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台湾佛学大师排名 > 七 随喜(第3页)

七 随喜(第3页)

他先派一个小魔鬼去扰乱一个农夫。小魔鬼运用法力,把农夫的田地变得很坚硬。农夫每天做得很辛苦,收入却很微薄。但他毫无怨言,更加勤奋地劳作,而且每天唱着小调,过得很快乐。

小魔鬼看到计策失败,只好摸摸鼻子回去了。

老魔鬼又派了第二个小魔鬼去捣乱。这个小魔鬼想,如果拿走他拥有的东西,他一定会暴跳如雷。于是,小魔鬼就偷偷把农夫当午餐的馒头和水偷走。农夫辛苦了半天,又渴又饿,走到树下休息,却发现馒头和水都不见了!他并没有暴跳如雷,于是叹了一口气说:“不晓得是哪个可怜的人比我更需要馒头和水?如果这些东西能让他温饱的话,那就好了!”

小魔鬼见此,只好灰溜溜地回去了。

老魔鬼觉得奇怪,难道没有任何办法能使这个农夫变坏?这时,第三个小魔鬼很自信地说:“我有办法把他变坏。”

这个小魔鬼的办法是什么呢?他先去跟农夫做朋友,然后运用自己的预知能力帮助农夫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收获。他告诉农夫当年该种什么收成最高,该往哪里出售农产品收获最大。三年下来,农夫便变得很富有了。小魔鬼又教他用粮食酿酒出售,赚更多的钱。慢慢地,农夫的生意越来越好,开始雇请别人帮他工作,他自己不工作了。

接下来,小魔鬼又教农夫如何在酒里掺水,如何使用量器占顾客的便宜,如何盘剥工人的薪水,以便赚取更多利润。

又过了几年,农夫变得非常富有了。于是,小魔鬼回去向老魔鬼交差,说自己已经圆满完成任务。老魔鬼不满意地说:“你让他变得如此富有,他比以前更幸福,就连作恶的需要都没有了,这可不是我想看见的。”

小魔鬼为了证明实验的成果,就请老魔鬼去观看农夫的生活。只见农夫每天邀集当地富人举行宴会,以炫耀自己的财富。他们喝最好的酒,吃最精美的餐点,还有好多仆人侍候。他们非常浪费地吃喝,经常醉得不省人事。

由于生活奢侈,农夫需要更多钱。失去了小魔鬼的指点,他没有那么多赚钱的方法,只好昧着良心干各种可耻的事情。他对雇请的人也越来越冷酷无情。有一天,一个仆人因为饿得两眼昏花,不小心摔坏了一个杯子,农夫就骂骂咧咧,对他拳打脚踢。

看到这情景,老魔鬼拍拍小魔鬼的肩膀,满意地说:“很好!你的试验非常成功。”

这个农夫结局如何?故事没有交待。但是,很显然,农夫正在一步一步地向地狱的深渊滑落。

地狱虽然只是一种心境,但它也可以随着人的恶行化为人间实境。只有从改造心灵着手,使恶念不生,地狱也就不存在了。

慧能大师简介

慧能(638-713)是禅宗六祖,俗姓卢,因父早逝,家贫,少年时以卖柴为生。22岁(一说24岁)师从五祖弘忍,得传衣钵。39岁名扬天下,先后在曹溪宝林寺、韶州大梵寺说法。慧能的禅法强调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其法语被门人法海编集为《坛经》。

改造心灵,一念成佛

慧能大师说:前念迷,即是众生;后念悟,即是佛。摘自《六祖坛经》

佛家有一句名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很多人对这句话不理解:啥?拿过屠刀杀过人的坏蛋反而比好人更容易成佛吗?难道我不能成佛是因为坏事做得不够吗?

这显然是误解,把“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理解成了放下屠刀更容易成佛。无论佛祖还是菩萨,都没有说过干坏事更容易上天堂。

如何理解这句话呢?一个人不是无缘无故放下屠刀,他的放下,是突然萌生了善念。成佛不是因为那把屠刀,更不是因为拿着这把屠刀干下的罪业,而是那一念之善。所以,这句话应该理解为善念一生,立地成佛。如六祖慧能大师云:“前念迷,即是众生;后念悟,即是佛。”以前糊涂了,干了不少坏事,现在觉悟了,产生了善的念头,就成佛了。

另外,不是只有拿屠刀的人可以一念成佛,任何人都能如此。禅宗讲“顿悟成佛”,好人坏人都能如此。普通人没有干过不可原谅的坏事,成佛希望更大,如果不能成佛,要怪就怪自己没有产生一念之悟。所以,不能看见拿过屠刀的人成佛了就愤愤不平。

在特殊情况下,拿过屠刀的人也有可能比普通人更容易觉悟。为什么呢?普通人都有恶念,只是因为畏惧恶报,恶念没有发作出来,却时时蠢蠢欲动。这样就不大容易从恶念转为善念。即使偶生善意,这个念头也不够强烈和坚定,往往稍纵即逝。偶尔做了几件好事,过后没准还会后悔,或者向人炫耀,这说明念头并没有真正转到善这边来。而那些恶人把恶念发作出来了,他们切身感受到作恶给自己带来的种种坏处,可能更容易顿悟恶念之恶而萌生善念。而且他的善念一生,可能是真的一心向善。

另外,我们往往把“成佛”理解为得到世俗的好处,比如当官、发财、出名、长寿什么的。这是贪愚心,可不是什么善心。佛家所讲的成佛,仅仅是一种境界,跟世俗的好处没有必然关系。比如佛祖,毫无疑问是成佛了。可他得到了什么好处呢?他每天要自己铺床叠被照顾自己,没有人服侍他;他每天要托着钵儿去乞化,食物好坏都要吃,而且过了中午就不再吃饭,到晚上光剩下挨饿了。

又比如,某人作恶多端,后来突然觉悟,放下屠刀,向执法机构投案自首,甘愿接受处罚。这说明他的心态已到佛境。心态转过来了,业力未消,该怎么惩罚还得怎么惩罚,接受他自造的因果。但是,由于他的境界到了这一步,即使脑袋被砍掉了,仍然成佛了。

所以,用现世的好处来看待成佛,是根本行不通的。

那么,一念成佛的理论是否跟我们凡俗之人毫无关系呢?当然不是。假如把成功实现目标看作成佛,它的根源仍然来自最初的某个念头。有时候,人们顺着生活的轨迹,按部就班地走着人生之路。某一天,他对这条路不满意了,想走另一条路,念头一转过去,人生轨道便全改变了。

比如佛祖释迦牟尼,他原先贵为王子,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又有美妻、爱子相伴,还有国王的宝座等他受用,照正常情况,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去做一个清贫的出家人。

那他为什么萌生出家的念头呢?据说有一天,他和王兄一同出门,路上遇到一个乞化的修士。此人衣着破旧,面目枯槁,外表跟乞丐没有两样,神情却端庄恬淡,跟乞丐截然相反。这时,王兄走过去羞辱这个修士,修士低眉垂目,平静如水,好像没有看到别人的羞辱一样。这时,释迦牟尼看不过意了,就走过去制止王兄。王兄不听,继续羞辱修士。一个要拦,一个不听,最后兄弟俩都上火了,拔出剑来准备格斗。眼看一场厮杀一触即发,那个修士托着钵儿,走到两人中间,低眉垂目,静静地站在那里。修士的举动使兄弟俩都感到很羞愧,互相收起了剑。

这件事使释迦牟尼的内心感到极为震撼:一个看似十分弱小的修士,他的精神力量是多么强大啊!即使是王子,在他面前又是多么渺小啊!释迦牟尼看到了一个前所未知的精神世界,从此萌生了强烈的出家念头。顺着这个念头,他从王子变成了佛教创始人。

在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并不少见。很多人就是一个念头转过去,眼前就出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这里,所谓念头,是指“一念”,即强烈的愿望,而不是“杂念”。有了强烈愿望,你才会不畏艰难去实现这个愿望。但大多数人只有杂念,并无一念。天天想当官,想发财,想美女,也就是想想而已,很少付诸行动。

东汉思想家王充曾问儿子:“你长大了打算去干什么?”

儿子说:“我想当一名将军,也想做一名学者,或许当个全才人物更好些。”

王充笑道:“想得很好啊!我给你讲一个小故事吧。过去,有一个老者坐在路边放声大哭。行人问他,你为什么这么伤心啊?老者说,我的命运不好,在我小的时候,曾刻苦读书,一心想求取功名,可当时的国君爱用老臣。国君死了,新的国君又喜欢武人,我只好去练武。当我的武艺练得差不多了,国君又换了,新国君喜欢用青年人。我已老了,还能学什么呢?结果,志向不定,空忙一生,一事无成。儿子,希望你把那位老者的话记在心里。”

很多人正是这样,志向不定,这也想要,那也想要,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根本不清楚。只有审度内心,搞清真正的渴求,抛弃杂念,确立一念,才不至于“空忙一生”。

能离恶业,即见天堂

大珠慧海禅师说:杀、盗、淫、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乃至贪、嗔、邪见,此名十恶。十善者,但不行十恶即是也。摘自《顿悟入道要门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