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聪明做人精明做事 > 第十一章 精明人不会忽视任何细节(第2页)

第十一章 精明人不会忽视任何细节(第2页)

鲁定公十五年正月,按照当时的规定,各诸侯都要来朝拜君主。邾隐公这天来拜见鲁王。孔子的弟子子贡当时也在旁边,他仔细观察鲁定公和邾隐公的一举一动。只见邾隐公手持玉佩,亲自献给鲁定公。他昂首挺胸,仰头向上,双手奉上玉佩,请求鲁定公收下。这是一块上好的玉佩,鲁定公在接收玉佩的时候,表情谦和,低头向下。子贡看到这些,退朝后就对朋友说:“从现在的礼仪来看,两位君主都有灭亡的征兆啊。”朋友不解,请他详细说明,他就接着说:“礼仪是生死存亡的标志。左右周旋,进退俯仰都需要有一定的礼数。朝拜、祭祀、治丧、开战,从这些场合能够观察礼仪的存在。现在正月里朝见君主,这正规的场合却达不到礼仪的要求,可见守礼的思想在鲁国已经消失了,重大的国事尚且不能合乎规则,国家又怎么能够长久?本来,鲁定公作为君主,接受礼物时应该精神焕发,仰头向上,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可如今他却低头向下,谦恭地接受礼物,一点帝王的霸气都没有。这是衰败的表现,衰败离亡身就不远了。而作为臣子的邾隐公,向君主进献礼物,理应谦恭,低头向下,这才是一个臣子的本分,然而他却高昂着头,充满了傲气,这样根本不是一个做臣子的本分。臣子骄傲,这可不是一件好事,我看邾隐公他日必定会造反啊!鲁定公作为主人,恐怕要先死去吧!”

果然,五月,鲁定公一命呜呼矣。

子贡从鲁定公和邾隐公会见的场面,看出了二人必将灭亡的趋势。做臣子的应该谦恭,但是邾隐公却高傲,这自然是不服管教的表现,而做君王的没有丝毫霸气,这自然不能领导群臣。

人们常说,外表的东西是掩盖不住实质的。能否透过现象看出其本质,这就需要你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了。

第六节:明察秋毫之末

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是个出色的政治改革家,他曾经创立按“丘”征“赋”的制度,铸“刑书”(即法律条文)于鼎,不毁乡校,以听取“国人”意见。他还着意整顿田地疆界和沟壑,发展农业生产,给郑国带来了新的气象。不仅如此,子产还是一个“明察秋毫,见微知著”的断狱能手。他精明强干、善于观察,任何细微之事他都能观察得到,因此在判断事物是非曲直方面,常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有一天早晨,子产坐着车子出门,经过一户人家时,听到里面有女人哭的声音。子产忙令车夫停下来,仔细听了听。车夫听到院中女人的哭声,忙说:“哎呀,这个妇人的哭声好凄惨啊,是不是家里人出了什么事情了?”子产说:“你进去看一看,到底是怎么回事。”车夫忙下车,推开门,只见床上躺着一个男人的尸体,那个男人显然是被人毒死的,只见他的脸已经扭曲,口角还有未擦干净的血迹,脸色也不正常,浑身青紫色。一个妇人正趴在床前不住地哭嚎,她的哭声是那么的凄惨,以至于车夫和其他来看的人都被感动了,也禁不住落下泪来。车夫劝她不要悲伤,赶快去报官,还说自己家主人子产就是当地的地方官,一定会为她伸冤的。

妇人听了车夫的话,哭得更加伤心了。她边哭边说:“我和我男人开了个包子铺,日子虽然不十分富裕,但是也还过得去,不至于饿肚子。我男人虽然长相不太好,但是勤劳能干,我们两个的日子过得挺好。我男人的父母早死,就剩下他和他兄弟,他兄弟小的时候就送给了别人,可是前些日子我那小叔子回来了,说是他养父母已经死了,自己没有亲人了,就回来投靠我们。我们待他很好,让他在我们的包子铺帮忙。可是…可是…他竟然…竟然不满意,呜呜……呜呜。”那妇人说着说着又哭了起来,车夫忙安慰她,她继续说道:“我那小叔子嫌我们不给他钱出去喝酒,就和我男人起了争执,而且吵了好几次,最后,他竟然拿我们辛辛苦苦存的钱跑了,还在我男人喝的酒里面下了毒,呜呜……呜呜……”那妇人越说越伤心,以致再也说不下去了。

车夫基本了解了案情,就回来向子产报告,重复了一遍刚才那妇人的话。子产只是点点头,并不说话。

到了府中,那妇人前来报官,子产命人把那妇人带到堂前,让她陈述案情。

那妇人又连哭再说陈述了一遍,一副十分难过的样子。

子产听完,大声喝道:“大胆刁妇,还敢说谎,毒死你男人的不是别人,就是你!你的小叔子是不是也被你毒死了?”

那妇人被子产的话惊呆了,她顿了一下,连忙说:“大人,冤枉啊,我怎么会杀死我的丈夫和小叔子呢?您明察啊!”说着又哭了起来。子产厉声喝道:“好歹毒的妇人,你若再不说我就大刑伺候!”

那妇人听说用刑就大喊:“冤枉啊!冤枉啊!”

子产身边的侍卫看那妇人好像真的是受委屈的样子,就对子产说:“大人,您看那妇人哭得那么伤心,您有什么根据怀疑那个妇人就是杀人凶手呢?”

子产说道:“好吧,我现在就拿出证据,让你们心服口服。”

子产冲着那妇人说:“大胆刁妇,今天早上我经过你家门前时,听到了你的哭声,旁人听起来觉得你哭得很伤心。可是,我仔细听了一下,发现你的哭声中带着一种非常强烈的恐惧情绪。大凡一个人对其所亲所爱的人,见其病而忧,其临死而惧,其已死而哀。如今,你的丈夫已经死了,你不是悲哀,而是恐惧,这当然是不符合常规的。”子产身边的侍卫都点头称是,而那妇人也被说得哑口无言,再也不敢有什么争辩,只好老实交代了自己的杀人罪行。

中国有句形容人英明的话,叫做“明察秋毫之末”。秋毫之末,比针尖还细,但有些事情本质的区别,往往存在于秋毫之末。审理案件者所面临的情况往往很复杂,虚实相间,真假难辨,这就需要审理者能做到“先知”。所谓“先知”就是要进行调查,了解案情。子产就是因为辨事精微、观察详细,做到了“先知”,才能准确地断案。

生活中,有许多事物展现给你的不是它最本质的东西,你要善于观察,发现它的本质,才不至于犯错误,才能准确的抓住事情的根本,从而确定正确的解决办法。

第七节:如何看清人的本质

春秋时期,楚国太子建因为在众王子的权力斗争中不幸失败,而被其他王子取代。为了防止他东山再起,他日前来寻仇,新的太子便秘密派人将建杀死在郑国。太子建被废后,他的家人死的死,逃的逃。建的儿子胜,担心新太子会斩草除根,将自己杀了,就跑到吴国隐居起来,表现出一副与世无争的态度。让人觉得他没有丝毫野心,淡泊名利。

楚国令尹子西对胜有一定的了解,他认为胜还是个值得一用的人才,于是便想把他召回来,为国效力。大臣沈子高听说了这件事情,便去劝阻子西。沈子高见了子西,问道:“听说您想要召回胜,有这回事吗?”子西说:“是啊。”沈子高又问:“您准备怎么用他呢?”子西又答道:“我听说胜这个人为人耿直刚强,而且我也曾经和他接触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我觉得他是个人才,一定可以为国效力。”沈子高连忙阻止道:“不行啊!我听说胜这个人心地狭窄,为人狡诈,犯上作乱,他的父亲建被楚国废黜后秘密谋杀的,他又是那样一个性格孤傲急躁的人,他一定不会忘记自己父亲被杀的宿怨。现在他没有报仇的机会,以后一旦他得了机会一定会报仇的。”子西说:“不会的,杀胜的父亲的人现在已经不在了,他还怎么报仇?”沈子高继续说:“虽然现在造成胜的旧怨的人已不在人世了,但是,如果他回来后不能得到宠爱,他内心必然会不舒服,从而使他的愤怒的情绪更加激烈;如果他得到了宠爱,他就会贪得无厌,寻机报仇;而一旦我们国内出了什么事情,他一定不会老老实实地呆在边境,他一定会趁着内乱,伺机寻衅闹事。”子西不以为然,沈子高继续说道:“我听人说,国家将要灭亡,必然会用小人。而现在赏识小人的,不就是您吗?再说,人谁没有灾病呢?智者不过是能早日将它除掉罢了。胜的父亲被杀的宿怨,是国家的一大隐患。如今我们应该是关上城门,防止他回来报仇。而像您这样公然地把他召回来,这不是引狼入室吗?我看您离死期没有多长时间了。”

子西听了很不高兴,认为沈子高这是危言耸听,难道自己连人都看不清吗?他越想越觉得沈子高是杞人忧天。于是,他毅然把胜接回了国,并委以重任,让他掌管了与吴国接壤的边防军队,还封他为白公。胜当时对子西感激涕零,跪下来发誓要一生效忠于子西,一定会为他鞠躬尽瘁。而子西则认为自己慧眼识英雄,心里得意极了。

胜自从控制了边防军队后,就加紧操练部队,使自己的部队战斗力大大提升,子西看着胜为自己这样卖命,愈发喜欢他,不断地给他奖赏。后来,胜带领自己的部队打败了吴国军队,子西大喜。胜就趁此机会,要求回到都城向楚王敬献战利品,楚王同意了,还为他准备了盛大的庆功宴会。胜趁着这个机会,带着自己的部队发动叛乱,在朝堂上亲手杀了子西和楚王,为自己父亲报了仇。而这些都被沈子高言中了,子西是自讨苦吃啊!

看一个人不能简简单单地从这个人的外表看,而应该深入分析他的性格,看到他的内心。外表的东西有很多都是假相,只有内心的东西才是真的。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尤其是在交友的过程中,千万不可以貌取人。

子西坚决要胜回国就是因为他只看到了胜外表的刚强耿直,而没有看到沈子高所看到的,胜的心胸狭窄、为人狡猾等,本来胜的父亲被杀,他心中就充满了愤怒,只不过不表现出来罢了,对于这样一个心胸狭窄的人来说,一定不会忘记杀父之仇,一定会伺机报复。而子西要胜回国,明显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看事物要看他的本质,然而,本质的东西是不容易被发掘的,但是,只要你有一颗善于发现、善于分析、善于观察的心,你就一定透过迷雾看到本质。

第八节:打破思维定式

切苹果历来都是竖着切,人们从来都如此,谁也不曾想过横着切,而且还会认为横着切是错的。可是一个六岁的孩子却横着把苹果切开了,因为他脑子里没有“横着切是错的”这样的框框。于是人们才有幸看到苹果横断面上的那个由果核组成的五角星。可见,如果不改个切法,人们永远也发现不了这个五角星的,所以,这个小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要被固有的思维定式所束缚,另辟蹊径,别有洞天。

圆珠笔刚发明的时候,芯里面装的油较多,往往油还没用完,小圆珠就被磨坏了,弄得使用者满手都是油,很狼狈。于是很多人开始想办法延长圆珠的使用寿命,用过不少特殊材料来制造圆珠,但是珠子仍然在笔芯中的油没用完时就坏掉了。因而很多人认为圆珠笔将被淘汰。就在这时候,有人抛弃了改进圆珠的作法,改换思路,把笔芯变小,让它少装些油,使油在珠子没坏之前就用完了。于是,问题解决了,圆珠笔大行于世。由此可见,在某些时候,旧的思维定式不能解决问题,就一定要改换想法,另辟路径。

有个人在一家外企做会计。公司的贸易业务很忙,节奏也很紧张,往往是上午对方的货刚发出来,中午账单就传真过来了。随后就是快寄过来的发票、运单等。这个人的桌子上总是堆满了各种讨债单。讨债单太多了,都是千篇一律地要钱,他常不知该先付谁的好,经理也一样,总是大概看一眼就扔在桌上,说:“你看着办吧。”但有一次是马上说:“付给他。”仅有的一次。那是一张从巴西传真来的账单,除了列明货物标的、价格、金额外,大面积的空白处写着一个大大的“S0S”,旁边还画了一个头像,头像正在滴着眼泪,简单的线条,但很生动。这张不同寻常的账单一下子引起这位会计的注意,也引起了经理的重视,他看了便说:“人家都流泪了,以最快的方式付给他吧。”经理和这位会计心里都明白,这个讨债人未必在真的流泪,但他却成功了,一下子以最快速度讨回大额货款。因为他多用了一点心思,把简单的“给我钱”换成了一个富含人情味的小幽默,仅此一点,就从千篇一律中脱颖而出。

世界上每天都有很多人在碰壁,他们都在用千篇一律的、规范但雷同的运作方式,其实一点小小的改进,一种新的方式就会给自己带来好运气。

第九节:固则败,变则通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