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人生似禅 > 第一章 悟心与性 点亮自己的那盏生命之灯(第1页)

第一章 悟心与性 点亮自己的那盏生命之灯(第1页)

点亮心灵之灯,就如同点燃了理想和希望。有句话叫做“心明眼亮”。点亮“心灯”,获益终生。那么,用什么、怎么样才能点亮“心灯”?

不要把心儿给丢了

生而为人,大多都有物质与金钱,甚至是和谐幸福的欲望。然而,如果物欲的满足和表面的和谐能够让我们得到暂时的安宁,为什么我们的心还是落落寡欢呢?这又是什么在人的心里作怪呢?

有个小沙弥吃完山杏,准备把杏核丢掉,老方丈看到后叫住了他,说:“果核是树木的心脏,不要随手丢了,要把它播种在适宜的泥土里,唤醒一个涅槃的再生梦。”

小沙弥听了老方丈的话,觉得非常有道理,就把那个真有些像心脏的杏核深浅适宜地埋在了寺院的一个角落里,并时常去为它浇水施肥。一两个月之后,那颗杏核真的发芽了,长出了一片片心形的叶片。小沙弥感到由衷的喜悦,就跑去告诉老方丈。老方丈听后,脸上也露出了笑容,他对小沙弥说:“树木的种子可以轮回树木再生梦,人生的种子也可以涅槃人的梦想和愿望。你知道什么是人生的种子吗?”

小沙弥思忖了片刻,小声说:“我认为是人心。”

老方丈满意地点点头,语重心长地说:“人心就是生命的种子,把它播种在佛教里,能生成一棵菩提树;把它播种在艺术里,能生成一丛风景林。可是,有不少人,在享受生命的同时,随手就把自己的心丢了……”

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算得上有心人呢?试想,有多少人是在真正地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的呢?有多少人没有被物质和金钱的欲望牵着鼻子走呢?但是,再回过头来想想,心是自己的,如果迷失了,还有什么幸福和快乐可言呢?

也许有人会说,为了生活我们不得不违逆自己的心。其实不是,大多数是为了满足自己物质与金钱欲望的需要,总是想得到更多,总想让一切都尽善尽美,为此,就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伪装自己,迎合他人。于是,也就不得不在夹缝中生存,在痛苦中周旋,令自己身心疲惫。心灵的重负,最终让一颗曾经年轻的心,变得苍老、无力,就像汪洋大海中一只漂泊的孤帆,找不到可以停泊的港湾。

找回自己的心吧,清理掉一切杂念,放下思想上沉重的包袱,抛弃心灵上过重的负荷,别再受世俗的牵绊,重新找回那个曾经迷失的自我,过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一日一悟】

悟道最重要的就是发现自己的本心。

写好一个“我”字

无论写字还是做人,唯独一个“我”字,最难把握、最难出新。从某种意义上说,认清了自我,就能看清世界,也就找到了通往世界的道路。

“存乎一心,运用之妙”,形成健朗的个性,需要恒心,更需要慧心。有这样一个故事:小和尚很想跟老和尚学习书法,老和尚让他从“我”字开始练习,并给小和尚提供了几个前辈和名家们的“我”字帖。

小和尚开始耐心地观摩并练习了一个上午,挑拣了其中一个比较满意的“我”字,拿去让老和尚指点。老和尚乜斜了一眼说:太潦草了,接着练。

小和尚接着练了一个星期,他自己也记不清究竟练了多少个“我”字了。看着满屋的“我”字,便又挑拣了几个自己满意的,拿去让师父看。老和尚随手翻了翻那几个字,一边背过身去一边轻声说:太漂浮了,接着练吧。

小和尚存住气,接着练了半年,基本上能把前辈和名家们的几个“我”字临摹得惟妙惟肖了。便又拿去,请教师父。老和尚静静地看了一阵那几个字,拍拍小和尚的肩膀说:有长进,有出息,不过,还得接着练,因为你还没掌握“我”字的要领。

受到承认和鼓励之后,小和尚终于静下心来,揣摩着师父的开导,一遍遍、一天天地练下去。半年之后,小和尚又来找师父了。这次他只拿来唯一的一个“我”字,不过,这个“我”字再不是泛写和临摹了,每个笔画都是异样的一种新写法。很显然,小和尚熟能生巧地练就、独创了一种书法新体。

老和尚终于满意地笑了,他意味深长地对小和尚说:你终于写出自己的“我”、找到“自我”了。

故事说明的道理很简单,就是无论写的字是潦草、漂浮、泛写、临摹,都写不出真我,只有静心精心的修炼才能慢慢地找到真我。所以,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说过:“认识你自己是哲学的最高任务。”

做人和练字一样,一开始我们只会“临摹”,只会跟别人学。有很多人在跟别人学的过程中,渐渐忘记了自己,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成了人云亦云的芸芸众生;只有少数人在“临摹”别人以后能脱颖而出,超越先辈,成为真正的自己。

【一日一悟】

真心没有了,这就好像说失落了自己,找不到自己的家门。

每天呼唤自己

每天清晨,不等寺院里的晨钟敲响,僧侣们就被老方丈的呼唤声喊醒了。不过,老方丈呼唤的却不是寺院里僧侣们的名字,而是他自己的名字。

多少年了,老方丈总是在晨钟敲响的前十分钟左右,率先起床,站到寺院附近的山坡上,对着山谷大声呼唤自己的名字。有一个小和尚曾经问过老方丈:“您怎么天天呼唤自己呢?这样做有什么玄机吗?”

老方丈笑笑说:“我天天晚上在梦中出走,甚至云游四海,腾空万里,根本无法约束自己。醒来后当然要呼唤自己了,把自己及时地唤回来呀。不然的话,就有可能把自己走失了,再也找不到自己了……”

这个故事所蕴涵的道理之深刻发人深省,因为常常走失自己的,岂止老方丈、岂止是在梦里?现实人生、现实生活中,不知有多少人在经意不经意间,就走失了自己、迷失了自我。

古代圣人就曾经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谋而不忠乎?为友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每天要三次反省自己,省悟自己在做事做人时是否尽心尽力了,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都学习好了。这里的寓意其实与老方丈呼唤自己的意思是一样的。这也是提醒我们,无论我们要怎么生活,都要时刻唤回自己,而唤回自己就是经常提醒自己、反思自己,一天下来的收获是什么,一周下来的收获是什么,一月下来的收获是什么,一年下来的收获又是什么。在这种及时的呼唤与提醒中,我们才不会被纷繁复杂的世界所迷惑,才不会被舒坦安逸的生活所收服,唯有在不断的提醒和呼唤中,把自己唤回到最初的热情与激情中,对生活对工作才能永远充满热情和动力。

【一日一悟】

“我”是躯壳,还是思想?

照着自己塑佛

曾经有一座新的寺院终于在半山腰落成了,但寺院里却没有佛像。小和尚就问老和尚该去哪里搬些佛像回来,而老和尚的回答很出乎小和尚的意料。因为老和尚告诉小和尚说,佛像要他们自己动手塑。

小和尚心有疑问,就问老和尚该比照哪个寺院里的佛像塑,没有参照物,如何能塑佛。

老和尚随即问答他说:不需要比照别的寺院的佛像,比照着我们自己的模样塑就行了。

小和尚就说:师父还行,我这副尊容太丑了,还是免了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