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是最好的美容品。假如不用美德,有什么美容品能修饰人格的魅力呢?美德是最大的智慧。假如不用美德,有什么智慧能拴住易变的人心呢?
好德如好色
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话,往往天机活泼,从不板起面孔故作正经,所以他的话往往很有人情味、生活味。比如他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句话就说得很有趣。这世上好色的人不少,好德的人就少得太多。而且好德之心,总不如好色之心强烈。除非这个人七老八十了,他才可能把全部兴趣转移到追求美德上。
虽然好德之心不能如好色之心强烈,却不能没有好德之心。人之有别于动物,在于人懂得美丑好坏。人好不容易从动物进化为人,最好让自己离动物越来越远,不要让自己“返祖”到离动物越来越近。而好德是远离动物的最好方式。
如何好德呢?孔子提出了一个方法:“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见好人或好的行为,心里就琢磨如何向他看齐;看见坏人或不好的行为,心里就赶紧反省自己有没有这样的行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见贤思齐”和“见不贤而内自省”的自修方法,经千年流传,早已深入人心,无论学问多寡,都知道这种方法。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父母对孩子说:“你瞧瞧隔壁的阿明,又勤快又听话,学习又好,你怎么不学学他呢?”这是教孩子“见贤思齐”。“你千万别学阿三的样,天天上网打游戏,不务正业。”这是教孩子“见不贤而内自省”。可惜,父母通常只是教孩子“见贤思齐”,他们自己宁愿见贤思不齐。看见隔壁的夫妻恩恩爱爱,小日子过得甜甜蜜蜜,他们没有见样学样,天天吵架拌嘴;隔壁的夫妻齐心协力赚大钱,他们齐心协力搓麻将……所以说,好德只是一种个人爱好,是一种心灵体验,有这种爱好才会“见贤思齐”,如果没有这种爱好,就会视而不见。
人们为什么不好德呢?因为仁义道德被诈伪之士用得太多了,它好像是用来骗人的东西,或者是在嘴上说着玩的东西。这个道理,好比一辆豪华轿车,被坏人用于谋杀,它就变成凶器了,成了人们眼里不吉祥的东西。其实,就豪华轿车本身而言,它是很好工具和装饰品。美德也是这样,它是征服人心的最好的工具,是优化形象的最好的装饰品。
有一个故事:杨朱带着弟子们住进一家旅店。旅店老板有两个老婆,一个长得很美,一个长得很丑。但是,老板在叫漂亮老婆出来见客时,语气生硬粗暴。那个漂亮老婆战战兢兢走出来,显得很胆怯而卑贱。他叫丑老婆出来见客时,语气温柔客气。丑老婆走出来时,也显得神态自然,毫不拘谨。
杨朱觉得很奇怪,就问老板,为什么对丑老婆如此尊敬,对漂亮老婆反而粗鲁无礼。老板说:“那漂亮的自以为漂亮,久而久之,我就不觉得她漂亮了;那丑的自以为丑,久而久之,我就不觉得她丑了。”
丑女因为拥有美德,在别人眼里变美了;美女因为缺少美德,在别人眼里变丑了。这样的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
假如爱好美德的话,“思齐”或“内自省”是一种最简便的自修方法。因为别人的行为能比较直观地感觉到,好与不好,一目了然,觉得那个人做人做事的方式很好,就模仿学习,这比翻书本、查概念容易多了。看见某个人说话做事很讨厌,就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也曾经让人这样讨厌,就多了几分自惕之心,以后失误就会少多了。
有人担心,见贤思齐,会不会是东施效颦?当然不是。东施效颦是模仿、学习别人不好的东西;见贤思齐却是模仿、学习别人好的东西。另外,我们对东施效颦的评价可能太缺少包容性了。东施模仿西施,其爱美之心和学习精神是可以肯定的。她既然崇拜西施,肯定不止“效颦”而已,也会模仿西施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这都是聪明的学习。虽然她的相貌不如西施姣好,如果着装、仪表的品位提升了,也会变得更漂亮。现在很多女孩子模仿电影明星的打扮,不是变美了吗?所以,我们不要因为东施效颦而否定她的全部学习行为。同样的道理,我们“见贤思齐”时,由于见识所限,对好坏难以完全分辨,偶尔也会出现东施效颦的行为。这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大部分时候是对的,学习的成果就很大了。
如何“见贤思齐”呢?我们不妨看一个事例:
燕昭王派乐毅进攻齐国,齐闵王战死。燕昭王随大军进入齐国,听说盖邑人王歇很贤能,就下令说:“盖邑周围三十里的地方不得擅入。”这是为了对王歇表示敬意。
随后,燕昭王派人对王歇说:“齐国人都崇敬您的道义,我想聘请你为将军,给您一万户封邑。”
王歇坚决拒绝了这个成为万户侯的机会。
燕昭王不甘心,威胁说:“您不接受聘请,我就派军队来杀尽盖邑人。”
王歇说:“齐王不听我的规劝,所以我离开他,回家种田。国家破亡了,我也无颜苟活,现在又受到兵灾的要挟,要我做你的将军,等于是助纣为虐。与其活着丧失道义。不如死了的好。”于是,他把自己悬挂在树枝上,用力勒断颈项而死。
齐国逃亡在外的官员们听说这件事,叹息道:“王歇是个平民,还讲道义,不肯背叛齐国而投降燕国,何况我们这些吃国家俸禄的人呢?”于是,大家相聚到莒地,在逃亡的王子中寻找继承人,拥立他登位,这就是齐襄王。由于大家齐心协力,齐国终于得以复国。
王歇宁死不屈,确实是个贤士。而齐国的官员们在他的精神感召下,知耻自奋,努力复国,真可谓见贤思齐,值得称道。
如何“见不贤而内自省”呢?下面不妨举例说明:
周武王准备讨伐商纣王,又担心以诸侯身份讨伐天子,天下人不服。周公说:“进攻守礼的国家叫做‘贼’,进攻守义的国家叫做‘残’,丧失民心的人叫做‘匹夫’。您现在是去讨伐一个丧失民心的匹夫,哪里是讨伐天子呢?”
武王很高兴。于是调集大军,和商纣的军队在牧野决战,大获全胜。周武王进入殷都朝歌后,听说城里有一个德高望重的隐士,就亲自去拜访他,向他请教商朝灭亡的原因。隐士说:“您如果想知道答案的话,请明天中午再来吧!”
周武王和周公旦第二天提前赶到隐士家,隐士却已经搬走了。周武王很奇怪,觉得一个德高望重的人没有道理不讲信用。这时,周公旦说:“我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约定的事却不守信,说过的话却不兑现,这正是商朝灭亡的原因啊!”
周武王心里一惊:在召集诸侯伐纣时,他曾向诸侯们作出过不少许诺,现在可别忘了兑现而失信用啊!
随后。周武王率众走进商纣王宫廷,看见堂上有很多美玉,就问:“这是谁的美玉?”
有人回答:“是诸侯的美玉。”
武王马上下令把美玉归还给诸侯。
周武王进入内室,看见很多美女,又问:“这是谁家女儿?”
有人回答:“是诸侯的女儿。”
武王就把美女归还给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