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学会认输 > 第三章 改变观念 人生并不是按部就班(第2页)

第三章 改变观念 人生并不是按部就班(第2页)

放眼看去,明朝皇帝朱元璋曾经是乞丐,三国演义里的刘备曾经被生活所迫与娘亲一起上街卖草鞋,美国林肯出身贫寒历尽种种挫折屡败屡战直到四十多岁才当选总统……毋庸置疑,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我们再看看这样一个故事:

某位心浮气躁的年轻人,特地去拜访禅师。他问禅师:我这辈子就注定这么过吗?您说真有命运吗?

禅师说:当然有。

禅师一边让他伸出左手指给他看,一边说:看清楚了么,这条斜线叫事业线,这条横线叫作爱情线,这条竖线叫作生命线。

说罢,禅师又让他左手慢慢地握起来,握得越紧越好。禅师问:你说这几条线现在那里?

年轻人说:这几条线,现在在我的手里。

禅师说:对,命运是有的,一切都在你的手里。放松,平静,调整好情绪心态重新上路吧。

年轻人恍然大悟,谢了禅师而去。

禅师非常高明:命运是有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手心里。一个人自己不去奋斗,终日愤愤不平,无所事事,又能怪谁呢?

我们每个人在遇到人生挫折时,在感到自己起点不够高,命运不够公平时,或许都要想想禅师的话,静下心来调整好情绪,重新上路,在路上一边行动一边反思我们的所作所为。心浮气躁首先扰乱的就是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秩序,自己都乱成一团麻了,又怎能走得更远呢?情绪是可以漫延的,一不小心就会影响整个人的生存状态,甚至在关键处犹豫不决颓废不起,继而丧失难得的机会。

起点低不可怕,丧失信念和动力才是真的可怕。

有个80后年轻男孩子,出生在湖北山区,家庭非常贫困。但这个男孩子有一个梦想,他向往学术的殿堂,渴望成为北大一名学子。不过遗憾的是,由于当地比较闭塞落后,教育资源非常有限,这个男孩子只是考取了一所职业学院。毕业以后,他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但他不甘心,仍然想着自己的北大梦。工作一年后,男孩无意中知道了北大在招保安,为了能更接近儿时的梦想,他义无反顾地辞去工作,只身北上,在北大当起了保安。

在当保安的每一天,男孩每天挤出时间学习,即使非常辛苦,但他无怨无悔。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男孩一年后通过成人高考考入了北大中文系,正式成为北大一名学子。后来,他写了一本书,名字叫《站着上北大》,他渴望这本书能出版,给北大校长周其凤发邮件,并附上自己的“北大故事”,希望周校长能为他的“新书”写序。

没想到,周校长很快写了一篇千字长文作为序言。

周其凤校长在序言中调侃称,“我是学化学的,文笔不好,还因为写了一首《化学是你,化学是我》(歌曲),让满世界都知道我的文笔不好……不过,当在我校担任保安工作的甘相伟同志来信要我给他的新书写几句推荐话时,我答应了,而且很乐意。”

周其凤校长说:“一个保安,在辛苦工作之余,能够充分利用北大良好的学习资源,努力进取,提高自己,这样的精神值得钦佩。”

周校长这一行为,在学子之间广为流传,一时成为北大乃至全社会的美谈。

出版社说:“他是一个普通保安,却很爱学习,是他的经历打动了我们,于是决议出版。”

这个起点很低的男孩名叫甘相伟,他说:

“感谢生活给了你奋斗的机会,人生的根本意义是有力量去承载苦难,人性的光辉只有在苦难中才会发育得更好。”

态度不同,命运不同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两个文人,他们的人生经历极其相似,由于态度不同,命运却截然相反。

这两个文人,是柳宗元与刘禹锡。

作为唐代著名诗人与散文家,刘禹锡与柳宗元起点一致,同登贞元九年三十二名进士及第榜。

贞元十八年,刘禹锡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柳宗元任京兆府蓝田县尉,同为京兆尹李实的部下,两人步伐再次一致,也同受到李实的器重。刘禹锡柳宗元一开始也很尊敬李实。刘禹锡为李实所撰的书、表,至今仍有流传;柳宗元也曾为李实代写的文章,一开始他们之间惺惺相惜。然而时日一长,他们发现李实为官并却不正,常常为了私利激起民愤,压制手段也十分残暴。刘、柳二人看清楚之后,断然与李实划清楚界限,再不往来。后来李实被贬为通州长史,刘、柳同获朝廷赞扬,他们自己也在这一官场变故里更加珍惜彼此友谊。

两个人都满腹文才,政治态度人生观价值观颇为相似,只因一身正气,在官场时有不顺。在唐顺宗朝,二人大胆揭露顺宗内禅内幕,刘禹锡撰《子刘子自传》一文,暗指当朝皇帝是与汉朝桓帝和顺帝一样,为宦官所拥立的。柳宗元则说:“事既壅隔,狠忤贵近。”指出顺宗内禅,实际是宦官挟持和软禁先帝,使其与外界隔绝的情况下,而演变成的一场宫廷政变。

二人言行震惊朝野,当朝权贵勃然大怒,刘禹锡、柳宗元同时被贬。一个贬到湘水之滨;一个流放到永州。都从庙堂之上到了荆楚荒蛮之地,二人又同样面临着郁郁不得志的“逐臣”生活。

由于路途遥远,两人难以见面,常常鸿雁传书,交流诗词艺术。柳宗元是其时著名书法家,在柳宗元的影响下,刘禹锡的书法水平长进飞快,二人互相视为患难之交,志同道合,互相鼓励,一时成为文坛佳话。

然而,“逐臣”生活,两个又是怎样面对的呢?被贬官毕竟是仕途中的污点,也算人生中的大不幸。如何面临这不幸,又由被贬谪者自己的心怀与心态决定。心态豁达者或许能从中重见洞天与光明,心态狭隘者也许落落寡欢甚至丢掉身家性命。

刘柳二人在许多方面是那么相似。甚至政治仕途命运都几乎一模一样。同时被贬官,一贬数十年。十年后,二人又同时被招回朝廷,但由于复杂的政治斗争,马上又同时被贬往更远的地方。刘禹锡被贬连州做刺史,柳宗元被贬柳州做刺史。柳宗元终日郁郁寡欢,感叹命运不公,过于伤心忧虑,被贬到到柳州才四年便在忧心忡忡中撒手人寰,年仅47岁。而同时代的刘禹锡被贬之后,过了四年先后还任夔州(今四川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直到14年后才被召回京师。大和二年(828)回朝任主客郎中,晚年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71岁卒。

同样的人生起点,同样的人生命运,柳宗元因为过于忧郁而匆忙离世。刘禹锡在艰苦的环境里性情越加豁达,情怀越加开朗,众人都悲叹的秋天,他却写:“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如此乐观,才能淡看人世挫折,活到古稀之年。

柳宗元性格过于敏感固执,在外游山玩水,经常写“暂得一笑,已复不乐”,“步登最高寺,萧散任疏远”,“赏心难久留,离念来相关”这样的句子。他的文笔之中处处可见孤独颓废感,再美的景致也无法排遣内心的忧郁愤懑之情。他遭受了太多的精神劫难,并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最终英年早逝,为命运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刘禹锡则生性豁达开朗,再艰难的处境,一样豪迈乐观。当他收到柳宗元病故的噩耗时,也曾泣不成声,悲痛至极,一边立即派人前去料理柳宗元的后事,一边含泪给韩愈写信,希望能为好兄弟柳宗元撰写墓志铭。然后,自己又花毕生之力,整理柳宗元的遗作,并筹资刊印,使其得以问世,从而以告慰黄泉之下的柳宗元的灵魂。

刘禹锡自己,历经命运挫折,知交离世后,文风反而愈见清奇,面对风景,他写出明丽舒畅之感,灵魂在山水中得到真正的净化与放松。游览大自然时,常常忘记现实中悲惨的命运,从而感到发自内心的快乐。他写“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也写“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还写“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诗文之间,处处可见豪迈。正是这份豪迈豁达,炼就了他的旷世情怀,在柳宗元抑郁而终后依然傲立于人世,并为我们留下更精彩的篇章。

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命运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应当学习刘禹锡这一份豁达情怀,面临困境的超然态度。同时要反思,柳宗元的命运,并非特殊个例,在每个时代,每个地方,都有许多起点相似而命运截然不同的人,决定他们人生结局的,是自己的人生态度。

态度决定命运。一个人若是没有驾驭命运的心态,很可能便是命运来驾驭自己。在现实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突如其来的挫折,没有人永远一帆风顺,失败有时,成功有时,开心有时,失落有时,喜怒哀乐常常有时,如果我们将每一种情感体验都看得太重,并且从中难以自拔,很可能如柳宗元一样,极容易因为外在环境陷入到人生的死局,再也难以振作。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