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模拟出“基于效果”的战争理念,强调从全局上控制,而不是基于蝇头小利。即所有的作战力·法都必须是有效的,着子要看在全局中是否有用、有效,而不再是基于棋理、棋道、棋风等虚幻的外在形式。基于效果的思想就是赢棋第一,实事求是。比如韩国棋手李昌镐就是基于效果的典范。
智力游戏可以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培养人的思维方法。良好的思维方法能使我们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找到事物的本质,从纷繁的因素中找到事物变化的主要原因,使事物呈现出条理性。
现在很多世界级公司都已经明白智力游戏的作用。比如著名的微软公司在招聘员工时出过非常“儿童化”的招聘考题,题目是这样的:“某合唱团的4名成员A,B、C、D赶往演出现场,他们途中要经过一座小桥。当他们赶到桥头时,天已经黑了,周围没有灯。他们只有一只手电筒。现在规定:一次最多只许两人一起过桥,过桥人手里必须有手电筒,而且手电筒不能用扔的方式传递。4个人的步行速度都不同,若两人同行,则以较慢者的速度为准。A需花1分钟过桥,B过桥需花2分钟,C需花5分钟过桥,D需花10分钟过桥。请问:他们能在17分钟内过桥吗?”
这可不是微软公司的别出心裁,据说许多跻身世界500强的公司在招收新员工时,都要出类似的智力题。
思维方法是抽象的,它不像1+1=2那么简单,只有通过自己的想象,亲自动手操作,经历失败,才能逐步形成。思维科学化程度越高的人,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这一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在许多智力游戏中,都存在这么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参与者所选择的策略对于胜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一个游戏的规则一旦定好之后,策略选择的好坏就成了游戏参加者所能自由运用的、左右游戏结果的最关键因素。特别是在围棋、象棋之类参与者的初始条件完全相同的游戏中,策略选择就成了游戏结果的唯一决定因素。博弈论的策略思维是一种技巧。策略思维从一些基本技巧出发,考虑的是怎样将这些基本技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任何游戏都有自己的规则。事实上,现实中的人类社会自然也是如此,这就是法律、道德和各种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章制度和惯例等。当然,这些规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情况的改变和人们的要求不断修正,但是只要规则存在,这个规则就确定了人们行为的前提条件。
因此博弈与游戏都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特征:那就是这些规则规定游戏参加者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按照什么次序去做,什么时候结束游戏,一旦参与者犯规将受到怎样的惩罚等。
游戏者的策略有相互依存的关系。每一个游戏者从游戏中所得结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自身的策略选择,同时也取决于其他参加者的策略选择。有时甚至一个坏的策略会给选它的一方带来并不坏的结果,原因是其他方选择了更坏的利他而不利己的策略。这一点也是游戏与博弈重要的相似之处。
大约40年前,贝尔电话公司实验室中一位天资过人的数学家,也是信息论创始人香农发明了一个猜测机器来跟真人对决,这个机器成功击败真人,因为人们永远无法隐藏自己的思考模式。
这个游戏的最佳策略就是尽可能找出对手行为的规律,自己则随机出招,简单地说就是一面藏拙,一面利用对手的弱点。所有竞赛游戏都是这样:橄榄球运动员尽量混合不同的跑位和传球;机智的棒球投手会以快速球配合变化球来封锁对手的攻势;桥牌能手也不会每次都唬人。
但请注意,如果每次都在出其不意时使出绝招,这也是一种行为规律。假如双方在玩石子儿游戏时都很成功,不露破绽,那么最后就会打成平手。它的技巧就是尽量利用对手行为的可预测性,并尽可能让对方猜不中你的模式。香农的机器连续赢了好多回,最后才输给一位企业总裁一一他的思考是相当随机的。
合作博弈并不是指合作各方具有合作的意向或态度,而是指在博弈中有一些对博弈各方有约束力的协议或契约,或者说是博弈各方不能公然“串通”或“共谋”。
懂一点博弈的基本术语
博弈论研究的对象是理性的行动者或参与者如何选择策略或如何作出行动的决定。理性的人是对现实的人的基本假定,即假定参与者努力用自己的推理能力使自己的目标最大化。“理性的”与“道德的”不是一回事,理性的与道德的有时会发生冲突,但是理性的人不一定是不道德的。
博弈涉及哪些内容呢?
第一、博弈涉及至少两个独立的博弈参与者。
每个参与者通过采取行动,努力使自己的效用或利益最大化。但是,他的行动的好处或支付的获得取决于另外的参与者。
在买卖的交换行为中,买东西的人要尽量以低的价格买到,但是他是否能买到取决于卖者是否能卖;卖东西的人尽量想以高的价格将东西卖出去,但价格太高,买者不接受,因此卖东西的人能否将物品卖出去取决于买者。
第二、博弈涉及行动者存在着策略选择的可能,博弈论用策略空间来表示参与者可以选择的策略。
赤壁一战,曹兵大败,曹操落荒而逃,在选择是走通往华容道的小路,还是选择大路时,他面临着在两个策略之间进行选择。囚徒困境中的小偷面临着“不招认”还是“招认”的选择。每个参与者从策略空间中选取他的策略,如果没有选择的可能,理性的人是无法作出计算的,对自己的目标也就无能为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国改革开放走向市场经济,就是使得每个经济主体发挥其理性的作用,使之发挥主动性,而在计划经济下则没有可选择的余地。
第三、参与者在不同策略组合下会得到一定的支付。
在一卖主甲和一买主乙之间的“买一一卖”博弈中,这是一个讨价还价过程,假定通过讨价还价后确定了价格。在此价格下,卖者卖成后获得的效用为6,卖不成的效用为5;买者买成的效用为4,买不成的效用为0。而如果他们之间的交易不成功,无论是买主还是卖主都要等待和进行讨价还价,假定等待和讨价还价的成本均为1,则支付矩阵为:
第四、对于博弈参与者来说,存在着博弈结果。
所谓结果是参与者最终对策略的选择造成的确定性的支付。如在曹操败走华容道的博弈中,诸葛亮在“埋伏大路”与“埋伏通往华容道的小路”之间进行选择,而曹操在“走大路”和“走通往华容道的小路”之间进行选择。在这个博弈中,双方猜测对方的行为,看谁猜得准。博弈的最终结果是,诸葛亮派关羽埋伏在通往华容道的小路,而曹操选择走小路,被诸葛亮抓住。这就是曹操与诸葛亮之间的博弈的结果。
第五、博弈涉及均衡。
均衡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那么什么是均衡,它的含义是什么?
均衡即是平衡的意思,在经济学中,均衡意即相关量处于稳定值。在供求关系中,如果在某一商品市场的某一价格下,想以此价格买此商品的人均能买到,而想卖的人均能将商品卖出去,此时我们就说,该商品的供求达到了均衡。此时的价格可称之为均衡价格,产量可称之为均衡产量。均衡分析是经济学中的重要分析。
那么什么是博弈论的均衡呢?所谓博弈均衡,它是一个稳定的博弈结果。均衡是博弈的一种结果,但不是说博弈的结果都能成为均衡。博弈的均衡是稳定的,因而是可以预测的。
纳什均衡是一种最常见的均衡。它的含义是:在对方策略确定的情况下,每个参与者的策略是最好的,此时没有人愿意先改变或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
在上面的“买——卖”的博弈中,(卖出,买进)是纳什均衡,这个博弈可以解释为什么在现实中讨价还价后买卖能做成,因为这对双方来说都是最优选择。同时在“买——卖”博弈中,其均衡对双方来说是全局最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