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经济学哲理名言 > 096 车市为何遇严冬(第1页)

096 车市为何遇严冬(第1页)

进入004年夏季,中国的车市出现了一个怪现象。6月,北京国际车展异常火爆,达到近几年的最高峰,然而,车展过后,车市却一下子由前几年的大热跌入了冷清。尽管各厂家纷纷采取降价措施,可是在车价大面积降价后市场仍无起色,一些汽车厂商甚至有了恐慌情绪。

而且,这次车市风云还有两个怪现象。

怪现象之一:车市愈来愈像股市。“买涨不买跌”本是股市语。如今已广泛用于车市。百姓天天盼着汽车降价,但买了车又担心降价,而每次担心又常常应验,结果是大家反倒紧捂口袋,不敢买车。据公司所做的调查表明,“降价”居然是消费者持币待购的两大理由之一。那么“探底”这个股市专用词同样适用于车市。所有人———消费者、汽车厂商、汽车经销商都在问:中国的汽车价格何时能“探底”?降价要降到什么时候?

怪现象之二:降价不再一降就灵。每当车市停滞,产品积压,新品推出,或对手产品下线,汽车厂商只要使出降价这个杀手锏,就会立竿见影,药到病除,效果百分之百。但现在都不同了,降价了,消费者口袋捂得更紧,经销商脸上没有笑容,汽车厂商战战兢兢。市场对降价这味“药”不仅有了“抗药性”,还有了副作用。

有人认为车市冷清就是让汽车降价闹的,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在连续不断的大幅度降价过程中被严重摧毁了。刚买辆车,光荣迈入有车一族,兴奋了一个星期,再看表情就变成苦哈哈的了。为啥呢?“扑通”一声,车价降了两三万,消费者的钱打了水漂。

这不能不让人想起经济学著名的“囚徒困境”:两个共犯的囚徒被捕,分开审讯,条件是这样的,如果两个人都不说,那么两个人都无罪,如果两个人都说,两个人都会被判坐牢5年,如果一个人说了,另外一个人不说,那么不说的那个因为拒绝交待问题被判坐10年牢,而交待的那个将从轻处罚被判坐5年的牢。无疑,两个人都不说是最优的选择,但是在双方无法互通信息的情况下,双方都害怕成为拒绝交待的那个人,在这样的困境下,最优的选择就是主动交待问题,争取从轻处罚。

那么中国汽车厂商这些个“囚徒”的背后,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呢?

吉利集团董事长在全国政协会议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现在的汽车价格是一种畸形,不可能维持太长时间。”虽然汽车厂商们说汽车价格已经接近成本价,但他们心知肚明,那是蒙人的,为了共享暴利,大家都憋住不说,他们的攻守同盟本来坚持得不错,消费者知道不应该是这样,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证据,看着厂商那众口一词信誓旦旦。还好,终于一个“囚犯”憋不住了:“我交待!”

这一交待,就露了底。暴利,正是他们背后极力掩盖的秘密!

中国汽车业的暴利是人所共知。有人说:“暴利”就是中国汽车行业的代名词。

我们知道,在国外,汽车行业的利润是5%~7%。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以全球最盈利的福特汽车公司来看,1999年福特全年盈利72。4亿美元,其中汽车业务盈利57。21亿美元,占总盈利额的79%。以当年销售汽车722万辆计算,每辆车盈利不到800美元,合人民币6000~7000元。从一个区域来看,当年福特在欧洲销售汽车196万辆,销售额300亿美元,结果只盈利2800万美元,平均每辆车盈利不到15美元,合人民币120元左右。

而我们国内呢?据国家计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02年汽车行业销售收入为1515亿元,实现利润431亿元,整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为28。45%。而这仅仅是行业的数据,整个汽车产业包括利润空间更大的售后服务、汽车信贷和保险等,2002年的总产值为8000亿元,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整个产业的利润是多少,没有答案,但至少比国际通行的5%~7%要高得多。

由此看来,车市冷清,车价一降再降,将使汽车泡沫被点破,使汽车暴利开始走向终结。这对消费者来说是好事,是幸事。

我们将会欣喜地看到,今后汽车降价将是常态,不再是新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