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只得下山从沧州绕路回大名府,临行前又托付对方,一旦有大名府来人寻找,请务必告知去向,彼时来人必有酬谢云云。
待下得山到了一处集市将那虎皮卖了,两人买了一些吃穿用物
便一路直奔沧州,径往城内卢俊义名下酒楼。
行至半路,路上行人无不对两人怀中小老虎啧啧称奇,一个身高八尺,仪表堂堂的青年汉子尤其关注,屡屡看着那小老虎,时常目不转睛。
完颜翠花见他屡屡看向自己这边,顿时恼了泼辣性子,正待呵斥,被鲁智深拦住。
鲁智深见他仪表不凡,便过来招呼,一番见礼,相谈甚欢,听鲁智深言及山中打虎事更是引得那汉子眼中异彩连连。
当下里通了姓名,原来这汉子唤作武松,原是清河县人氏,来沧州投奔小旋风柴进柴大官人半年有余,前几日受命办事,如今正要回沧州复命。
鲁智深听他说了立时大喜,忙问武松可知卢俊义,武松不由得一愣,迟疑地点点头说道:
“小弟少年时曾常因家兄被人欺笑而与人争斗,后来遇到一位奇人爱我,教我拳脚,临别前才告诉我,他老人家竟是铁臂金刀周大侠,还言及我有几个师兄,其中就有卢俊义卢员外。不知鲁兄长为何提起?”
当下鲁智深将自己拜卢俊义为大哥之事说了,言及平日里多次听卢俊义提及师兄弟姓名,并且盛意邀请武松一起去往大名府。
武松迟疑道:“实不相瞒,小弟之所以在沧州柴大官人门下厮混,实因半年前不小心在老家打死了人,不得已才流落外面。若是贸然去了卢师兄那里,只怕牵连了他。所以。。。。。。”
当下里鲁智深把卢俊义得任都监之事说了,又把之前营救杨志之事说的详细,于是武松大喜,约定辞谢柴大官人之后便来寻鲁智深。
鲁智深却坚持要陪武松一起去辞谢柴大官人,随后两人并完颜翠花一起先去卢家酒楼,到了地方,酒楼管事自是识得鲁智深,连忙依照吩咐递消息回大名府。
待梳洗停当,添置礼物,留下完颜翠花在酒楼歇了,两人便同去柴进府上。
到了柴进府上,本应该是皆大欢喜的事情,岂料天不遂人愿,偏偏与人起了冲突,只得一场恶斗。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
注:洞中情节稍显突兀,实属无奈,几番修改难得解禁,看官且听我一言,
鲁智深其人无论在哪本书里都是大和尚形象示人,原作中也只是写到鲁大师最见不得女子受苦,多有护佑仗义之举,刚出场时便因金翠莲而不惜打死镇关西,舍弃身家前程不顾,其言其行让人不由得喟叹不如!世间难得此真男儿!
所以上山之前,鲁智深形象可谓完美,老衲写这本书也是因为对原作中种种安排极为不满,又因为看书多年未见有让花和尚改变命运者,所以动笔前便已打定主意要做个改变。
彼时恰逢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种群沦落之际,好男儿自当血洒疆场,哪能寂灭于无名?
我偏不信鲁达只能是花和尚!
所以加以改创,截取他命运踪迹,但是又因花和尚之形象影响深远,不得已只能辛苦翠花主动一些。
若有人说鲁大师岂能像常人一般,一点自持之力都没有?这里也解释一二,
一者,原作中曾有花和尚怕挨打之可爱描述,和尚彼时半鲁达啊!二者,老衲本来字斟句酌的,用了几个小时将翠花逼诱鲁智深的过程写得让人情难自抑,奈何屡屡不得解禁,只能删改至此。
另:写作最忌言语说尽,直白如水,今日迫不得已做些解释,敬请谅解。
老衲敢保证所写文字,大多数情节都是字斟句酌的,包括人员分配,各种行动啥的,都是符合逻辑的,或者别有深意,只要你愿意思考一下,自然明白其中意味。也欢迎各位看官点评分析。
最后:今日啰嗦一通,一者因为开书之前谋划近一年,眼见如今成绩不佳,难免心急,所谓知己难求,切切之处,敬请谅解。二者也是对删去文字的悼念,可怜老衲几个小时心血,付之东流。新人新书急需推荐收藏,劳驾支持,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