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还要注意一定的分寸,比如说批评下属的时候要掌握火候,要节制感情,不喊、不吵、不斥责、不恶语伤人,不理直气壮,而要坚持理直气和,在比如在和员工交往的时候也要学会保持一定的距离等等。总之领导工作是一门很有技巧性的工作,有分寸才能让人心服口服。
盛怒下克制自己
批评是领导的手段,其作用在于让下属纠正错误,保持优点,寻找最佳的工作精神和方式。但是,倘若惟有通过批评,才能解决下属存在的工作问题,也是方法论的错误,这样的企业领导本身就应该得到反批评。也就是说,领导要靠批评来完成,但不意味着批评却是领导。
假如一名领导专施批评,肯定会制造许多对立面,结果下属不是成了帮手,而是成了对手。毫无疑问,当你在准备批评下属时,切忌任性而为,不及其余。要知道,批评的艺术性在于能否批评、怎样批评、批评作用,而不在于批评至上。批评下属本已是一件值得反思的事情,在愤怒中批评下属更是绝不容许!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在愤怒中保持清醒的理智的头脑。
如果一个主管动辄迁怒,他的下属势必难有信心替他工作。喜欢发脾气的人,远比无能的人更容易遭致失败。因此,身为主管,首先要警惕自己不要轻易生气。否则下属对你的热诚和信心,就无法维持长久,对于公司的前途也是一大威胁!
以前,中等程度以上的人才少,作为一个主管,只要他的才能尚可,即使脾气不好,照样可以很安稳地生存下去。事实上,我们心里明白,这样的人迟早会被社会所淘汰。今后,这种人若无法自我改进,总有一天会遭到失败的命运。从另一方面说,作为一个主管必须领导下属,他不能不考虑行为科学这些心理方面的常识。主管在下属面前表露自己的情绪好恶,乃是最愚笨的领导方法,像这样单纯活在自我意识中的人,并非适当的主管人选。
如果你是这样的主管,一些本来就比较消极的下属,很容易受你情绪的干扰,而不敢积极找事做了。导致下属得过且过,无论如何,对公司而言总是一大损失,而工作情绪的低落,更会使公司营业遭受严重的打击。召开会议时,身为主管的人,如果动辄指责下属,很可能会失去人心,带来无穷的悔恨。
发怒和批评本不是一码事。发怒往往达不到批评的目的。当然,下属做错了事情,有时不能不叫人生气,但作为一个领导者要学会控制自己,千万不能对下级发脾气。控制的办法有:懂得领导者虽然有批评下级的权力,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领导者没有对下级发脾气的权利;时刻记着批评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下级改正偏离目标的言行。如果只图一时痛快,那么批评的目的就达不到了;当快要发怒时,可以设法转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如做点别的事情,或暂时脱离接触,待心平气和时,再进行批评。
谋事不难:
一个领导在愤怒中批评下属的时候,往往不是根据事实,而是根据自己的情绪,这是绝对错误的!批评人要尊重事实,公平合理,说话有分寸,批评有根据,才能使对方信服。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对批评意见都比较敏感,一旦与事实有出入,会引起抵触、对立情绪。
看看场合和对象
批评下属并不是错误,但应掌握批评的技巧,不然被批评的下属不但不服气,反而会对你产生怨恨!批评下属的时候要看看场合和对象。
批评时,不要让第三者在场。对下级的一般性过失,不要当众批评,特别是不要当着其他下级面来批评。有别人在场,会增加他的心理负担,会影响他接受批评的态度,正确的办法是和他个别交谈,这时他会体验到领导者对他的关怀和体贴,有利于他认识自己的问题。有些问题必须当众批评或通报时,应在事先或事后做好对方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打消顾虑或抵制情绪。
批评从某种意义上是一件高难度的事,其技巧起码比表扬要高。因为不同的人由于经历、文化程度、性格特征、年龄等的不同,接受批评的能力和方式有很大的区别。因此需要领导者拥有一个关键技巧就是批评一定要因人而异,不要不顾对象地批评。因为,一种批评方式对这个下属有效,但未必对另一个下属有效。
一般说,人听到批评时,总不像听赞扬那样舒服。受到称赞总令人愉快,会给人一种惬意的感受。而批评会使人有不同的反应,有人会努力改进,有人会心灰意懒,也有人恼羞成怒,甚至有人会在批评后寻求报复。因此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批评方式,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这就要求领导者根据不同批评对象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批评方式。
对于自尊心较强,而缺点、错误较多的人,应采取渐进式批评。这种批评方式的特点是,领导者由浅人深,一步一步地指出被批评者的缺点和错误。有时,一次不能接受,可以分几次谈,让被批评者的思想上逐步适应,渐进地提高认识,不至于一下子将被批评的缺点错误“和盘托出”,使其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或“谈崩”,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对于思想基础较好、性格开朗、乐于接受批评的人,则要采取直接式批评。领导者可以开门见山,一针见血地指出被批评者的缺点错误,这样做,被批评者不但不会感到突然和言辞激烈,反而会认为你有诚意、直率、真心帮助他进步,因而乐意接受批评。
对于经历浅薄、盲目性大、自我意识较差、易受感化的青少年,应采取参照式批评。这种批评方式的特点是,领导者运用对比的方式,借助别人的经验教训婉转地指出被批评者的缺点错误,使苹批评者在参照对比之下,认识到自己的缺点错误,作诚恳的自我批评。
对于脾气暴躁,否定性心理表现明显的人,应采取商讨式批评。这种批评方式的特点是:领导者以商量讨论问题的形式,平心静气地将批评的信息传递给被批评者。使被批评者感觉到是一种平等的、商讨问题的气氛,因而能较虚心地接受批评意见,避免对抗情绪的产生。达到批评的目的。
对于性格内向,善于思考,各方面比较成熟的人,应采取发问式批评,这种批评方式的特点是,领导者将批评的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传递给被批评者。被批评者通过回答的形式来思索、认识自身的缺点错误。
谋事不难:
如果不会因人而异地批评下属,很容易使下属产生不公正的想法,所以切记不要不分对象地批评,知道什么是失败的批评方法,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既不失员工尊严,又令他们甘心情愿地改正错误,并照你的意思行事呢?这是一种艺术。
批评也须作预备
如果要表扬你的下属,可以选择突然袭击;但是如果要批评你的下属,最好不要搞突然袭击!批评某员工之前,准备功夫一定要充足,单凭一股冲动将下属批评得体无完肤,难以令人接受,你的批评也是徒劳。
预备功夫大致有以下几点:选择适当时机;批评下属时尤其不要翻旧帐;批评要点到为止。
首先是选择适当时机。有一些反例供大家参考:刚上班即召下属指出他犯错,会令他整个工作日感到沮丧;将下班时提出也非适当时机,他的一颗心可能已离开了办公室,满脑子载着下班后的活动安排。让对方有心理准备:别事前大家还是谈得正融洽,突然寒着脸指责对方的错误。先了解犯错下属是否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如果他不知道,可以旁敲侧击,或耐心地对他说明,总之不要让下属措手不及。
时机的选择对批评之能否收到实效具有莫大的左右力。领导人员在选择批评的时机时,至少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在自身心境正常且能客观权衡事物时才施以批评。第二、要趁员工对自己的不当行为记忆犹新之际做出批评。倘若领导人员对批评采取苛且延宕作风,则一来员工可能对以往不当行为已印象模糊,二来逾时批评显示领导人员对不当行为的纵容,这样的批评将难以让员工心服。第三、要在员工心境适合接受批评时才施以批评。员工的心境在哪一个时候才算适合接受批评?这是一种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是当员工处于心平气和的状态下,甚至当员工主动要求对他提出意见之际,肯定是领导人员施以批评的良好时机。
批评下属,尤其不要翻旧帐!将某人过去犯的错误累积起来,移到现在一起指责又不知从何说起,这是很笨拙的方法。犯错的人并非没有注意现在周围条件而做错,所以就算与过去某错误相似,那也只是结果相同而已,一般来说过程不会一样的。所以对于今天该指责的事项,引用过去的事例是不适当的。揭人疮疤只让人勾起一段不愉快的回忆,于事无补。有些记忆力很好的领导,连下属打人公司所发生的事都记得清清楚楚,甚至大家都已忘掉的事都牢记着,这实在没必要。有时领导并不想翻旧帐,每次也能遵守“完美主义”。但在对方没有悔悟时,那种翻旧帐的心情就出现了,这并不是不能理解。但是如果有必要指责其态度时,只要针对他的态度加以告诫即可,每次只针对一件事比较能得到效果;集合许多事实,目标分散印象反倒不深刻。
批评要点到为止。如果对方犯的不是原则性错误,或者不是正在犯错误的现场,就没有必要“真枪实弹”地批评。可以不指名道姓,用较温和的语言,只点明问题。或者是用某些事物对比、影射,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点”到为止,起到一个警告作用。
谋事不难:
批评下属一定要慎之又慎,不到迫不得已不要批评下属。
批评的艺术
批评也具有艺术性?也许着听起来难以置信,但无数成功领导者都以自己的领导经理证明了这一点。这里给除了对于如何批评的建议,相信对于领导者是非常有益的。
建议一,不要拐弯抹角地批评下属。许多领导人员因为担心被员工视为刻薄尖酸,故于批评员工之际应在措词方面再三斟酌,力求使刚烈的话语转变为柔软的表白。以下是几个现成的例子:将“喜欢斗殴”说成“为赢得论点及吸引注意而诉诸体力手段”;将“说谎”说成“难于区分幻想与实际”;将“作弊”说成“有待进一步学习公平竞赛之规则”;将“疏懒”说成“为改善工作而须施以广泛之督导”。以上各例显示为求措辞之委蜱而使观念本身变得含糊笼统。此外尚有一些领导人员主观佳太强兼想象力太丰富,往往将具体事物推论为抽象的指责,例如“您的报告迟了两天交”说成“您懒”,将“您不应在昨天会谈席上顶撞上级”说成“您不应抗命”等。这类的指责不但使得事物本身失真,而且也极容易引起员工的反感。
建议二,不要背后批评。对下级的批评,一定要当面指出。这样,你的意见和态度,下级都非常清楚,也便于彼此交换意见。如果背后批评,再经过别人传递,往往容易走样,可能使对方产生不必要的误解,从而影响批评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