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做事天衣无缝的人 > 第十二章 方圆变通的办事艺术(第1页)

第十二章 方圆变通的办事艺术(第1页)

!g举目四望,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种优秀的品质,就是懂得变通,他们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异,团结大多数人。他们有胸怀,有魄力,豁达而不拘小节,做事从大处着眼。他们从不斤斤计较,目光短浅,纠缠于非原则的琐事。致使他们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全力以赴地去做他们认为该做的事,所以他们成大事、立大业,使自己成为不平凡的人。

不要跟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这个世界真的很糟糕,今天这里闹水灾,明天那里闹旱灾;今天这里扔炸弹,明天那里响起枪声;今天这里出车祸,明天那里煤矿爆炸……还有能源危机、经济危机、小偷强盗骗子手、男朋友变心、女朋友翻脸、夫妻打架闹离婚、老板的训斥、同事的挤兑,等等乱七八糟的事情,随处可见,随处可闻。怪不得有一位年轻网民慨然撰文哀叹道:

“我是一个传统意识非常强的人,虽然年轻,但是总感到自己和现在的经济社会格格不入。我向往古人的那种侠义豪爽和忠肝义胆,但在现代人身上早已找不到这些优秀的品质了,反而充满了虚伪和欺骗,充满了铜臭气。我觉得即使是孔子再生也无法适应现代社会,何况我呢?!”

这个年轻人大概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历史的,孔子那个年代,生存环境比现在更恶劣,假如不幸生在奴隶之家,那奴隶主的鞭子每天抽在身上,猜想滋味一定很不好受;即使生在王侯贵胄之家,也未必能安享富贵:春秋时代,被灭亡的国家有三十多个,被驱逐或杀死的王公贵族不计其数。那个时代的人,肯定巴不得历史的车轮转得飞快,转到二十一世纪这里来。现在历史的车轮好不容易转到二十一世纪这里来了,情况还是不理想。将来到了三十一世纪会如何呢?那时候,科技高度普及,没准一个初中生就能制造出一件毁灭世界的武器来,人人生活在彻底幻灭的危机中,他们也许会像我们怀念过去一样怀念我们这个时代的悠闲生活呢!

无论我们生活在哪个年代,都难免对这个世界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因为这个世界毕竟不是按照我们要求的尺寸设计,难免存在这样那样不尽人意的地方。如何缩短现实与我们自身愿望之间的距离呢?大文豪萧伯纳说:“明智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而不明智的人只会坚持要世界适应自己。”

地球是不会随着我们的指挥棒转动的,“坚持要世界适应自己”,无非发发毫无价值的牢骚、喝几瓶闷酒,或者做几件其他的荒唐事而已!这对改善我们的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又有什么好处呢?

要改变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状态,唯一的办法是主动去适应社会。如何适应?方法有四:

其一,以积极的心态看待我们周遭的世界。

虽说地球上的麻烦事很多,值得我们追求、品味的美好事物更多:爱情约会、友情派对、网上冲浪、有氧运动、时尚消费,还有干得不开心就炒老板,玩得不开心就炒男(女)朋友,把头发染成稀奇古怪的颜色,在迪厅里疯狂跳舞……种种开心享受,扣掉不开心的部分,还绰有余裕,那么,我们何必愁眉苦脸地面对这个世界呢?

其二,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一个人对社会不适应,不是因为这个社会很难适应,而是自身缺乏适应能力。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一味诿过于社会是没有用的。比如,许多中年人留恋过去,对当今社会大环境很反感,觉得现在是年轻人的天地,很难在生活水平、经济条件和发展机遇上超过他们,于是有一种被社会抛弃的感觉,愤愤不平,有的甚至自暴自弃,出现生理和心理上的失常。其实,他们的问题在于知识和技能比较落伍,而学习是唯一的改进之道。

还有一些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觉得学校那个环境是最好的、最先进的,对目前身处的环境总是看不惯,多有指责。这也是适应能力不足造成的,他们只适应学校那个封闭的、秩序化的环境。如果他们的工作能力、交际能力达到了一定水准,他们就能与新的环境融合无间。

其三,寻找比较适合自己的环境。十七世纪一位诗人曾经说过:“去你愿去的地方。如果你对自己的灵魂不了解,这个世界都会与你格格不入。”

我们一定要搞清自己的梦想是什么,搞清自己的真正追求是什么。然后,我们就能据此挑选与我们梦想相对比较适配的环境。社会这个大环境,是由无数个小环境组成的,每个小环境都有其特定的传统、风格、文化、价值观。任何人都只能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历史,我们当然应该选择跟我们的个性、特长、潜能和追求更相近的环境。马克思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毫无疑问,在与个人特质相近的环境中,我们更容易创造“人类的幸福”和达到“自身的完美”。

其四,谦虚谨慎,踏踏实实学本领。毛泽东曾鼓励年轻人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很多年轻人对这句话特别欣赏,当他们走上社会后,就抱着一种随时准备接管世界的心态,恨不得立即受到重用,立即达成人生梦想。比如,不少年轻学生曾在网上询问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刘军这样一些问题:“我多久才能变成你这样?”“我什么时候工资能达到××?”其好高骛远、迫不及待的心态跃然其上。

还有不少刚毕业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初到单位时,干得很卖力,希望受到某位慧眼识英才的领导赏识。要是一个月内还未受到重用,就开始责怪领导不重视人才,灰心丧气,甚至从此一蹶不振。他们却没有想过,是骡子是马,总得溜一溜才见功底。假设真的交给他们一个重要职位,凭他们有限的那点书本知识,能胜任吗?哪个领导会糊涂到冒如此大的风险呢?

世界归根结底确实是年轻人的,但管理世界的重担归根结底要落到有能力挑起重担的年轻人身上。如果你想受到重用,就要脚踏实地,努力获得挑起重担的能力,并通过实实在在的业绩证明自己确实具备这种能力。

凡事不较真,朋友才会多

怎样做人是一门大学问。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试图探究其奥秘,以借此来领悟生命的真谛,来塑造自己辉煌的人生。虽然人性的复杂使人们无法在有限的时间里洞悉人性的全部秘密,但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事件的感悟还是让他们对人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做人不能事事较真便是其中一理。

举目四望,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种优秀的品质,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异,团结大多数人。他们有胸怀,有魄力,豁达而不拘小节,做事从大处着眼。他们从不斤斤计较,目光短浅,纠缠于非原则的琐事。致使他们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全力以赴地去做他们认为该做的事,所以他们成大事、立大业,使自己成为不平凡的人。秦穆公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优秀代表。

一年,秦国大旱,秦穆公亲自出行视察旱情。刚走到歧山,他的马车坏了,左边驾辕的马趁机脱缰逃跑了。不得以,秦穆公只好亲自带人去找马。筋疲力尽之际,终于在岐山将马北面找到了,可找是找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马正被一群农夫架在火上烤着吃。秦穆公的侍从们十分生气,纷纷建议将食马肉的人抓起来重重处罚,但穆公拦住了侍从。经过询问才知道,原来由于旱情严重,致使农田颗粒无收,这些农夫已经有好几天没有吃上饭了。

秦穆公看着这些面有菜色的人,叹息道:“吃了骏马的肉而不喝酒,恐怕会伤害你们的身体。”于是又命侍从送了一些酒给他们喝。

一年以后,秦国与晋国在韩原交战。开战后不久,由于晋军攻势凶猛,秦军势孤难支,情况陷入险境,就连秦穆公的兵车都被晋军团团围住了。晋国大夫梁由靡已经抓住了秦穆公车子左边的马,在晋惠公车上的有路石举着长矛刺中了穆公的铠甲,穆公的七层铠甲已经击穿了六层。秦穆公仰天长叹道:“我命休矣!”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晋军后面突然杀出了一群兵马,顿时令晋军的阵脚大乱。秦穆公放眼望去,只见几百个手持各色农具的农夫,正奋不顾身地击杀晋军。一会儿的工夫,他们已将秦穆公救离险境。

秦穆公脱险后,秦军的士气大振,结果反败为胜,全歼晋军,而且俘虏了晋惠公。

战斗结束后,秦穆公要重赏那些在战斗中立下。谁知农夫们一起跪拜道:“我们只是为了报答国君去年不杀赐酒之恩,并不是为了封赏而来。”

原来这些人就是一年前在岐山分食马肉的农夫。

常言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一个人只有宽宏大量,人们才会乐于同你交往,朋友才会越来越多,社交的成功伴随着事业的成功,难道不是人生一大幸事吗?更何况人生如此短暂和宝贵,要做的事情太多,又何必为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浪费时间呢?

宋朝郭进任山西巡检时,有个军校到朝廷控告他,宋太祖召见了那个告状的人,审讯了一番,结果发现他在诬告郭进,就把他押送回山西,并交给郭进处置。有不少人劝郭进杀了那个人,郭进没有这样做。当时,正值他国入侵,郭进就对诬告他的人说:“你居然敢到皇帝面前去诬告我,也说明你确实有点胆量。现在我既往不咎,赦免你的罪过,如果你能出其不意消灭敌人,我将向朝廷保举你。如果你打败了,就自己去投河,别弄脏了我的剑。”那个诬告他的人深受感动,果然在战斗中奋不顾身,英勇杀敌,后来打了胜仗,郭进不记前仇,向朝廷举荐了他,使他得到提升。

其实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与人相处就要互相谅解,彼此忍耐,经常以“难得糊涂”自勉,求大同存小异,有肚量,能容人。只有这样,你才会左右逢源,诸事遂愿,有许多的朋友围在身边;可是较真的人就是不能理解也无法明白这个道理。他们通常斤斤计较,认死理,过分挑剔,容不得人一丝一毫的错误。长此以往,周围的人都躲得远远的,没有办法,只有关起门来“称孤道寡”一条路可走。成为使人避之惟恐不及的异己之徒。

有的人爱较真,有的人能容人,这正是芸芸众生有的活的超累、有的活得洒脱的原因所在吧。

会绕圈子,不碰钉子

水潭的水到底有多深,眼睛是看不到的,但是只要往里面投一颗石子,就可以知道水到底有多深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件事情很复杂,绝不像一潭水那样轻而易举。想要摸清实情,也不像投入水潭一颗石子那样轻而易举,因此,投石测水的策略在现实中就复杂得多,需要更多的智慧。

比如,你想说服别人,直截了当地表明意见,非但无效,反而让人厌憎。不如先绕圈子,弄清他心里真正渴求,方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庄王是一位比较贤明的君主,他在识别人才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楚庄王登基之初并不是一位值得称道的好皇帝,相反他一直纵情享乐不理朝政。其实,这只是楚庄王的一个策略而已,但他并没有告诉任何人,而是自己暗暗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并在暗中观察。

在三年的时间里,楚庄王将国家大事都置之不理,却是整日纵情歌舞,沉溺于酒色。但是他不但不理会众多大臣的非议,反而在国内贴出告示,实行“谏者处以死刑”。这道命令一下,朝中的大臣们终日惶惶恐恐犹豫不决,都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一些奸诈之人就开始想尽办法,曲意逢迎。他们心想:只要哄得大王欢心就不愁升官发财了。

实际上每个朝代都有这样的奸臣,但也有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们,楚庄王的身边也不例外。开始的时候,有些大臣觉得大王刚登基,难免有享乐之念,便没有提出什么意见。但随着时间推移,大臣中有些人就开始对楚庄王的行径表示出担忧了。尽管楚庄王张贴了“谏者处以死刑”的告示,仍然有些忠心耿耿的大臣敢于冒死求见庄王,直言进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