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什么?来,来!坐下喝杯茶再说。”曹福招呼大家坐下,眼睛却始终不离河面。
大伙儿被他搞得莫名其妙,说道:“河里有什么看头,除了船还是船。快给我们想想办法吧。”
正在这时候,河对岸有一艘大船开走了,原来被它遮住的一艘中等船呈现出来。这艘船上晒着一床绸被。曹福注视了一会儿,立刻把桌子一拍:“凶犯就在那艘船上面!”
大伙儿来不及细问,都一齐向河边奔去,借了艘小船,很快地划到对岸,连船带人扣了下来,送往衙门。
经过审讯,船主终于招供:一个行商的人坐他的船时,他发现这人带了很多银子,于是起了歹心,夜间乘商人熟睡时把他杀了。然后将尸体抬到岸上,扔在田沟旁。
一桩杀人凶案就这样给破了。事后,大伙儿特地将曹福邀到那座茶馆,请他谈谈怎么就能一眼识别真凶。
曹福呷了一口茶,笑了笑说:“干我们这一行的人,一是要累积经验,二是要善于观察。你们当时大概没有看到,那艘船船尾晒着一床新洗的绸被,上面苍蝇群集,这就有问题。大凡人的血沾上衣被等物后,血迹虽然能够洗去,但血腥味却很难一下子除净,所以招来苍蝇。那床绸被上有苍蝇,证明上面一定有血腥味,苍蝇又聚集了那么多,说明血腥味很浓,肯定沾了很多人血。如果不杀人,哪来这么多的人血?这是其一。其二,只要在船上待过,都应知道船家根本不用或极少使用绸被面的。况且,船家再富有,洗被子时也绝不会将绸面拆去而与被里子一同洗晒,而这个船主就将整床绸被子一起洗晒的,这不是盗来的又是什么?就凭这两点,我断定船主就是凶手。”
听到这里,大伙个个点头称是,无不佩服曹福的智慧和经验。
曹福就是是凭着自己经验和智慧,静静的观察,以静制动,但同时又从别人的“动”中发现问题所在,抓住凶手,办好了一件在别人看来很难的事情。
会办事情让你改变自己的命运
会办事人总是在没条件的时候创造条件,在有条件的时候利用条件,巧借他人之势。缓已燃眉之急,这是他们能够比别人更成功的关键。唐高祖李渊就是一个会办事的人,他通过借势而行书写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
唐高祖李渊西进关中时,除了正面的隋军外,还存在着左侧东都洛阳附近李密的威胁。但他找到一条神秘的借人之道!
李密是西魏人大柱国之一李弼的后裔,长期受隋朝廷的排挤。留因参与杨玄感起兵被捕,逃脱后,投奔翟让领导的瓦岗军。在扩大起义军武装,出谋划策连败隋军,李密做出了贡献,提高了名望,野心也随之暴露出来。不久之后,他谋害了瓦岗军的农民领袖翟让,窃取了义军的领导权,掌握了全部军队。
此时的瓦岗军,已发展到几十万人,而已获取了隋王朝大批的良马,装备精良,同时又据有了洛阳周围的几个大粮仓,粮饷充足,成为中原地区乃至全国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一支力量。李密与李渊相比,贵族身份相仿,虽然政治地位不如李渊,但此时的实力却大大超过了李渊,也有西人关中,夺取全国最高封建统治政权的欲望。所以李渊进军关中,顾忌的是李密,也属必然的。为此,李渊在进军途中就致书李密,要求联和。李密自恃兵强势盛便以盟主的身份,派人给李渊送去复信,书信中说:“与兄派流虽异,根系本同。自惟虚薄,为四海英雄共推盟主。所望左提右挈,戮力同心,执子婴于咸阳,殪商辛于牧野,岂不盛哉!”并要求李渊亲率步骑数千到河内,面议并缔结盟约。
李密在信中以盟主自居,力图在政治上先声夺人,居于优势地位,李渊岂能识别不出?但由于形势所迫,不允许他与李密一论高低。当务之急是设法稳往李密,使其牵制东部隋军,对他抢先占据关中,稳固自己的地位,促使国中政治形势发生深刻的变化,都是极为有利的。正像他收到李密书信后笑着所说的那样:“密妄自矜大,非折简可致。吾方有事关中,若遽绝之,仡是更生一敌,不如卑辞推奖以骄其志,使为我塞成皋之道,缀东部之兵,我得专意西征。俟关中平定,据险养威,徐观鹬蚌之势以收渔人之功,未为晚也。”
出于此种策略,李渊便毫不犹豫地决定暂时承认李密为盟主。为骄李密之志,故意“卑辞推奖”,令记室温大雅给李密复信说:“吾虽庸劣,幸承余绪,出为八使,人典六屯,颠而不扶,通贤所责。所以大会义兵,和亲北狄,共匡天下,志在尊隋。天生丞民,必有司牧,当今为牧,非子而谁!老夫年逾知命,愿不及此。所戴大弟,攀鳞附翼,惟弟早膺图莜,以宁兆民!宗盟之长,属籍见容,复封于唐,斯荣足矣。殪商辛于牧野,所不忍言;执子婴于咸阳,未敢闻命。汾晋左右,尚须安揖;盟津之会,未暇卜期。”
在信中,李渊一方面吹捧李密,称他为当今天下救世主;一方面称自己年老力衰,将来若能得封于唐,已很满足了。借此来掩盖自己的政治欲望,然后又以安揖汾晋地区为借口,隐蔽自己抢先进人关中的意图,并婉言谢绝去河内郡会盟。
这样一封假情假意,并且弦外有音的信,却使“密得书甚喜,以示将佐曰:“唐公见推,天下不足定矣!”自是信使往来不绝。
自此李密集中兵力对付隋军和王世充的军事力量,对李渊进军关中完全不闻不问,李渊在策略上又取得了巨大胜利。这不仅为李渊父子进人关中和其后经营关中及四川等地区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而且,当山东群雄与隋军逐鹿中原时,李渊父子却得以稳居关中,毫无顾忌地扫荡西北地区的割据武装并镇压农国起义军,同时积蓄力量,注视关东鹬蚌相争的势态,以适时收得“渔入之功”。
一个“借”字,奥妙无穷,李渊正是“借势”而起,坐收渔翁之利。这个“借”属于智者,而不属于愚者。智者与愚者之别往往就体现在人生几个关键点上,善借势者就是其一。
只有善借势者,耳明目聪,方能在处理日常生活事务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会办事情让你成就大事业
会办事的人,总会引起别人的关注,能够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只有这样的人,才可成就大事业。我国著名的清代商人胡雪岩正是充分发挥自己的的办事能力和技巧,在生意场中纵横捭阖,成就了自己辉煌的一生。
历史上,胡雪岩依靠王有龄的势力生意越做越大,一片坦途。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太平军围攻杭州,王有龄坚守城池,被围两月弹尽粮绝。胡雪岩受托冲出城外买粮,然而却无法运进城内。王有龄眼见回天乏术,上吊自杀。胡雪岩闻讯,悲不自禁,胡氏之生意,得力于王有龄,尤其是这种乱世,没有一个可以信任的靠山,凭什么成事呢?如今王氏一去,大树倒矣,又岂能不悲伤。
此时的胡雪岩开始将目光投向了杭州藩司蒋益澧。但他逐渐在交往中发现,蒋益澧谨慎有余,远见不足,他不得不寻找更有价值的人物。这时,他将目光投向了闽浙总督左宗棠。此时左宗棠正忧心忡忡,杭州连年战争,饿死百姓无数,无人耕作,许多地方真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自己带数万人马同太平军征战,自己的几万人马吃饭成了个大问题。
左宗棠乃传统的官僚,有“无商不奸”的思想在脑中作怪,而且他又风闻胡氏在王有龄危困之时,居然假冒去上海买粮之名,侵吞巨款而逃。听说胡雪岩求见,心想此等无耻的奸商,本不欲见他,无奈蒋益澧的面子,只得待了半天,才懒洋洋地宣胡雪岩进见。
胡雪岩一进去,就感觉到了气氛的不对,随即告诫自己小心谨慎。胡雪岩振作精神,撩起衣襟,跪地向左宗棠说道:“浙江候补道胡雪岩参见大人!”左宗棠视而不见,仍怒目圆睁。一会儿,左宗棠那双眼睛开始转动,射出凉飕飕的光芒,将胡雪岩从头到脚仔细打量一遍。胡雪岩头戴四品文官翎子,中等身材,双目炯炯有神,脸颊丰满滋润,一副大绅士派头。端详之后,左宗棠面无表情地说道:“我闻名已久了。”这句话谁听都觉得刺耳,谁都懂得它的讽刺意味。
胡雪岩以商人特有的耐性,压住心中的不满,他觉得自己面前只不过是一个挑剔的顾客,挑剔的顾客才是真正的买主。胡雪岩没有直接谦虚地回答左宗棠,而是再次以礼拜见左宗棠。他知道左宗棠素来是个吃捧的人,抓住这一弱点,恭贺左宗棠收复杭州,功劳盖世。又向左宗棠道谢,使杭州黎民百姓过上安定日子。
胡雪岩一边恭维一边注视着左宗棠,他见左宗棠脸上露出一丝不易让人觉察的微笑。捕捉到这一信息,胡雪岩又急忙施礼。
这一次左宗棠虽然仍旧矜持地坐在椅子上,但先前阴沉的双脸绽开了笑容,也许面子过不去,他装着恍然似的说:“唉呀,胡大人,请坐!”胡雪岩在左宗棠右侧的椅子上坐了下来。摆脱了尴尬的窘境。
胡雪岩坐定之后,左宗棠直截了当问起当年杭州购粮之事,脸上现出肃杀之气。胡雪岩这才如梦初醒,赶紧把事情从头到尾讲了个清清楚楚,说到王有龄以身殉国,自己又无力相救之处,不禁失声痛哭起来。
左宗棠这才明白自己误听了谣言,险些杀了忠义之士,不禁羞愧不已,反倒软语相劝胡雪岩。
胡雪岩见左宗棠态度已有松动,急忙摸出二万两银票,说明这银票是当年购粮的余款,现在把它归还国家。他解释说,这巨款本应属于国家,现在他想请求左帅为王有龄报仇雪恨,并申奏朝廷惩罚见死不救又弃城逃跑的薛焕。这符合常情的恳求,左宗棠欣然答应,并叫管财政的军官收了这笔巨款。
收下胡雪岩的银票后,胡雪岩对王有龄的忠心使左宗棠非常佩服,立即叫人上茶,和胡雪岩闲聊。胡雪岩大赞左帅治军有方,孤军作战,劳苦功高。
胡雪岩说话有分有寸,当夸则夸,让人听起来既不觉得言过其实,又没有谄媚讨好的嫌疑。左宗棠听得眉飞色舞,满脸堆笑。
胡雪岩见左宗棠已被自己的话吸引,他想,只要实事求是地奉承恭维,左帅还是能够接受的。如果拉他做靠山,往后的生意更会如日中天。主意拿定后,他抛砖引玉,话锋一转。指责曾国藩只顾自己打算,抢夺地盘,卑鄙无义。气愤地谴责李鸿章不去乘胜追击,占领垂手可得的常州,而把立功的机会让给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做人情。胡雪岩有根有据的指斥引起了左宗棠的共鸣,左宗棠在心中对胡雪岩更有好感了。
过后,左宗棠亲自将胡雪岩送出去,他认为胡雪岩不仅会做生意,而且还对官场非常熟悉,是一个大有作为的能人,难怪杭州留守王有龄对他如此器重。然而粮食仍像幽灵一样索绕脑际,缠得左宗棠心急如焚,愁眉不展,一连几天都没有想出个好办法。
其实胡雪岩上次别后,就筹划着如何帮助左宗棠解决粮食,以解眼下之急。他迅速到上海筹集了上万石大米运回杭州,一部分救济城里的灾民,另一部分送到了军营。
这上万石大米真是雪中送炭,不仅救了杭州,而且对左宗棠肃清境内的太平军也助了一臂之力。左宗棠捋着花白的胡须,连日紧皱的双眉舒展了,他高兴不已,内心总觉得过意不去。他说:“胡先生此举,功德无量,有什么要求,无妨直说。我一定在皇上面前保奏。”胡雪岩大不以为然,他说:“我此举绝不是为了朝廷褒奖。我本是一生意人,只会做事,不会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