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社交应酬的主要目的 > 第3计 用最小的代价换取人心(第1页)

第3计 用最小的代价换取人心(第1页)

因该说古今中外大多数人都认为:人生在世,“名”很重要。现实也是如此,君不见为了脸面,不少人可以倾家荡产吗?而一旦伤了人面子就会引起他人的仇恨吗?可见这个面子问题是十分重要的。谁要忽视了脸面问题,他自己也断不会混得“有头有脸”,不去尊重别人,也没有人会给你好脸看的。因此,你如果作为一个有地位,有一定资历的人只要会给人面子便无须恭维、讨好,而且只须稍加表示,便会让人受宠若惊,以最小的代价就可以换取人心。

关心和体贴是最好的方法

杰弗逊说:“下下至乐,莫过于对我欣赏的人,表达敬意。”人是有丰富感情的动物,作为领导,关心和体贴下属是对下属最好的激励方式之一。

领导对下属的长处和优点表示欣赏和肯定,仅凭几句激励之辞于口头上是不够的,还要有实际行动,也就是要关心和体贴下属,让他觉得他受到了尊重和爱护,觉得他一直都在你心目中是一个重要角色,这样才能激励他对工作更加努力,对你更加尊重,死心塌地地与你共处。

蒋介石就很注意通过对下属生活的体贴和关心来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器重、赏识和愿望,以此达到笼络人心的目的。蒋介石为了掌握下属的各种情况,专门用一个小本子,上面记录着师级以上官员的字号、籍贯、生日、喜好、亲缘,以及一些常人不大注重的细枝末节。闲时就翻阅,久而久之,就烂熟于心了。少将以上的官员他都要经常请到一起吃饭,由蒋经国作陪,饭后总要合张影,这些做法无疑大大抬高了下属的身价。蒋介石给部属写信也习惯称兄道弟,还用字号,以示对属下的欣赏。他很懂得传统习俗中的人情世故,他对部属的生辰、八字、籍贯记得滚熟。很喜欢用他们及他们的亲人的生日大作文章,使部属往往感到受宠若惊。雷万霆调任他职的时候,蒋介石召见了他,说:“令堂大人比我小两岁,快过六十华诞了吧!”雷万霆一听此言,感动得泣涕涟涟,激动地说:“总统日理万机,还记住家母的生日!”蒋介石宽慰他道:“你就放心地走吧,到时我会去看望她老人家,为她老人家添寿祝福。”雷万霆看到蒋介石如此关心自己,自然死心塌地地跟着他,成为蒋的心腹。蒋介石对部下的赞扬和赏识也是有区别的,要官的给官,要钱的给钱,爱地盘的给地盘。对于陈布雷那样的不爱钱也不爱官的知识分子,他也有办法对待,当陈布雷50岁生日时,蒋介石送去了“宁静致远,淡泊明志”8个字,并附记:“战时无以祝寿,特书联以赠,略表向慕之意也。”蒋介石这种做法是非常虚伪的,但陈布雷直到失望自杀的时候也没有背叛蒋介石。

激励是交际中必不可少之物,但如果仅限于口头上的只言片语,下属就会怀疑领导的诚意和价值,而一点一滴的关心和体贴的实际行动则是最朴实、最真诚、最珍贵的激励和肯定,领导的一次例行的激励可能几天就被自己忘了,但对于下属来说,却长久铭记于心,甚至终生难忘。

在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社会里,单纯的上下级关系正在逐渐被摈弃。在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中,人道主义更受人们的青睐,关心人才,爱护和珍惜人才,尊重人才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风尚。在领导与下属之间渗入个人友谊和感情的因素,对开展领导工作很有益处,这种方法会使领导成为一个轻松的权威。

关心和体贴下属是对下属的最好激励形式之一,在下列场合中,收效更佳。

第一,记住下属的生日,以适当的方式祝贺。

现代人都习惯过生日,在生日这一天,一般都是和知心朋友一块祝贺。聪明细心的领导会抓住机会,见缝插针,加入庆祝的行列。蒋介石就善用此招,每次都给下属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也许下属当时并不太在意,但是当他换了生活环境或领导的时候,他就会回忆起你的祝贺和赞美。

要给下属庆祝生日,可以发点奖金,买个蛋糕,请吃顿饭,送一束花等等,效果都会很好。如果乘机再加上几句美言对下属的功绩表示激励,则更会锦上添花。

第二,关心下属的身体健康。下属住院要亲自探望。

一位普通的下属住院了,领导亲自去探望,说出了一句心里话:“平时你在的时候没感觉你做了多少贡献,而今你病了,就感觉工作无头绪,忙手忙脚的,你赶快把病养好了,否则我这个头儿不好当!”一些领导不注意这个环节,其实下属在医院里已经翘首以待领导的探望,如果领导不去,他心里可能就会这样嘀咕:“平时有事没事他都会假装表扬一番,现在病倒了,他就把我给忘了,过河拆桥,卸磨杀驴,没良心的东西!”

领导的探望很重要,这样做使你在下属心中的权威地位稳定,甚至提高,从而有利于今后的工作,加上下属对你平时的行为是有目共睹的,当他们看到你给别人温暖时,心中自然会对你更加敬畏。

第三,关心下属的家庭和生活。

幸福和睦的家庭,充实富足的生活是干好工作的基本保证。如果一个下属夫妻分居两地,闹离婚,或者生活紧张拮据,领导却视而不见,那么对下属再好的激励之语也无异于老虎挂念珠——假慈悲。

有个公司,职工和领导大部分都是单身汉或家在外地,就是这些人把公司的业务搞得红红火火、蒸蒸日上。该公司的领导没有只限于嘴上夸夸其谈、唾沫横飞的空头赞美,而是注意到职工吃饭不方便,整天泡方便面或买快餐,胃口不好,就办了一个自助餐厅,解决了这个问题。

从这个小事例中我们可以窥见一斑,作为领导,在激励的同时,应该急下属所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这就是对他们的最大的激励。当下属们在餐厅里安心地吃饭时,心中肯定感激领导的一番良苦用心。

第四,注意抓住欢迎和送别的机会。

调换下属是领导常常碰到的事情,没有心计的领导总是认为不就是换个人吗?来去自由,愿去就去,愿来就来,不必拘泥于礼节,搞那些形同虚无的仪式。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善于体贴关心下属的领导和那些语言“巨人”型的领导也不同,当一个新的下属来到时,语言“巨人”型的领导会过来这样说:“小刘,你是北大的高才生,我们这儿亏待不了你的,赶快收拾一下办公桌,准备上马!”而有心计的领导则会预先让人把一切收拾好,而后才说:“小刘啊,大家都很欢迎你来与我们同甘共苦,东西都给你准备好了,你看还有什么不够的东西,尽管提出来。”一样的欢迎,前者华而不实,空泛无物,没有一点体贴的味道;后者没有一个恭维之词,但领导的激励早已落在无声的行动上。只在一语之间,就分出了高下。

下属调走也如此,彼此相处一段时间,自然会有某个好的合作成绩,也会有一些鸡毛蒜皮的隔阂。此时最好的方式就是做几件让对方满意的事,以表达挽留的态度和惜别之情。

行贵言轻是中国的传统,用行动来达到感情的沟通,这是最实在的,是领导必须注意的问题,在现代社会中,应该注重其重要价值,感情投资在交际中收效往往是最大的。

士为知己者死

有一个单位的家属院里,有一个孤零零的看门房的老头。因为头是光秃秃的,所以,大大小小出出进进的人都叫他"秃二爷"。秃二爷是个老来乐,脾气和人缘又是找不见的好,所以有人叫他,他就只顾咧开没了牙的嘴乐。我的儿子才8岁,也跟我一样叫"秃二爷"。他也乐。

忽一日,好端端的秃二爷就病倒了,而且再也没有起来。

临终时,许多人都去病榻前看他。想起他为这个家属院看了30年大门,每个人几乎都有过深夜把他从被窝里叫醒或者托他看管小孩、传个口信什么的经历,所以,看他的人都把自己当成了他的儿女。有人当即拿出纸笔想记录他有什么遗嘱,秃二爷已没了几多气力,他连连摇头,这一摇头,秃二爷的分量在人心里更重了。围着的人热泪津津地再问,语音里有了杜鹃啼血的虔诚。人们逼急了,秃二爷就断断续续地说:"如…如果……给……开…追悼会,就……别……别忘…了……"秃二爷嘴里没声了,眼快的人就赶忙把纸笔递过去,秃二爷在一张白纸上,颤颤巍巍写下了5个笨拙的大字:我叫张长生。然后,笔落在地上,断气了。

一个人活在世上有的时候为了名可以舍利,可以忘生。掌握这一点,对于处理人情关系至关重要,无往不利。只要抠到人的尊严这块"骨头",他便会践性发作,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有一次,齐威王和魏惠王一起到野外打猎。魏惠王问:"齐国有宝贝吗?"齐威王答道:"没有。"魏惠王听后得意地说:"我的国家虽小,尚且有直径一寸大的珍珠,光照车前车后十二辆车,这样的珠子共有十颗,难道凭齐国如此大国,竟没有宝贝?"

齐威王别有意味地回答道:"我用以确定宝贝之标准与您不同。我有个大臣叫檀,派他守南城,楚国人就不敢来犯,泅水流域的十二个诸侯都来朝拜我国。我有个大臣叫盼子,派他守高唐,赵国人就不敢东来黄河捕鱼。我有个官吏叫黔夫,派他守徐州,燕国人对着徐州的北门祭把求福,赵国人对着徐州的西门祭把求福,迁移而求从属齐国的有七千多户。我有个大臣叫种首,派他警备盗贼,做到了道不拾遗。这四个大臣,他们的光辉将光照千里,岂止十二辆车呢?"

这段话既是对魏惠王有力的回答,使他羞愧难言,同时更是对自己臣下的极好赞扬。正是通过诸如此类巧妙得当的赞扬,齐威王在笼络人心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使一大批诸如田忌、孙膑。淳于登等杰出人才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地为其效劳。于是,齐国大治,出现了"坐朝廷之上,四国朝之"的局面。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做法仍有实用价值。因为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需要得到他人和社会的承认与肯定,而你发自肺腑,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是对别人热情的关注、诚挚的友爱、慷慨的给予和由衷的承认,必然会起到鼓励的作用和引发感激的心理效应,甚至他会把你当成知己,于是乎,类似"士为知己者死"的报效。我们中国人的尊严,常常就是面子问题,不给面子或没面子,经常会引起愤怒及冲突。许多人为了面子常做些"打肿脸充胖子"的事,结婚时往往一方面发布"一切从简",一方面却倾家荡产地"敬治喜筵",惟恐别人不知,更怕人家不来。因为这一切都与面子有关,心中尽管暗暗叫苦,脸上却要一团春风。

学会与下属合一张影

l907年,蒋介石东渡日本,人振武学校学习军事。不久,就由他的浙江同乡陈其美介绍加入了同盟会。在此期间,他曾给他的表兄单维则寄过一张照片,还在上面题了一首小诗:"腾腾杀气满全球,力不如人万事休!光我神州完我责,东来志岂在封侯!"诗虽平平,但却表现出他当时还是个热血青年,在其民族意识有所觉醒的时刻,正在急切地表白自己的志向和抱负。这可算是题诗明志吧。

随着蒋介石地位的提高,他的照片也有了更多的用场。还在北伐之前,蒋介石就开始踌躇满志地网罗天下名土,以备他建立大业所用。1926年春天,邵力子奉广州国民党中央之命到上海联络报界人士,宣传国民党的主张。蒋介石乘机委托邵力子把自己亲笔签名的照片转赠陈布雷,并同时传达他对这位报界才子的钦敬之情。

陈布雷当时是上海(商报)的主笔。他才思敏捷,运笔如神,所写的社论、短评以其犀利的风格著称于上海报林,他曾因在政治上倾向于孙中山在广州的国民党,言论过于激烈而吃了租界工总局中的官司,此事更使他的名声大震。

蒋介石不仅佩服陈布雷的胆识和才气,还特别看重他是浙江同乡,所以着意延揽。

在一次上海报界名流的宴会上,陈布雷接过了邵力子转来的蒋氏照片,既见其人,又领其意,此后又接到蒋介石约他相见的口信,终于在这一年年底奔赴南昌,会晤了这位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此后一气跟随了他二十多年,直到1948年自杀才算了结,而两人交往的开端,却是那张小照片。

蒋介石靠黄埔军校起家,深知维系校长与学生之间关系的重要,因而从不放过任何培养和笼络学生的机会,其中送照片也是不可忽略的小节目。

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在浮图关成立了中央训练团。他自兼团长,举办各种训练班,其中以党政训练班最为重要。其训练内容除军事训练外还有政治训练,主要是对当时抗日战争的形势以及国民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作较系统的讲述,并重点灌输"效忠领袖"的思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