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为心声,口不择言惹人嫌
我们每个人都用语言沟通和交流,但说好话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它需要长久的实践才能练出良好的说话功夫。智慧的人不会口不择言胡乱说话,因为他们懂得话是心声,不能随意表露。而那些口不择言的人,就想手持一把刀,难免伤了别人,也会伤了自己。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富兰克林说过:“失足可以很快弥补,但失言有可能永远无法补救。”在现实生活中也的确如此,凡是口不择言脱口而出的话常常会让我们事后后悔不已。
一个人能力如何,还表现在说话上。能成大事的人不会不分场合胡乱说话。会说话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要长久地实践,才能练出良好的说话功夫。
“你会说话吗?”这样问你,你一定觉得可笑,只要是正常人,说话谁不会?实际上,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谁都会说话,但有人说话总是没有分寸,口不择言,像机关枪扫射,一阵狂扫,只顾自己痛快,不顾别人死活。尤其是年轻人,难免任性,受点儿刺激就说些伤人伤己的话,事后又后悔,对待生活如此,顶多没有朋友,对待工作如此,就不可能有出头之日。
让我们看几个小故事体会说话的重要。
在寿宴上,客人同说“寿”字酒令。一人说“寿高彭祖”,一人说“寿比南山”,一人说“受福如受罪”。众客道:“这话不但不吉利,且‘受’字也不是‘寿’字,该罚酒三杯,另说好的。”这人喝了酒,又说道:“寿夭莫非命。,’众人生气地说:“生日寿诞,岂可说此不吉利话。”这人自悔道:“该死了,该死了。”
有一人请客,四位客人有三位先到。请客者等得焦急,自言自语道:“咳,该来的还没来。”一客人听了,心中不快:“这么说,我就是不该来的了?’’告辞走了。主人着急,说:“不该走的又走了。”另一客人也不高兴了:“难道我就是那该走又赖着不走的?”一生气,站起身也走了。主人苦笑着对剩下的一位客人说:“他们误会了,其实我不是说他们……”最后一位客人想:“不说他们就是我了。”主人的话未完,最后一位客人也走了。
由此看来,如果我们说话时不检点,就可能伤人败兴,引起误解,惹怨招尤。说话要注意场合、对象、气氛,不能口不择言,想说就说。像有些人去菜市场,问卖肉的:“师傅,你的肉多少钱一斤?”或饭馆服务员上一盘香肠,说:“先生,这是你的肠子。”这类生活中的笑话,我们要注意避免。
明人吕坤认为,说话是人生第一难事。像上面所说的情况,还不是太难的。只要注意语言修养,慢慢就会克服说话的纰漏和不足之处。说话难,最要命的就是说真话、说实话太难。
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节目主持人崔永元谈到了办节目遇到的一些事。他说,现在世道变了,“文字狱”时代已成往事,说真话已不会闯下大祸,但“说实话免遭迫害,可不一定能免遭伤害”。《实话实说》栏目请过几百位座上客来侃侃而谈,结果呢?一位座上客因此评不上职称,原因是“喜欢抛头露面不钻研业务”。另一位是研究所副所长人选,因做节目耽误了前程,理由是“节目中的观点证明此人世界观有问题”。一报社记者参加的节目一经播出,立刻感到人言可畏,人们说他出风头,什么都敢说,恶心。另一电台记者回去后被领导审查,认为他一定是拿了许多钱才会那么说。还有一位老年女性在节目中真诚表露了自己的人生感受,结果好多人打听她是不是神经病……
崔永元苦恼地说:“所以连我们自己有时都怀疑,节目到底能做多久?”他也体会到了“人生唯有说话是第一难事”的道理。
生活中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实在太多了。黑的说成白的,死的说成活的。刚才还这样讲,一转脸又那样讲了。这样见风使舵,看人下菜,言不由衷,自欺欺人,活着多累。俄国作家契诃夫笔下的“变色龙”,就是这样不断自打嘴巴地说话的,我们做人可不能如此。
说话难,但也不意味着就此闭口不言,学会怎样说话就是很重要的事了。
技巧是要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原则,指鹿为马,曲意逢迎。如果违心地说话,那技巧就变成了恶行。崔永元说得好:“也许有一天我们会讨论技巧,我们用酒精泡出了经验,我们得意地欣赏属于自己的一份娴熟时,发现我们丢了许多东西,那东西对我们很重要。”
说话不坚持原则,丢掉的就是人格。年轻人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但最根本的,无论何时都应坚守的就是人格。曲意逢迎只能避开一时的麻烦,背负的是良心上的永久不安。但这并不是说任何时候要直言不讳,口不择言,说实话也需讲究技巧和分寸,实在不能说时,宁可保持沉默。
2.“嘴”下留情博好感,得饶人处且饶人
放对手一马,给他一条“活路”,他也许会感恩戴德,哪天自己不得志时,或许对方能不计前嫌,拉你一把。
大凡能有所成就的人,都有宽宏的气度,不会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在言语上与他人争得面红耳赤。即使是面对曾经的劲敌,他们也能保持应有的风度,做到“嘴”下留情,得饶人处且饶人,有智者说,大街上有人骂他,他连头都不回,他根本不想知道骂他的人是谁。因为,人生短暂和宝贵,要做的事情太多,何必为这种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浪费时间呢。智者的确修炼得颇有层次了,知道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知道什么事情应该认真,什么事情可以不屑。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需持久的磨练。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古今中外,凡能成大事者,都具有一种优秀品质,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异,团结大多数人。他们一般都胸怀开阔,为人做事豁达而不拘小节,凡事都能从大处着眼,而不会目光短浅斤斤计较,纠缠鸡毛蒜皮的琐事。所以,他们才能立大业、成大事,成就不平凡的人生。
绝大部分人看到“对手”,都会有除之而后快的冲动,即使环境不允许或没有能力消灭对方,至少也保持一种冷淡的态度,或说说让对方不舒服的嘲讽话,可见要做到“嘴”下留情是多么的难。就因为难,所以人的成就才有高低之分,有大小之分,也就是说,能对敌人“嘴”下留情的人,才能为自己创造机会,取得的成就也往往比那些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人大。
能对人“嘴”下留情的人是站在主动地位的。采取主动,不只迷惑了对方,使对方搞不清对他的态度,也迷惑了第三者,搞不清楚双方到底是敌是友,甚至会误认为双方已“化敌为友”;可是,是敌是友,只有当事人心里才明白,但自己的主动,却使对方处于“接招”、“应战”的被动态势。如果对方不能对自己“嘴”下留情,那么他将得到一个“没有器量”之类的评语,一经比较,二人的分量立即有轻重,所以对自己的对手“嘴”下留情,除了可在某种程度之内降低对方对自己的敌意之外,也可避免恶化自己对对方的敌意。换句话说,为敌为友之间,留下了条灰色地带,免得敌意鲜明,反而阻挡了自己的去路与退路;地球是圆的,天涯无处不相逢。
此外,这样的行为,也将使对方失去再攻击你兴趣,若他不理这样的;“仁慈”而依旧攻击,那么必然招致众人谴责无以立足。
这也就是为什么竞技场上比赛开始前,双方要握手、敬礼或拥抱,比赛后也同样来一次的原因;另外,政治人物也惯常这么做,明明是恨死了的政敌,见了面仍然要握手寒暄……
人人都想成就大事,但在奋斗的过程中,必然会牵扯到各种利益纠葛,于是与人的争斗在所难免——不管是利益上的争斗或是是非的争斗。这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用宽容的心态去接纳对手,做到“嘴”下留情。
大部分的人一旦身陷争斗的漩涡,便不由自主地焦躁起来,一方面为了面子,一方面为了利益,因此一得了“理”,便嘴巴不饶人,非得加以奚落和讽刺,逼得对方投降不可。然而“得理不饶人”虽然让人吹起胜利的号角,却也是下次争斗的前奏;“战败”的一方可能会为了“讨”回面子而再次挑起战火。
“得理不饶人”是个人的权利,但为了日后的个人前途,在言语上让人几分又有何妨呢?、
何谓“得理且饶人”?就是“嘴”下留点情,给对方一个台阶下,为他留点面子和立足之地,这的确不易做到,但如果能做到,对自己则好处多多。
得理不饶人,让对方走投无路,有可能激起对方破釜沉舟的意志,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是“不择手段”,这对自己将造成伤害,好比老鼠关在房间内,不让其逃出,老鼠为了求生,将咬坏家中的器物。放它一条生路,它“逃命”要紧,便不会对你造成更多的伤害。
对方“无理”,自知理亏,“理”字已明,无需再用言语讥讽,给他人一个台阶下,他会心存感激,来日就算不图报,也不至于毁了对方,这有失厚道,得理且饶人,也是积德。
人海茫茫,但却常常“后会有期”,今天得理不饶人,焉知他日不会狭路相逢?若届时对方势旺自己势弱,就有可能吃亏,“得饶人处且饶人”,这也是为自己留后路。
另外,既然“理”已明,又何须用言语将其挑明,作为战胜者的一方,已占据了优势,不妨将面子留给他人,给自己的对手一份基本的尊重。这也是为自己好,要想日后越来越好,没有这点容人的气度,显然是不行的。
3。东西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
有些人天生喜欢抬杠,只要与人搭上话就针锋相对,无论别人说什么,他都加以反驳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这样不仅会得罪很多人,也会使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法国大哲学家罗斯费柯说:与人谈话,如果把自己说得比对方好,便会化友为敌,反之,则可化敌为友。
要想与人为善,拓展人脉,在与别人交谈时,一定要注意他人的情感反应,不应居高临下,强行向对方“灌输”自己的观点,强迫别人接受。有很多时候,恰恰需要让别人先说,一方面是表示自己的谦逊,使别人感到高兴;这就需要我们在谈话过程中密切注视谈话进行的情况,要把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正谈论的东西上。只要头脑清醒、目光敏锐,只要跟上谈话的“节拍”,就不会出现那种对方需要你作答、而你却未听见的尴尬局面,同时不要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让人家尽情地讲,你要恭恭敬敬地听。即使你不同意人家的看法,也不可匆忙打断他,要等他讲完再阐明你的意见。要善于听讲,要分析话中之音,做到既明白对方谈话何时达到高潮,又知道对方言谈何时接近尾声。另一方面可以借此机会,观察对方的语气神色及来势,给自己一个测度的机会,这不是两全的方法吗?可是有许多人,与别人交谈时,总是好像要压倒对方,或者使对方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还有许多人话一开始便滔滔不绝,自以为是一个能言善道者,须知别人会由此产生不好的印象,甚至以后见面都敬而远之。
所以,在交谈时,我们一定要把说话和表达观点的机会留给别人,当我们的意见与他人不一致时,不要急着争辩,只要你心里知道对与错,言语上做些让步,又能损失什么呢?
不管是在家中,还是办公室,或是大街上,如果常常和别人意见相反,这个习惯都需要改。诚然,任何人都喜欢坚持相信自己已经相信的事物,而不希望别人来加以反对。凡是有人表示反对我们的时候,我们就会要寻找许多的方法、许多的理由来辩解。所以,在说话的时候,如果一开始就说:“我要证明这个”,“我要证明那个”,这并不是聪明的办法。这样,显然就站在了别人的对立面了!假使一开始就不站在别人的对立面,然后再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说服就容易多了。这好像在和他人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然后再把观察得十分透彻的事实提出来,使别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自己的结论,并对自己有了十分的信任。
那么,如何预防这种互相“抬杠”的局面产生呢?下面几个原则可供参考:
(1)有取有舍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