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做大事成功的三个条件 > 第九章 一手播人情一手管关系(第3页)

第九章 一手播人情一手管关系(第3页)

送礼给那些对你来说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怎么个送法,或什么时候送去,这里面大有学问。

一次,李博开车去看朋友,心想离开朋友家的时候再把礼物从车上拿下来,于是,他空着两手就进了朋友的家,大家寒暄一番。时近中午,朋友没有留他的意思。李博起身告辞,说:“我买了一些东西,放在车上,我去拿下来。”朋友一听,马上说:“今天中午怎么能走呢?就在我这里了。”朋友的妻子也立刻转身去了厨房。

那次以后,李博算明白了一个道理,拜访朋友,采用“兵马未到,粮草先行”的策略,先把礼物一放,不管是大是小,是多是少,只要有礼在,保准办事一路通行。

在别人给你帮过忙之后,再将礼物送去,对方一定会认为你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你从未拜托人家帮忙,就将礼物煞有介事地送去,受礼者的想法就会大不一样。他肯定会记着你,你一旦有事相求他就会竭尽全力帮你。

礼要送在用不着朋友的时候,才能尽显威力。送礼要送在平时。要知道,好的人际关系才是求人成功的基础。

“无事不登三宝殿”。当你有事的时候,才想起某某朋友可帮上忙,往往会犯大礼不解近忧的错误。即使你想提上大包小包的东西,人家也未必会给你这个方便。朋友维系关系,功在平时,这样,朋友之间才可能有求必应。常常有这样的说法:“你瞧这人,用得着的时候才想起我。”说的就是平时不送礼,有事求人了再去送礼。

送礼其实已成了一种艺术和技巧,从时间、地点一直到选择礼品,都是一件很费人心思的事情。送礼送到心坎里,说到底也就是对症下药,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投其所好。送礼要送得合适,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对方喜欢。

中国是一个重人情的社会,很多事情靠公事公办往往办不成。因此,沟通就成了办事的必要环节。要想有个良好的沟通就应该有所行动,而送礼就是这种行动的最佳表现。很多大公司在电脑里有专门的储存,对一些主要司、主要关系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爱好、生日都有记录。逢年过节,或者什么合适的日子,总有例行或专门的送礼行为,以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关系网,确立和提高自己的商业地位。

5。播种“感情”,收获“关系”

聪明的人懂得把他人利益放在明处,将自己的实惠落在暗处,不但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且可以获得对方的人情。

要想把事情办好,靠的是什么?第一靠的是关系;第二靠的还是关系。所以,要想办好事情,就要多多播种“感情”,建立好自己的关系网。

良好的关系能为我们的成功插上翅膀,因此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人熟好办事”的潜规则都是适用的。即便是在强调个人奋斗的美国也是如此,甚至,美国人眼中的“拉关系”全然没有汉语语境下的贬义。对他们而言,说某人拥有强大关系网是种褒奖。他们将关系视为资源和财富。因此,“拉关系”是正常的社会活动,只要不违法,大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根本用不着“犹抱琵琶半遮面”。还有人甚至以“拉关系”为生,专靠为人牵线搭桥赚取中间费。也就不奇怪美国有大大小小的游说公司和公关公司了。

关系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密切相关的。生活当中关系的发展不可避免会用到一些业余时间,如可以定期安排和亲朋好友间的活动。工作和生活应该有区别,工作关系的建立,则应利用休息或零星时间进行联系。在现代忙碌的工作中,对内外人际关系的建立应把握对人的最高热诚,利用好完成重要工作的时间空当。和同事、上司可利用午饭时间或上班休息时间,与不同人员进行交流。在不影响达成工作目标的前提下,良好的交流定会促使工作更高效地完成。

获取关系是一种艺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很难完全套公式。简单来说,就是让对方有“爽”的感觉。愈能让对方痛快,就愈可能达到“买卖完成,仁义又在”的最高境界。

所以,人情要做足,好人要做到底。

两个朋友,一个求另外一个办点事,另外一个说:“没问题。”隔几天,他给对方一个半零不落的结果,对方口头上虽不能说什么,但心里肯定说;“这哥们儿,做就做完,做一半还不如不做,帮倒忙。”

帮忙怕只帮一半,这叫帮倒忙,越帮越忙;非但如此,还会影响被信任度。说话不算数的朋友谁都不愿沾着。人情做一半,叫出力不讨好。

对身处困境中的人仅仅有同情之心是不够的,应给以具体的帮助,使其渡过难关,这种雪中送炭、分忧解难的行为最易引起对方的感激之情,进而形成人情。比如,一个农民做生意赔了本,他向几位朋友借钱,都遭回绝。后来他向一位平时交往不多的乡民伸出求援之手。在他说明情况之后,对方毫不犹豫地借钱给他,使他渡过难关。他从内心里感激。后来,他发达了,依然不忘这一借钱的人情,常常给对方以特别的关照。那位乡民便是利用人情收获了关系。

现实生活中,我们求人办事,千万不能忘记这个“情”字。所谓“人情投资”,说得简单点,就是在办事之外多了一层相知和沟通,能够在人情世故上多一分关心,多一分相助。即使遇到不顺当的情况,也能够相互体谅。

有一本名叫《小政治家必备》的书。书中教导那些有心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人,必须至少搜集20个将来最有可能做总理的人的资料,并把它们背得烂熟,然后有规律地按时去拜访这些人,和他们保持较好的关系。这样,当这些人之中的任何一个当上了总理,自然就容易记起你来,很有可能请你担任一个部长的职位了。

这种手法看起来不大高明,但是非常合乎现实。一本政治家的回忆录中提到:一位被委任组阁的人受命伊始,心情很是焦虑。因为一个政府的内阁起码有七八名阁员(部长级),如何去物色这么多适合自己的人呢?这的确是一件难事,因为被选的人除了有适当的才能、经验之外,最要紧的一点,就是“和自己有些交情”。

要有人情才好办事儿,不然的话,任你有登天本事,别人也不知道呢!

生活中有许多人抱着“有事有人,无事无人”的态度,把朋友当做受伤后的拐杖,复原后就扔掉。此类人大多会被抛弃,没人愿意再给他帮忙。他去施恩,也没人愿意领受他的情。不肯进行人情投资的人,总是太看重自己丝丝缕缕的得失,这样的人最不受人欢迎,办事也是最难成功的。

现今市场经济社会,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压力感。如果你正处于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或者事业发展的紧要关头,把友谊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显然是解决不了生计问题且不利于事业发展的。多帮有用处的人并不意味着不帮好朋友,两者并不矛盾。按中国传统心态来看,社交不应该有目标而只能“淡泊而纯真,别无所求”,奉行一种无为哲学。谁在交往中注重对方的使用价值,然后想方设法接近并利用他,就会被认为“太势利”。现代社会的交际观念则认为社交有三个基本目标:信息共享,情感沟通和互求、互助。我们不能只强调前两者而拒绝相求、相助,为了相求、相助而社交并不是“势利”,而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一种社会行为。试想:如果一个人既不能与你共享信息、沟通情感,也不能与你相求或相助,你能与他交朋友吗?恐怕是不会的。由此可见,人际交往是要有所选择的,选择就是一种目标的体现。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你要想从别人那里得到好处,你就得首先给予别人一定的好处。只有首先用自己的一颗诚心来打动别人,才能够换取别人的信任。如果得到了别人的信任,哪里还会发愁别人不对你以诚相待,怕别人不帮助你呢?

6。冷庙也烧香,用时有人帮

人情投资最忌讲近利,你想多占一些人情上的便宜,必须在平时往冷庙烧香。一般人认为冷庙的菩萨不一定灵,就因为菩萨不灵,所以成为冷庙。殊不知“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只要他给你一点点帮助或指点,足以改变你的命运。

有些人平时待人不冷不热,有事了才想起去求别人,又是送礼、又是送钱,显得分外热情。这种“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效果常常并不理想。这好比你平常心中就没有佛祖,有事再来恳求,佛祖怎会当你的工具呢?

其实英雄落难,壮士潦倒,都是常见的事。只要一有机会,仍是会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所以我们想要在关键时刻得到贵人相助,自应在平时“多烧香”。而这种“烧香”,完全出于敬意,不是为达到某种目的,更不是交易。

升职了或自己开创了一份事业,不要忘了你的老上级,特别是曾经对你印象很好,并热心激励、帮助过你的人。他们当中,有的在工作岗位上,有的已经退休了。

有人认为在工作岗位上的上级很重要,并想尽办法讨好,三天两头地往人家家里跑;对于已经退休在家的老上级却不闻不问,见面时态度也非常冷淡。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对那些退居二线但对现任领导仍能产生影响的老前辈、老上级也要多加拜访,巧下工夫。要设法与他们多接近并博得他们的赏识。毫无疑问,退休者最难过的是退休后那种门可罗雀的寂寥景象,他们在心理上自然很不平衡。这时若有人肯像从前那么尊敬他,拜访他,他必会为之感动不已。

有一个刚进一家合资医药企业的小伙子,一次拜访一家三甲医院的临床主任。科里一个认识的医生在走廊里拦住他说:“你不要拜访他了,他下台了,已经不是主任了。”这位医生悄悄告诉他说:“这位主任被免职了。现在已经换主任了!”

原来的主任是这家医院表彰的杰出专家,性格狂傲暴躁,有点恃才傲物,据说半年前指着鼻子把院长骂了一顿,要倒霉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这位小伙子不愿做落井下石的事,他觉得拜访新主任是迟早的事,下台的那个要是现在不去以后见面就尴尬了。所以他问明了新旧两位主任的办公室位置之后,站在原地犹豫了一下,还是带着准备好的礼品先敲响了前任主任的门。

那位前主任正在办公室闭门思过。这位小伙子的到来很让他惊讶。他爱理不理的,直接说以后别找他了,他不是主任了,有事可以去找新主任。这位小伙子把礼品拿出来说:“新主任我以后会去拜访,不过这并不妨碍我拜访您啊?您是我们公司的老朋友了,我就是来拜访公司的老朋友的呀。”这位主任很意外,语气也客气了些,给这位小伙子写了新主任的名字和办公室门牌号。小伙子知趣地告辞,说:“那您先忙吧,我下次再来拜访您。”主任说:“还忙啥呀?主任也不当了,没什么可忙的了!”这位小伙子还真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听见这位主任的这句话,转回身说:“您怎么有这样的想法呢?”这位主任显然牢骚满腹,一时还不适应角色调整,站在办公桌后茫然四顾说:“不当主任了有什么可忙的?”这位小伙子一时兴起,就脱口而出说道:“不当主任了您还有自己的专业啊,您照样是杰出专家啊。不当主任,关起门来钻研学问也好啊。要是都像您这么想,那我们这些大学毕业了却不能从事本专业的人,岂不是都不要活啦?”

主任愣了一下,可能还没人敢这样对他说话,尤其是一个小小的业务员,竟然敢用这种语气和自己说话。这位小伙子也觉得自己不礼貌,赶紧拣好听的说:“像您这样的性格一定喜欢李白的诗吧?《将进酒》中有两句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写得多好!您忘了吗?”这几句话说得主任很感动。临出门的时候,这位小伙子转过头对着主任说:“其实很多时候环境是无法改变的,如果我们无法让自己完全妥协,至少我们可以决定自己面对逆境时的态度。不论在什么环境条件下,我们都应该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创造发挥自己,这样才不会后悔。”这位小伙子凭着自己刚毕业时的意气风发,对这位前主任好好劝导了一下,话虽然说得有点刺耳,但是对于这位原主任来说已经足够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