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胡雪岩做事的句子 > 下篇 胡雪岩的做事绝学(第1页)

下篇 胡雪岩的做事绝学(第1页)

第九章胡雪岩的打造名气之法

名气就是财富,品牌就是资源。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公司的发展而言,良好的名气和品牌是不可或缺的。胡雪岩对于这一点有非常深刻的认识。他先做名气后赚钱,用力打造自己的金字招牌,利用绝招做好自己的门面,积极维护自己的面子,还通过行善仗义来传播美名,这些使他的生意兴隆非凡,财富也就随之滚滚而来。

驰骋商场名气最重要

驰骋商场,名气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一种无形的价值。一笔无形的本钱,为此第一步先要做名气,名气一响,生意就会热闹,财宝就会滚滚而至。

如果说金钱、银子、房产是有形的势力,那么名气与形象则是无形的势力。有形与无形之势力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所以,胡雪岩在不断张扬有形之势力的同时,更关注无形势力的张扬。

我们都知道,一个企业的名气、形象的良好,可以给企业带来巨额的财源。良好的形象(名气)就是万两黄金。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所说的企业形象,是指社会大众(包括用户)和企业职工对企业的整体评价。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从外部看,企业给消费者以可以信赖的印象,对其他行业及社会的贡献为外界所公认;从内部看,企业使全体职工在工作中产生“和公司荣辱与共”的观念,重视职工利益,工作分层负责,赏罚分明,量才施用,企业内部“通风”良好,气氛和谐,具有强劲的活力和凝聚力,发挥最高的工作效率。

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给公司带来具有更多利润的无形资产。但是在不同经济发展时期,企业对其形象内涵的理解及在形象开发的侧重点上是有很大差别的。早期的企业一般还是把良好的形象押在外部形象的单项指标上。例如,如何靠优质产品打开销路,如何靠优质服务取信用户等等。但作为明天的成功企业,它将更加重视外部形象和内部形象相结合的整体塑造。这中间,体现每个企业的各个层次都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的企业文化则是连接外部形象的纽带。

在这一点上,一百多年前的胡雪岩在某种意义上说,他比我们现代的许多企业家们认识得更清楚。

按照胡雪岩的看法,步入商界,“第一步先要做名气。名气一响,生意就会热闹,财源就会滚滚而至。”也正因为如此,胡雪岩才不放过任何一次能够扬名气的机会。

一次,为了弥补军费粮饷的不足,朝廷决定由户部发行官票。官票大体与现今国债类似,只是它是一种可以上市流通的银票,可以兑换现银,也可以代替制钱“行用”——用它抵交应按成缴纳的地丁钱粮和一切税课捐项,称为“户部官票”。户部官票的发行自然少不了钱庄,发行方式也就是由各钱庄派购。认购户部官票无疑要担风险,虽然官票上明文写有“愿将官票兑换现银者,与银一律”的字样,但如果官票发行大多太滥而现银不足,以票兑银就将是一句空话。所以,刘庆生在与胡雪岩商量认购官票事宜的时候,认为将来官票一定不值钱。阜康刚刚开张,实力还谈不上,就遇上这一档子事,刘庆生对认不认购官票心存犹豫。

但胡雪岩不这样看。在胡雪岩看来,世上随便什么事情,都有两面,这一面占了便宜,那一面就可能吃亏,而做生意更是如此,买卖双方,天生就是敌对的。一桩生意能不能做,关键是生意人自己的眼光,生意做得越大,眼光越要放得远。乱世之中,生意确实越来越难做了,不过越是难做,越是机会。就拿眼下认购官票来说,如果朝廷章程制定不完善,滥发起来,它的价值当然会大打折扣。但即使是这样,也要认购,而且还要主动认购,要认购得有气魄。这里有两个原因:

第一,这是在帮朝廷的忙。只要是帮朝廷打胜仗的生意,哪怕亏本,也都要做。短期看,这是亏本,长远看却不是亏本,而是放了资本下去。放下去资本自然是要收回的。只要官军打了胜仗,时世一太平,百业待兴,什么生意都可以做。那个时候,也就可以收回先前投下去的资本了。自己为朝廷帮过忙,出过力,朝廷自然会给以回报,处处提供做生意的方便,哪里还有不能发达的道理?

第二,认购户部官票,也是显示阜康气魄,为阜康挣得名气的机会。,目前杭州城里各大小钱庄同行都心存犹豫,小同行看大同行,大同行互相看,都怕派购官票太多,包袱太重,如果这时阜康站出来大胆认购,一方面能够在同行中显示阜康临事不惧的气魄,显示阜康的实力,另一方面也能显示同行的义气。阜康在同行中的名气和地位,一下子就起来了。

正因为阜康刚刚开张,胡雪岩更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把它的名气做出来。商场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做“先做名气后赚钱”。驰骋商场,名气总是至关重要的,它其实就是一种无形的价值,一笔无形的本钱。一个商号有了名气,客户会不远千里,慕名而来,而只要有了名气,就能真正树立起了自己的形象。

创出自己的金字招牌

一个企业没有响亮的招牌,就会在市场竞争中永远处于被动、落后的地位。胡雪岩正是因为深谙这一点,所以他一直在竭尽全力做好自己的招牌,打出自己的品牌。

胡雪岩十分注重塑造自己的招牌。因此,他在创办自己的钱庄时就十分注重自己钱庄的招牌名。他自知自己只会“铜钱眼里翻跟斗”,对题定招牌这样需要文墨功底的事情力不胜任,因而郑重其事地去请教王有龄。不过,胡雪岩虽然不知道题定招牌的遣词用字,但他知道题定招牌该有的讲究,当王有龄告诉他题招牌自己也是破题儿头一遭,还不知道怎么题法,有些什么讲究时,他毫不犹豫地就摆出了题定招牌应该注意的几条原则:“第一要响亮,容易上口;第二字眼要与众不同,省得跟别人搅不清楚。至于要跟钱庄有关,要吉利,那当然用不着说了。”

胡雪岩这里讲到的几点要求,正是题招牌的关键所在。上口,也就是要求题写的招牌要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且读起来要响亮畅达,琅琅上口。挂出招牌目的就是要让人记住,因此,这一点也就显得特别重要。如果一方招牌用字生僻,读起来佶屈聱牙,招牌的作用也就失去好多了。

起名以别。用与众不同的字眼,使自己的商号用在招牌上就显出一种特别,它能在众多同行同业中引人注目。用现代商务运作的观点看,一个与众不同的招牌,实际上意味着一种独立的品味和风格。因此,这一点显得非常重要。

起名以适。招牌用字要符合自己商号的行业、行当的特点,要能让人:一看招牌就知道你的商号是干什么的。

起名以吉。这大约是中国人题定招牌时特别讲究的一点,不过这也符合商场上人们的一种普遍的心理。商场上,无论买方卖方,都是希望能够大吉大利的,谁也不会喜欢自找晦气。

就是根据这几点要求,王有龄为胡雪岩选择了“阜康”两个字。这两个字取“世平道治,民物阜康”之意,可以说是完全符合了胡雪岩的要求,因此胡雪岩将这两个字念了两遍之后,立即欣然同意:“好极!……就是它。”

题定招牌,用现代商务术语说,也就是为自己的公司或商务机构作商业性命名。中国传统的说法是定字号,而用大白话说,也就是为自己的生意取一个名字,实际上也就像为新生儿取名一样。

不能小看了这一取名。做生意首先就必须求名,要有名目(也就是字号)别人才知道,要有名气别人才信服,而取一个好的名字往往一叫就响,成为金字招牌的基础。因此,一些有眼光的商人都注重如何为自己的商号题名。从这一角度看,胡雪岩对于自己钱庄招牌的重视以及他对题定招牌的要求,也显示了他精明的生意眼光。

其次,靠诚实无欺来建立起自己的信誉,建立起自己的“金字招牌”。

胡雪岩深知,在生意场上的争斗,关键是有自己的“金字”招牌,也就是说,经商一定要创出自己的品牌来。胡庆余堂开办之初,胡雪岩做名气的方针,也就是要做出自己的“金字招牌”,换句话说,他要的是靠做出一块不倒的“金字招牌”,建立起真正的名气。因此,他在确定送药的同时,还在药店如何开法,怎样用人,怎样进料,怎样炮制等方面,定下了两条不变的原则:

方子一定要可靠,选料一定得实在,炮制一定要精细,卖出的药一定要有特别的功效。按胡雪岩的说法,“‘说真方,卖假药’最要不得。”而且,胡雪岩还要求,要叫主顾看得清清楚楚,让他们相信,这家药店卖出的药的确货真价实。为引人注意,他甚至提议每次炮制一种特殊的成药之前,比如要合“十全大补丸”了,可以贴出告示,让人来参观。同时,为了让顾客知道本药店选料实在,绝不瞒骗顾客,不妨在药店摆出取料的来源,比如卖鹿茸,就不妨在药店后院养上几头鹿,这样,顾客也就自然相信本药店的药了。

二者药店档手除能干之外,更要诚实、心慈。旧时药店供顾客等休息的大堂上常挂副对联:“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说的就是卖药人只能靠自我约束。不诚实的人卖药,尤其是卖成药,用料不实,分量不足,病家用过,不仅不能治病,相反还会坏事。而只有心慈诚实的人,能够时时为病家着想,才能时时注意药的品质,这样,药店才不会坏了名声,倒了牌子。

一个有战略眼光的实业家,他的事业取得成功,绝不是靠坑蒙拐骗,而是靠诚实无欺,靠信誉,靠切切实实满足客户需要。过去许多商家门脸上都会挂上“诚信招来天下客,无欺誉揽万人心”的对联,对联道出的确实是一个使自己的“金字招牌”永不倒的简单的“诀窍”。诚实不欺是所有生意行当的立足之本,也是在竞争中取胜的一个重要砝码。有才无德,仅靠耍花样来求名取利,到头来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胡雪岩很郑重地说道:“我们也不是故意耍花样。只不过生意要做得既诚实,又热闹。”

胡雪岩处于商业意识还不很发达的晚清时期,就具有如此强烈的品牌意识,这是何等的远见!因此,生活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家,都要注意打造自己的金字招牌。

做好门面的三大绝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