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老和尚养了一条狗。这条狗的名字很怪,不叫小花、大黄、小黑、小白,更不是旺财、来福,这位大师给它起名叫放下。每日黄昏,他都要亲自去喂它。落日下,只见诵了一天经的老和尚端着饭食,来到院子里,一声声地喊着爱犬的名字:放下、放下。
一次,这个情景被一个小女孩看到,她疑惑地跑去问:“大师,你为什么给它取名叫‘放下’呢?这个名字好怪哦。”
大师笑着说:“小姑娘,你以为我真的在叫它吗?我是在告诉我自己,要‘放下’。”
大师就是大师,狗的名字都取得如此有哲理。其实大师就是在告诉自己,每天,日子即将结束的时候,要放下自己的事情,学会休息,因为,永远有没做完的工作。
有位管理者曾讲过自己的一个故事。一次,董事长在中午下班前5分钟告诉他,中午一起吃饭,说完董事长就下楼,去车里等他了。可这位管理者是位总经理,回到办公室后东忙西忙,电话不断,又收传真又签字,忙了半天才下去。董事长早已经在自己的大奔里等得不耐烦了。这位总经理笑着对董事长说:“老大(他们是好朋友),电话太多。”董事长看了看他说:“吃饭都赶不上,你还能干什么?我说吃饭就吃饭,我让放下就放下。你没有那么伟大,工作永远没有做完的时候。”
很多管理者每天都看上去很忙,甚至连吃饭睡觉的时间都快被挤没了。如果你的生活也是这种状态,请记住,你永远都有工作,工作对你来说永远没有结束的时候,所以要学会放下,学会休息。
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每天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有的管理者甚至心理状态出现异常:语无伦次,过度紧张,效率低下。美国有一位企业的董事长就发现自己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行为都变得异常了,就为自己找了一件事做:钉纽扣。他一感到心烦意乱手足无措的时候,就会停下工作,在一块布上钉一颗纽扣。后来纽扣钉得越来越多,好几块布上都钉满了各种各样的纽扣。再后来他把这一爱好进行了普及,很多时候,员工都会看到他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削铅笔,或者帮其他员工削铅笔,再后来发展到帮员工煮咖啡、倒垃圾……看上去简直就像个小勤杂工一样。但他并没有放下自己那些重要的工作,而是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放松自己、让自己休息的简单劳动上,而不是那些永远都没完没了的、其实并不重要的工作上面。一年后,他的精神状态恢复了正常,但他再也没有像以前那样拼命地工作了,而是把工作分成三种:必须自己做的、可以交给别人做的、可以完全放下的。后来,工作对他来说变成一件快乐的事,他也不用靠钉纽扣、削铅笔来解放自己了,如今他可以去打高尔夫球,可以去游泳——他发现了新的生活方式。
和他一样,美国汽车公司总裁莫端要求秘书把给他的呈递文件放在各种颜色不同的公文夹中。红色的代表特急;绿色的要立即批阅;橘色的代表这是今天必须注意的文件;黄色的则表示必须在一周内批阅的文件;白色的表示周末时须批阅;黑色的则表示是必须他签名的文件。
把你的工作分出轻重缓急,条理分明,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使你工作游刃有余,事半功倍。
当你过于注意细节的时候,却是在一点一点地浪费你的人生。如果你认为只有焦头烂额、忙忙碌碌地工作才可能取得成功,那么,你错了。
管理学认为,事情总是朝着复杂的方向发展,复杂会造成浪费,而效能则来自于单纯。在你做过的事情中可能绝大部分是毫无意义的,真正有效的活动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它们通常隐含于繁杂的事物中。找到关键的部分,去掉多余的活动,成功并不那么复杂。
这就是管理学中的“奥卡姆剃刀”定律: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早在12世纪,英国奥卡姆的威廉对无休无止的关于“共相”、“本质”之类的争吵感到厌倦,主张唯名论,只承认确实存在的东西,认为那些空洞无物的普遍性要领都是无用的累赘,应当被无情地“剔除”。他主张说“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就是常说的“奥卡姆剃刀”。这把剃刀曾使很多人感到威胁,被认为是异端邪说,威廉本人也受到伤害。然而,这并未损害这把刀的锋利,相反,经过数百年这个“剃刀”越来越快,并早已超越了原来狭窄的领域而具有广泛的、丰富的、深刻的意义。
奥卡姆剃刀定律在企业管理中可进一步深化为简单与复杂定律: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这个定律要求,我们在处理事情时,要把握事情的主要实质,把握主流,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尤其要顺应自然,不要把事情人为地复杂化,这样才能把事情处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