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事情面前不能忍让,便会败坏大事业。忍能使人免受外界袭扰,不夹在矛盾的风浪尖上,不陷入无聊的人事中,有充分的时间了解社会、感受职场,有饱满的精力思考人生,谋划事业。大智若愚者深知忍耐对于谋事成事的重要性,他们把“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作为处世的原则,不争眼前高低,不为小事生气,谦让优先,沉稳为上,在面对不利条件下能够做到坚忍不摧,以忍耐作为策略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人生需要沉稳和忍耐
如果你几乎总是急躁不安,你也许是觉得自己太重要了,等待不了任何人或任何事。你当然没有这么重要,我们谁也没有这么重要。如果我们能够接受这一点,即这个世界是供我们去体会的,而不是为我们提供方便的,我们就会过得更平和些,就会更耐心地对待生活中的变迁。
人生需要沉稳与忍耐,爱因斯坦认为自己与普通人最大的区别,就是能够把散落在草垛里的针全部找出来,这是一种何等的耐性啊!
诚然,忍耐的人生有时不免要甘于寂寞,好在寂寞是生命的多数事实之一,是提升自己的源泉,而成功者正是在此种忍耐寂寞的跋涉中走出了平凡的世界,让自己最终接近于不平凡的世界。
正所谓“忍得过,看得破;提得起,放得下”。凡事“静观皆自得”,因为忍得一时之气海阔天空,既是海阔天空,就能从从容容,那么,又有什么事可以困得住自己呢?
忍耐也是一种修养。我们常说用人要德才兼备。所谓德才兼备,也包括了忍耐。人说,有才必须忍耐,忍耐才能有德。这句话很有道理。
汉初名臣张良外出求学时曾遇到一件事。一天,他走到下邳桥上遇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衣服,在那里坐着,见张良过来,故意将鞋子掉到桥下,冲着张良说:“小子,去给我把鞋捡上来!”张良听了一愣,本想发怒,因为看他是个老年人,就强忍着到桥下把鞋子捡了上来。
谁知老人反而得寸进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捡了鞋,好事做到底吧,就跪下来给老人穿鞋。
老人穿上后笑着离去了。一会儿又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小伙子可以教导。”老人后来将《太公兵法》传授给张良,使张良最终成为一代良臣。
老人考察张良,就是看他有没有遇辱能忍、自我克制的修养,有了这种修养,“孺子可教也”,今后才能担当大任,才能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艰巨的事情,才能遇事冷静,知道祸福所在,不意气用事。
忍耐不仅是一种处世的策略,更是一种艺术。大忍者,大智也。忍耐能够达到貌似愚蠢的程度,是谓大智若愚。而最能忍耐、最有耐心的人,也是比较容易成功的人。
修炼自己的忍耐功夫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进入竞争的时代,就连小学生也懂得树立竞争意识,凡事当仁不让。何况作为一向以能忍而著称的中国人,刚刚迎来一个破除精神束缚,大胆解放思想的新时期,何以又搬出古老的“忍”经,弹奏起“不谐和音”?
不错,越是竞争的时代,这“忍”字经就越难念;但越是竞争的时代,“忍”字经越得念,而且还得常念,方能确保竞争状态始终旺盛不衰。今天,如果一个人只懂得竞争、进取;冲击,却不懂得忍耐、克制,甚至退让,那他就只能算一个没有头脑的“勇夫”。处在这个彰显自我的时代浪潮之中,人人都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危机感,拼搏、进取、竞争都是正常的。不堪寂寞、焦躁不安、跃跃欲试,成为一种传染病。于是,改行的、跳槽的,下海经商的,出国“洋插队”的,干什么的都有;人心思变,人心思动,人心思钱,大家都想趁此良机,干大事,挣大钱,成大器,重新显示自己的人生价值,寻找自己的社会位置。然而时代只提供了机遇,却无法保证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成功,甚至一举成功。凡事均有长有短、有阴有阳、有圆有缺、有利有弊、有胜有败,何况人生,从生命的孕育期就充满了矛盾,遍布坎坷和曲折。要想经受人生的种种磨难和时代的考验,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承受挫折、失败和痛苦的心理素质,“忍”字经在这期间将是你胜不骄,败不馁,能进能退,能屈能伸的“良师益友”。“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一切诸烦恼,皆从不忍生。莫之大祸,起于斯须之不忍。”宋朝王安石之语,可谓真知灼见。
有时,我们之所以需要“忍”,倒不在于单单积蓄力量、掌握主动权。为了真正地在某一事件中弄清真相,了解实情,而不莽撞贸然地凭着一时的冲动和义气办事,也需要“忍”。记得有这样一位小伙子;干事的确有一股子闯劲。敢说敢做,而且,也敢于承担责任。然而,这样一种本来非常好的性格却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一次,他的一位同事在厂外与人打架,衣服撕破了,身上也打出了血。跑到车间上晚班时,简直就不像个样子。这位小伙子一见,也吃了一惊。这位同事本来吃了亏就心里不服气、想报复,捞回面子。见小伙子问起此事,便添油加醋地大大夸张了一番,并且还把这位小伙子也扯了进来,说是对方也要“治他”,叫他“别神气”。这位小伙子不听则罢,一听便火冒三丈,当即便抄起一根木棍,跑去找人算账。结果,不分青红皂白地将那人打了一顿。后来;他为此受到了十分严厉的批评,赔偿了对方的医疗费和营养费。事后,据调查,对方根本就未曾提起他。尽管两人彼此也认识,但与那位同事的打架仅仅是他们俩人之间的私事。这位小伙子懊恼不迭,直埋怨自己太冲动,头脑简单,以至犯下了大错。
显然,在自己受到攻击、侮辱、谩骂等等之后,首先“忍”下来,认真地、仔细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再作判断,无疑是一种强者的风格和心态。真正有本事回击自己的对手,又何必一朝一夕呢?只有充分相信自己能力的人,才能够处变不惊。先“忍”住,把事情搞清楚,再做决断不迟。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一类事情。它可能是一种平白无故的批评,也可能是一种莫名其妙的指责;它可能来自于同事和朋友们的误解,也可能是出于某些不安好心的人的唆使和阴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明察事理,则很容易把事情弄坏。甚至把好事办成坏事。而“忍”则有助于我们推迟判断,获得时间和机会去把事情弄清楚。而一旦了解了事情的真相,掌握了充分的证据和理由,岂不是更有力量去应付人生的种种挑战,解决存在于生活中扑面而来的困难吗?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强者吗?相反,毛草轻率,感情用事,必然会在无理的情况下落败而逃。尽管威武有力,又怎么能对付得了人世间的扑朔迷离,纷繁复杂呢?
具体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忍”功的修炼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吃亏而不慌。人们通常总是非常害怕吃亏,把这看成是一种人生的倒霉事。究竟什么是“吃亏”呢?究其根底,无非是个人的某些利益受到了损害。于是,一旦感到自己吃了亏,便慌张起来,赶紧采取一些什么补救措施,力求把受损的利益补回来。而这样一慌,便非常容易出乱,一出乱,灾难随之来矣;因此,“吃亏而不慌”,也是“忍”的一种常见的形式。
在这种形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便是“不慌”。吃亏是经常的事,而且它本身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就一般人而言,吃了亏,心里总是不好受的,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失落感,这是不奇怪的,在心里也不必一定要阿Q式地自我解脱。关键在于不能为此而慌张起来,急于要把损失夺回来、补上去。“忍”就是“忍”在这里。必须看到,自己吃了亏,实际上也是自己得了一个教训,学聪明了一些,为人生交了一次“学费”,以后,便可以在生活中更机警、更聪明一些。如果急于想要去做就事论事的补救,可能会略有微薄的效益,但却常常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自己认为是吃了亏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切不可事事过于功利。“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多想一想,先别慌,“忍”下来,总归是有好处的。
其次,“上当”就“上当”。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把误信了某人的话、某件事、某个消息,而采取了错误的决策,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实施了错误的行动,而导致某种不利的结果,称之为“上当”。很多人一旦“上当”之后,往往恼羞成怒,一味地指责那些促成自己上当的当事者。这显然是不理智的。“上当”就“上当”,则是“忍”的又一种形式。既然已经上了当,又怎么办呢?你接受不接受这一事实都是同样的。会“忍”的人则往往采取某种比较机智的做法,既然已经上当了,就心平气和地认可它,并加以幽默地化解,用某种调侃般的语言进行自我解嘲。
在这种“忍”的形式中,“就”这一思路是非常重要的。它表明了人们接受某种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的坦诚心态,有了这样一种心态。便很容易把这种上当的事看成不足挂齿的琐事,以至于将它作为一种笑料丰富自己的生活。很显然,在已经上当的情况下,你就是把有关的当事人大骂一通,对自己也无济于事。既然如此,又何必呢?
第三,容人之过。所谓“容过”,就是容许别人犯错误,也容许别人改正错误。不要因为某人一有某种过失,便看不起他,或一棍子打死,或从此以某种眼光去看待对方,“一过定终身”。这也是一种“忍”的形式。
孰人无过呢?谁都可能犯错误。这样一般而论,可能比较容易。而“容过”讲的则是这样一种“过”,它给自己带来了一定的损害,或在某种程度上与自己有关。例如,自己的下属有了过错,自己的合作者有了过错,或者是自己的家人有了什么过错,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能否有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这种“过”,当然是衡量人的素质的一个标准。“容过?这种忍就是要压制或克服自己内心对于当事人的歧视,尽管自己心里并不痛快,感到懊丧,但却应该设身处地地为当事人着想,考虑一下自己如果在这种场合下会如何做,在做错了某事之后又有何想法,当然,这里需要“容”,需要“忍”的是对于当事人本人,而对于具体的事情本身则应该讲清楚,该批评的必须批评。
由此可见,“容过”这种“忍”的形式主要反映了人们的一种宽厚、宽恕的人格。很显然,能够“容过”的人,往往能够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群众基础?同时,也能够得到人们的赞许和认可。
第四,戒迁怒。有时,人们可能在某一特定场合中出于一定的原因暂时地“忍”下来了。可是,人们往往还是压不住心头之火。于是,便随意地找一个对象加以发泄。这便叫做“迁怒”。而“戒迁怒”也是“忍”的一种必要的形式。
能否真正做到“戒迁怒”,是衡量一个人是真“忍”,还是假“忍”的重要方式。有些人受了上司的批评,回来后对着自己的下属发脾气;有些人在工作中不顺、受了委屈、出了纰漏,便回家找自己的太太、孩子撒气。这样,无疑是缺乏修养的表现,而且是害人又害己。“戒迁怒”则正是要防止和杜绝这一类现象。曾经有人这样认为,有气憋在肚子里,对身心健康不利。此话当然是有道理的。有气可以向一些适当的对象排遣,但是,绝不能随便地发泄。从心理学上讲,这种迁怒的主要原因常常是由于一时自己心里拐不过弯来,又无法转移自己的内在注意力所致。“戒迁怒”便是希望人们在心里堵着一团火的时候,尽快地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和兴奋点。这样,便可以通过其他的途径解脱自己。而且,更重要的是,当这样一种“气”使用在有价值的事情上时,或者说被用于某种有益的工作时,它往往会产生一种更好的效果。例如,某个人物在某件事情上受了委屈、窝了火。于是,回到家里,便拿起斧子,拼命地劈柴,一下子满院子的大木柴都给劈好了。这岂不是反而做了好事吗?这可能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讲的那种“升华”吧!不
难知道,如果人们不能够真正地“忍”,而总是借迁怒去发泄自己的愤恨,反而会给人们带来一种对自己的蔑视,认为是没有本事,只能拿好欺负的人出气。而一旦做到这种“戒迁怒”,则反而会受到人们的尊敬,认为你是一位拿得起、放得下的好汉。而且,由此还可以获得人们的信任。
做到忍耐须目光远大
伍奢和费无忌同是楚国太子建的老师,但费无忌对太子不忠,设计陷害太子建,伍奢替太子辩解,反而遭楚平王诟病,将伍奢打人天牢。费无忌为了陷伍奢于死地,又怕他的儿子们来报仇,因此对楚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都很贤明,如果现在杀了伍奢,他的两个儿子定会为他报仇,到时候对楚国一定是巨大的忧患。”
于是楚平王就召唤伍奢的两个儿子说:“如果你们来自首,我就让你们的父亲活命,不来,我就杀掉你们的父亲。”
伍奢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伍尚,为人仁慈忠义,二儿子伍员,则是一个忍辱负重的人。伍尚要去,伍员阻止他说:“楚王召唤我们并不是要放我们的父亲,而是怕杀死父亲后,我们会成为楚国的祸患,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去了,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父子三人一同被奸人所害,到时候我们都死了,谁还能替父亲报仇呢?”
伍尚却说:“我知道去了也救不了父亲的命,但是如果不去,就会背上一个不肖的罪名,如果我现在不去,以后也不能为父亲报仇,那岂不是要遭天下人的讥笑吗?”
于是伍尚一个人去了楚国,伍员则逃走了,最终伍奢和伍尚都被楚王杀死了。伍员逃走后遭到追杀,他一路乞讨来到吴国,吴国阖闾知道他的贤能,于是重用了伍员,伍员便是伍子胥。伍子胥后来帮助吴王伐楚,最终报了杀父之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