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者必自信
20世纪最伟大的企业家——克里门·史东认为:“不论脑中所想着的是什么,所相信的是什么,它一定可以被得到!”
你也许见过这种表演:一个催眠师从观众里面选出好几个人来做催眠。这个催眠师要其中一个观众在桌子上躺下,他催眠了这个人,然后告诉他说,现在他的身体坚硬得如同一块钢板,他搬出两张椅子,分别放在这个观众的头和脚部,以支撑他的身体。然后他把桌子移开,这个观众的身体仅由两张椅子支撑头脚,却竟然能保持着平躺在桌上的姿势,他的身体真的如同钢板一样坚硬。这是为什么?因为他相信。之后,在同一个表演里,其他的人也被催眠了,这一次,催眠师告诉他们说,他们无法拿起放在桌上的自来水笔,他告诉他们这个自来水笔比两吨重卡车还要重,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拿得起来。催眠师说,无论如何试试看,但是这只笔是动不了的。他们一个一个接着去拿这只笔,我特别记得其中一个人,长得高大魁梧,活像个健美先生。当他试着要去拿起这只笔的时候,他的脸涨得通红,额头冒出一粒粒的汗水,手臂的肌肉紧紧地鼓起来……可是,他还是无法把笔拿起来!原因不在于他没有能力拿起一只笔,即使一个小孩也有力量可以拿起一只笔来,而是,他“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拿起笔来。所以,你有什么能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相信自己有能力!
自信会使人创造奇迹,它是使你走向成功的第一要素,拿破仑曾经宣称:“在我的人生字典里,没有‘不可能'三个字。”这是何等豪迈的自信!正是因为有了这份自信,才激起了他无比的智慧和巨大的潜力,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代将领。
如果我们对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寄予越大的期望并付出努力,我们就越有可能得到我们期待的结果。
在医学上还有这样一个实验,100个得了同样疾病的人,如果给他们同一种包着糖的胶囊,然后告诉他们说这是可以治病的特效药,有40%的病人会痊愈,只因为他们相信这种药可以治愈他们的疾病。类似的情形,一旦病人被宣告得了不治之症,他们的情况通常很快地就恶化下去,因为他们真的相信自己没救了。
我们都会受暗示的影响。如果教师或其他什么人断定说我们不会有出息,我们往往就相信了,而且常常是自此以后就不再去为成功而努力了。由于我们曾经有过一两次失败,我们也常会相信自我给予的消极暗示。
就像那只无法跳出玻璃杯的跳蚤。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她往一个玻璃杯放进一只跳蚤,发现跳蚤立即跳了出来。再重复几遍,结果还是一样。根据测试,跳蚤跳的高度一般可达它身体的400倍左右,所以说跳蚤可称得上是动物界的跳高冠军。
接下来实验者再次把这只跳蚤放进杯子里,不过这次是立即同时在杯上加一个玻璃盖,“嘣”的一声,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盖上。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不会停下来,因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一次次被撞,跳蚤开始变得聪明起来了,它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再一阵子以后呢,发现跳蚤再也没有撞击到这个盖子,而是在盖子下面自由地跳动。一个小时后,实验者开始把这个盖子轻轻拿掉,跳蚤不知道盖子已经去掉了,它还是在原来的这个高度继续跳;三个小时后,她发现这只跳蚤还在那里跳。一天以后发现,这只可怜的跳蚤还在这个玻璃杯里不停地跳着——其实它已经可以跳出这个玻璃杯了。
也许现在你几乎一无所有,饱受人生的各种不如意,以致怀疑自己生存的目的和价值,这不要紧,我知道你渴求心灵的满足,但它迟迟也没有来到你的身边,这并不说明它不来了,也不要认为你在与它擦肩而过时失去了它,因为事实上,它只是因风雨耽搁了路程,它又何尝不想早点看到你呢!所以,自信起来吧,在机遇与成功走近你身边时,做好迎接它的准备,张开你的怀抱,带上你的笑容,叩响命运的大门,因为上帝的延迟绝非上帝的拒绝!
自信是奋发的动力
我们很多人也许更在意别人的目光,更在意别人的评价,其实,别人看得起,不如自己看得起。只有充分认识自己的长处,才能保持奋发向上的劲头。自信是通往成功的一种原动力。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纽约的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尺子推销员,顿生一股怜悯之情。他把1美元丢进卖尺子的盒子里,准备走开,但他想了一下,又停下来,从盒子里取了一把尺子,并对卖尺子的人说:“你跟我都是商人,只不过经营的商品不同,你卖的是尺子。”
几个月后,在一个产品推销会上,一位穿着整齐的推销员迎上这位纽约商人,并自我介绍:“你可能已经记不得我了,但我永远忘不了你,是你重新给了我自尊和自信。我一直觉得自己和乞丐没什么两样,直到那时你买了我的尺子,并告诉我是一个商人为止。”
那位落魄的推销员把自己视为乞丐,不就是因为缺乏自信心吗?芽就是从纽约商人的一句话中,推销员找到了自尊和自信,并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自信心的威力。缺乏自信常常是性格软弱和事业不能成功的主要原因。
居里夫人曾经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一位男女都非易事,我们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一件事情具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什么代价,都要把这件事情完成。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够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一个人只要有自信,那么他就能成为他所希望成为的人。”
有一位职工管不好自己的钥匙,不是弄丢了,就是忘了带,要不就是反锁到屋里了。他的301办公室就他一人,老是撬门也不是个办法,于是配钥匙时便多配了一把,放在302办室。这下无忧无虑了好些日子。
有一天,他又没带钥匙,恰好302室的人都出去办事了,他吃了闭门羹,于是他在303又放了钥匙。就这样,外边存放的钥匙越多,他自己的钥匙也就管得越松懈,为保险起见,他干脆在304、305、306……都存放了钥匙,以为多多益善。最后就变成这样的局面,有时候,他的办公室,所有的人都进得去,只有他进不去,所有的人手中都有钥匙,只有他的钥匙无处可寻。到这时,他那扇门锁住的,就只有他自己了。
在现实生活中放弃自己的权利,让别人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生活的人实在不少。他们把自己上学、择业、婚姻……统统托付或交给他人,失去了自我信仰,自我追求,从而也就失去了真正自我,最后变成了一个毫无价值的人。
人生最大的缺失,莫过于失去自信。
一位画家把自己的一幅佳作送到画廊里展出,他别出心裁地放了一支笔,并附言:“观赏者如果认为这画有欠佳之处,请在画上作上记号。”结果画面上标满了记号,几乎没有一处不被指责。过了几日,这位画家又画了同样一幅画拿去展出,不过这次附言与上次不同,他请每位观赏者将他们最为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当他再取回画时,看到画面又被涂满了记号,原先被指责的地方,却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
这位画家不受他人的操纵,充满了自信。他自信而不自满,善听意见却不被人所左右,执著但不偏执。这是一种真正的人生境界。
其实,人们的所作所为,一般地,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两种不同的心态和两种不同的结果。前者是悲观消极的思维模式,自卑的心态,其结果必然是可悲的。后者是乐观向上的思维方式,充满自信的心态,成功便是指日可待了。前者过高地估计他人,过低地估计了自己,遇事认识不到自己拥有的能力和事情本身存在的可能性。越是这样,越是跳不出自己的思维模式;越是跳不出自己的思维模式,就越觉得自己不行。就必然要依赖他人,受他人的操纵。如此这样,每失败一次,自信心会受到一次伤害,久而久之,一切就会按照别人的意见行事,一切就会让别人来操纵,可悲的事就会接踵而来。后者因为用正确的观点评价别人和看待自己,所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迷失自己,被他人操纵。
这些情况,我们在现实生活里会常常碰到。同样的事,不同的人,会出现不同的过程,产生不同的结果。仔细想想,这也并不奇怪,因为每一个人的眼光不相同,理解事物的角度也不一样。所以遇事要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不要完全相信你听到的看到的一切,也不要因为他人的指责和鄙视而轻视自己,产生自卑感。
爱迪生曾经尝试用1200种不同的材料作白炽灯泡的灯丝,都没有成功。有人批评他:“你已经失败了1200次了。”可是爱迪生不这么认为,他充满自信地说:“我的成功就在于发现了1200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
如果我们遇事都能这样考虑问题,采用这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哪里还会有烦恼,哪里还会有自卑感?芽人自卑感的存在和产生,不是自己在能力或知识上不如人,而是自己不如人的心态和感觉在作怪。为什么会产生不如人的心态和感觉呢?芽是因为有些人常常不用自己的尺度来判断和评价自己,而喜欢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弊端就是喜欢拿自己与他人相比较,尤其喜欢拿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与自己的缺点和短处相比较。原本这些不一样的东西,是不能进行比较的,越比较,就越自卑。这些简单、明显的道理,只要我们相信它,接受它,我们遇事就会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保持良好的心态,摒弃自卑,找回自信,学会让自己支配自己,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自己策划自己的人生。
如果我们自信能够成功,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为增加。如果我们心里认定会失败,就永远不会成功。没有自信,没有目标,我们就会俯仰由人,一事无成。
每个人都会制定一些人生的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首先必须相信自己能够做到。千万不要让形形色色的雾迷住了我们的眼,不要让雾俘虏我们自己。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受到挫折时,请记住,困难都是暂时的,只要充分相信自己,终能等到云开雾散的那一天,而丧失自信心,不仅会带来失败,还常常会酿成人间悲剧。靠自己拯救自己才是惟一出路。
自信就是自己信得过自己,自己看得起自己。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过:“自信就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人们常常把自信比做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闸门,启动聪明才智的马达,这是很有道理的。确立自信心,要正确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能力,自信不是孤芳自赏,夜郎自大;更不是得意忘形,毫无根据的自以为是和盲目乐观;而是激励自己奋发进取的一种心理素质,它代表一种高昂的斗志、充沛的干劲、迎接生活挑战的一种乐观情绪,是战胜自己、告别自卑、摆脱烦恼的一种灵丹妙药。
做自己的幸运之神
美国作家乔治·巴伯在《让你生活得更好》一书中写道:“100个21岁的人中,有66人将活到65岁。这66人中,只有1人能成为大富翁。有4人将相当富有。有5人在65岁时还在靠工作谋生。其余56人的吃饭问题还要依靠家庭、养老金、社区或社会福利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