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不认输就不会输 > 第一章 不忘初心 别忘记了年少时的梦(第1页)

第一章 不忘初心 别忘记了年少时的梦(第1页)

小时候都写过那样的作文:“长大后,我的理想是成为……”而一旦长大,又真的有几个人实现了最初的愿望呢?相反,我们听到最多的,往往是在若干年后,人们说“一不小心,自己真的成为了自己当初最讨厌的那种人。”而连最初的梦想,提都不再好意思提出来了。

为什么我们会越来越沉默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韬光养晦”的哲学。

话说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霸气威震四方。刘备作为皇家正统子弟,被迫跟母亲卖草鞋为生,日子过得甚为拮据,论势力,哪里是曹操的对手?

一天,刘备正在菜园里忙得不亦可乎,曹操派人来请刘备去一趟。刘备知道这“去”里暗藏杀机,也只得胆战心惊地随着来人一同前往入府。曹操说:“看见园内枝头上的梅子青青的,想起以往一件往事,今天见此梅,不可不赏,恰逢煮酒正熟,故邀你到小亭一会。”刘备见亭子里已经摆好了各种酒器,两人就将青梅放在酒樽中煮起酒来了。

酒至半酣,天色突变,曹操问刘备,您觉得当世哪些人是英雄呢?刘备装作稀里糊涂的样子,说了几个人的名字,曹操笑着摇头一一否定掉。刘备故做不解问:“那按照您的意思,谁能当英雄呢?”曹操说:“只有你和我两个!”刘备大吃一惊,手中筷子掉到了地上,恰逢天上突降暴雨,雷声震耳欲聋,刘备灵机一动说:“这雷好吓人。”曹操放心下来,一个被雷声吓得连筷子都捏不住的人,能有什么出息?!

经过这番掩饰,即使生性多疑的曹操,也对刘备放松了警惕。刘备趁机暗中招募贤才,聚集实力,后与曹操势均力敌,成为三国历史佳话。

这里再说一说同样是三国里,另一个人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是杨修。

杨修才思敏捷,智慧一流。有人评价,他是曹操身边最聪明的人,他究竟聪明到了什么程度呢?

比如,曹操请人为自己建造了一座花园,花园建成以后,曹只取笔在门上写一个“活”字。人人面面相觑,不知到底是何意思?杨修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门太宽了。”人们立刻将围墙重新铸造,改造妥当,曹操再来看,非常高兴。

又一次,曹操在一盒点心上写了“一合酥”,随手放到案头上。杨修进来,拿来勺子和大家吃了。曹操回来问:“你们这是做什么?”杨修说:“丞相在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我们岂敢违背您的命令?”大家嬉笑起来,曹操也笑,但心里越来越不舒服。

曹操生性多疑,曾吩咐侍卫:“我做梦的时候会控制不住杀人,所以我睡着之后,你们都不要靠近我。”而杨修却说“不是丞相在梦中,而是我们在梦中。”

公元219年,刘备亲率大军打汉中,曹操也率40万大军迎战。曹刘两军在汉水一带对峙。这一天夏候惇入帐禀请夜间号令,厨师刚好端来一碗鸡汤上来,曹操见碗底有鸡筋,随口说:“鸡肋!鸡肋!”随后,杨修叫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候惇与营中诸将也纷纷打点行李。曹操借此怒斥杨修造谣惑众,扰乱军心,把杨修斩了。

明眼人都知道,杨修死得不值,曹操本就有撤军之意,却借机将身边最能猜透他心思的人给除掉了。刘备与杨修,都是三国人物里的奇才,只因个人性格不同带来的截然相反的命运遭遇。于是上千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都在拿二人的个性与结局做比较,人们说,才华过人必招嫉恨,善于隐藏方能韬光隐晦。如果刘备在一开始就如杨修般口无遮拦,到处张扬他的光复汉室理想,能走多远呢?大概在青梅煮酒那一回就出不了曹操的亭子。

话说回来,何谓“韬光养晦”?

“韬”指隐藏,按捺。“光”指锋芒锐气。“养”指代培养,“晦”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每月月光之夜,昏暗不明。韬光养晦,顾名思义——就是隐藏才能。

千真万确,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祸从口出患从口入”的故事,也无数“韬光养晦明哲保身”的故事……人们说:“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掏一片心。”人们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人们还说“枪打出头鸟,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信奉着老祖宗的生存哲学,不管天赋如何,都选择了沉默——在沉默中抵抗,抵抗不了的时候也不敢说出来……生活压力下,人们给自己找了许多懦弱理由,越来越甘心情愿在沉默中顺从,顺从到迷茫,到再也不敢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不敢走自己想走的路,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直至有一天,他们自嘲终于成为了昔日最最讨厌的那种人。

他们偶尔被网络上这样的话触动:

“梦想是一个说出来就矫情的东西,它是生在暗地里的一颗种子,只有破土而出,拔节而长,终有一日开出花来,才能正大光明的让所有人都知道。在此之前,除了坚持,别无选择。”

他们手点键盘,再加一句评论:“梦想就像内裤,不可缺少,然而只能偷偷穿在里面,露出来就会恶心到人。”

这刻薄的比喻有一定的道理,有什么想法成天挂在嘴边吹嘘确实令人厌烦。然而梦想如果是高尚的,就真能比作“内裤”这样不登大雅之堂的物件吗?如果一个人的梦想说出来就会恶心到人,那这人有没有想过周围到底聚集了些什么样的朋友?那些朋友值不值得深交?

刘皇叔或杨修,想在乱世成就一番霸业——说出来最多只能“恶心”到曹操这般盖世英雄,竞争对手互相妒忌嘛。更多人,想换套大点的房子想考公务员想娶一个美女做老婆想周游世界……想过得更好的愿望都是不会对别人构成人身威胁的,为什么说出来就一定会恶心到人,而不是激励到人呢?身边人如果真是值得交往,可信任,大多也是该对自己梦想能投以各种方式的支持,那些踩你小辫子,你一美好他就要恶心的人——只有两个可能。一是你的“梦想”本身是见光死的,另一种是你身边的人不值得交往。

当今,几乎所有中国人都做到的只是“不说。”在不说里闭着眼睛过日子,继续复杂而平庸的人际关系,单调乏味的工作状态……日复一日,在网络上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在现实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怕麻烦上身。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能激起全民共鸣追捧,再加上“钱包那么瘦,你走不远。”的调侃,就将理想主义的背包拦截在路上,无数人继续牢牢被拴在原处。心甘情愿。

这些沉默过着一成不变的日子,也许这样的日子一直到老,到死也不再改变的无数人里——或许就有你。

谁说梦想一说出来就矫情

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里,讲到了项羽少年时代一段趣事儿:

项羽小时候,项梁教他读书,但他学了没多久就不学了,项梁教他学剑,项羽也没什么兴趣,项梁特别生气,责备他这样下去将一事无成!项羽说:“读书识字只能记住些人名,学剑只能和一个人打,要学就学万人敌。”项梁听了,觉得这孩子野心颇大,又教项羽学习兵法,项羽非常高兴,但是也只学个大概,不肯花时间和心思深入研究。

秦始皇灭了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建立了统一强大的秦王朝。他为了宣扬自己的霸气与威德,进一步加强国家的统治,常常带着浩浩荡荡的队伍在全国各地出巡。

有一次,当秦始皇的仪仗与船车,威风凛凛经过经过南江时,年少的项羽不屑地说了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也!”意思是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能比他做得更好!

项梁闻之大惊,急忙伸手捂侄儿的嘴,其实自己内心也早就盘算着着如何推翻苛政秦朝,碍于人多嘴杂,从不跟人透露罢了……从此,他暗中帮助侄儿,公元前209年,他叔侄俩就在这次农民起义运动中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

项羽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