去过普通人的日子,好好生活。再不要在王宫里呆了”
“娘娘不要胡思乱想,说不定事情会有转机呢”
是啊,人生要是能够重新来过,我一定不会进宫,做个普通人多好,也不会卷入这场宫廷斗争当中,年纪轻轻就要操持这一国的事物。李婵娟心里明白,她是斗不过公子连的,他有魏国的支持,宗室成员又在座山观虎斗,其他贵族压根不在意他们谁当国君,只关心自己的利益,每个人都只关注自己,很少有人会真正效忠于她。
夜,依旧深沉,人,依旧孤寂。
秦出公的母亲,就这样静静地站在夜色之中,成为了一幅令人心生怜爱的画面,让人不禁为她的命运而感慨万千。
相比,秦出公无能为力,公子连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此刻公子连,已经不是三十年前的那个只会哭的小屁孩了,他要夺回原本属于他的一切。
一个人的能力,往往由知识和见识两部分组成。就算公子连智商一般,但他的见识可是远远超过这些在秦国的秦人。在魏国流浪的这些年,他更通晓人性,更会和人打交道。
他在魏国呆了三十年,学到东西远比秦太后李婵娟在宫殿里能接触到、学到的东西更多。
面对数倍与自己的秦军,公子连依旧不慌不忙,沉稳淡定,派人携带金银细软,前去游说前来平叛的秦军,仿佛不是在他不是来叛乱的,而是要和对方谈一桩桩生意,只有双方放下刀兵,诚心合作共赢,才是王道。
而其他人,对于他和秦出公国君之位的争夺,都是明哲保身的态度,不想过多干涉秦王室的家务事,况且,公子连背后可是魏国,所以坚定地站在公子连或者秦出公一方的人,少之又少,不表态,是大多数人的态度。
在这种情况下,雍都城,能否守住,就成为了关键,这一点,公子连很清楚,太后也很清楚。
喜欢秦朝历险记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秦朝历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