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经常有人羡慕别人机遇好,命运好,却从来没有看到光鲜背后的艰辛与汗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生活里,那些躺着等待机遇的人,做“守株待兔”的梦想,却不知道,能否抓住机遇、利用机遇,关键在于人们知识文化思想等多方面的准备,在于勤奋努力…因为,机遇总是青睐有备而来者。
计划让你先人一步出发
居里夫人说,强者制造时机,弱者等待时机。
有一个推销员,刚刚做推销记录不久,发现自己组织能力极差。他打出了2000多个电话,平均每周40个。记录一多,工作就有点找不着方向了。他非常渴望找到一个使自己工作井然有序的办法,但是一时也不得要领。工作一段时间,他意识到,也许准备计划比投入工作更重要。他把所打的电话记在卡片上,每周有四五十张。然后根据卡片的内容安排下次的工作。再排出日程表,列出周一到周五的工作顺序,包括每天要做的事。
这些工作要花去四五个小时,内容非常琐碎枯燥,往往大半天时间就这样没有了。年轻的推销员本想放弃,但是坚持一段时间后,发现做事十分省劲儿。他不再是急急忙忙到处打电话,而是胸有成竹地去会见客户。因为已经准备了整整一周,这一周里都在考虑见了客户应该说一些什么,要准备什么样的建议——因为准备充分,精神饱满,见面格外顺利,推销员自己也越来越自信。他现在将推销工作当做一场战役,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并且他确实在了解对方的准备工作里尝到了甜头……这样过了几年,他在职场越来越顺,并且摸出来了自己一套策略。将星期六上午改成“自我组织日",周六下午和周日全休。
他发现好好腾出来思考的那半天,胜过匆匆忙忙瞎忙五天。而善于做准备计划,让他接下来的工作效率高得惊人。
花足够的时间去做计划,能将事情做得更加简单有效,这是所有明智者执行的准则。中国有个俗语故事——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父亲交给两兄弟一人一把生锈的柴刀,看谁砍柴多。一个拿了刀就往山上跑,跑上去就拼命砍,另外一个却先找磨刀石,找到之后花很多时间将刀磨得光光溜溜的才上山。最后,自然是后者砍的柴多。
生活里很多人,将自己弄得像个陀螺,为学习或者工作没完没了地转,卖力不讨好。比如另一位刚入推销生涯的小伙子抱怨自己忙得连一条领带也买不上,可是工作依然做得乱如一团麻。他向那一个成功的推销员取经。成功的推销员告诉他:“富兰克林说过,一些人始终生活在古老的年代。因此我把表拨快一个半小时。你可以利用这点时间读读书,想一想当天的工作。当然了,利用那点时间多睡一会儿,也是挺美的。完全看你怎么选择。"小伙子立刻就买了闹钟,并且参照那位成功推销员的办法,将星期六列为“自我组织日"。不出几年,他由一个碌碌无为的普通推销员变成了一家大公司的销售经理。
再举一个实例吧。
芬林斯·杜伦先生,费城联邦人寿保险公司的领导人,曾经给西部分公司经理打电话说希望下周二能见到他。可是西部分公司经理说他也殷切盼望,但周五才有时间。芬林斯·杜伦先生只好等,到了周五共进午餐时,他问西部分公司的经历:“你这一周都在公司吗?”他说:“是,我在。”芬林斯·杜伦说:“这么说,你周二也在?”他笑着回答是。芬林斯·杜伦感到非常生气,因为他一周跑了两趟。可是这位经理解释说他必须花了好几个小时来计划本周工作。按照计划,周二有很多事情,排得满满的。他之所以有当时的工作成就,完全是因为严格遵守计划,他的所有工作都是按照计划,提前准备好才采取行动的,这是他成功的秘诀。
计划,就是为未来做科学合理的准备,但是它以“过去”为依托,也就是用自己以往的经验来为未来的生活出谋划策。一个好的计划必须从现实条件出发,在对当前客观情况的考察中,在对个人主观条件的分析中,不仅提高了自我认识能力,而且对这个世界客观规律的认识的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一种习惯的养成,往往需要长时间规律性的持续的实践。我们在实际学习工作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意外的情况冲击你的学习工作计划,也就会产生计划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很多人因此就打乱了计划或者放弃了原有计划,导致最终一事无成。其实计划也是根据个人性格来的,在因为个人情绪或者意外事故导致无法坚持原有计划时,可以适当地进行一下调整,有一个短暂的缓冲阶段,这样才能有效克服困难,保证计划的实施。
计划,本不过是在梦想实现过程里,需要坚持付出行动的其中一部分。
有准备的人在面临突发状况时往往心里有底,有勇气,有行动力,能使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成绩斐然的人,大数都是善于坚持,善于做好准备工作的人。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老人们往往在一年开初定好这一年的计划,在一天想好这一天要完成的事情。有计划者在行动上就能达到先人一步的效果。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调查的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2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显示,他们的状况及分布现象十分有意思。那些3%有清晰且长期目标的人,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25年来他们都朝着同一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那些10%有清晰短期目标者,大都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短期目标不断被达成,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的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那些占60%的模糊目标者,几乎都在社会的中下层面,他们能安稳地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而剩下的27%是那些25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都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哈佛大学对大学毕业生进入职场的收入变化也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形成文字性计划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83%的人对职业发展没有设定过目标。他们的收入在这里作为参考基数。14%的人对职业发展有清晰的目标,但没有书面记录下来。他们的工资是前者的3倍。3%的人对职业发展有清晰的目标,并书面记录下来。他们的收入平均是第一类人工资收入的10倍。
造成这种等级区分的,当然有机遇、关系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环境,但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却是——计划。
羡慕别人不如自己奋斗
我们发现身边多出了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总是牛气哄哄地炫耀他认识什么人,或者他昔日的老同学现在混得怎样怎样,或者某某名流以前就住在他家旁边的小巷子里……
他们对别人的成就津津乐道,靠复杂的人际关系网攀援前进,自己却睡在空想大壳里,认为那些成就发生在自己认识的人身上就很有面子,发生在自己身上就不大可能。他们习惯了膜拜与羡慕,不屑做好身边的小事,只想去做天边的大事,他们把自己看得过高,到头来陷入到迷茫之中,成为社会里最最卑微浮夸的那一个群体。
如果冷静下来想想就会明白,在人生过程里,没有人能将我们打败,除非我们自己。也没有人会帮助我们一辈子,每个人的上帝都只能是自己。
当网络上的富二代官二代掀起一阵阵炫耀之风,无数人沮丧地感叹:寒门再难出贵子,因为这是一个拼爹的年代……如果你因此便选择放弃,那就太可悲了。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猪每天吃完睡睡完吃,长得白白胖胖的就等待被宰掉。他说,假如能够再活一次,它最渴望做的是一头牛。虽然非常累,但是名声好,口碑好,活着也有点劲头。可是牛却说,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宁愿做一头猪,每天只想着吃,吃饱了就睡觉,睡饱了就再醒来吃,不用辛辛苦苦流汗受累,活得逍遥自在,一辈子没啥遗憾。而天上的老鹰说,假如生命可以重来,假如可以再活一次,宁可做一只鸡,口渴有水喝,饿了有米吃,冷了有房子住,危险来了还有人类的保护。可是鸡说,假如生命可以重来,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只鹰,一只可以翱翔天空,云游四海,任意捕兔杀鸡的老鹰。要多威风有多威风。
这真有趣,我们都一样,父母总是张口闭口别人家孩子怎么听话怎么优秀,自己总是觉得别人家父母怎么通情达理,怎么令人羡慕。我们总是不自有自主地会去羡慕别人所拥有的东西,羡慕别人拥有的家庭,别人新交的对象,别人的高学历,薪水不菲的工作。我们从来没有好好想过,也许在另一个角落,这些我们羡慕的朋友,也会暗地里羡慕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是别人羡慕的对象呢。街头乞丐羡慕富豪人家的锦衣玉食,富豪人家羡慕街头乞丐的潇洒无羁。
人总是这样不知足的,总是这样对别人的成绩充满了艳羡,自己却没有那个魄力去吃苦去奋斗。许多人幻想有一天一觉醒来,自己就会什么都有了,成了一个最令别人羡慕的人,就好像自己羡慕的那一种人一样。我们总是拿那些我们认为接近完美的人生来做比较,来当做生活里的一桩新闻与参照点。可是人们总是忽略,人都默认家丑不外扬,只把最好的一面展现了出来。任何一个人,活在世界上都有他的痛苦与不如意,那些痛苦与不如意即使展露出来,并不一定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在这种情况下,示弱无非自打耳光,因此我们看到的,也只是别人光鲜的那一面。
人类社会习惯醉心于各种没有意义与价值的比较。一个单位的互相比较工资待遇,家长们互相比较孩子的成绩,婆婆们互相比较谁家媳妇贤惠。人又有妒性,有时候越比越气人,越比越不如意,为什么别人家孩子总是那么听话啊?为什么别人家家长总是那么通情达理啊?为什么人家就过得顺顺畅畅皆大欢喜啊?在比较中,在对别人的羡慕中,我们甚至失去自我,脾气暴躁,导致原本好的人际关系越发紧张。其实,这个世界上许多我们羡慕的事物,都只是表象而已。
难道这个世界上就没有真心值得我们羡慕的人了吗?
当然有!而且大有其在!可是我们不应该仅仅羡慕那些人得到的比我们多,享受得比我们多。我们更应该体会他们是如何善于奋斗。背地里是付出了多大的艰辛与汗水,才能达到今天的位置。
人,都有向往美好的心理,期望可以活得更加精彩,都是人之长情。可是我们却常常没有换个角度看问题,或者没有将表面的现象看得更加深入,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每个人的环境和心理世界都不尽相同。但是我们可以掌握某些客观规律,通过观察别人的长处来修正自己的短处,通过奋斗来达到幸福的人生。与其牛气哄哄地羡慕自己认识什么人,不如借鉴别人努力的过程让自己成为那样的人。
浮于表面的羡慕与攀比,只会让自己整天活在他人的影子里面。甚至会在这种影子里越来自卑,越来愤怒,最后转化为一种仇恨,转化成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在这个信息发达的网络世界,我们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新闻,某某人因为仇富而报复社会,某某人又因为嫉妒而毒害同学……
2013年7月23日,党报发出了一篇标题为《与其羡慕别人“拼爹”,不如趁年轻好好奋斗》被各大媒体转载:
“与其对别人拼爹‘羡慕嫉妒恨’,不如趁年轻好好奋斗拼搏。莫等青春散场,才后悔来不及、回不去、得不到
又是一年毕业季。今年的毕业季,似乎多了些牢骚。一毕业就面临的‘就业难’、‘高房价’、‘裸婚’等现实难题,确实让当代青年背负了太重的负担。
于是,有人重弹‘出身论’的老调:‘出生决定出路’、‘拼搏不如拼爹’有人鼓吹‘读书无用论’:‘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甚而有人抛出‘长相论’:‘长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这竟然引得无数网友跟风,大呼‘中枪’,呼喊着‘这是多么痛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