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人与同事的关系不好,正是因为过于计较自己的利益,甚至是锱铢必较,老是争求种种的“好处”,时间长了难免引起同事们的反感,无法得到大家的尊重,而且他们总在有意或无意之中伤害了同事,最后使自己变得孤立。如果对那些细小的、不大影响自己前程的好处,多一些谦让,比如单位里分东西不够时少分些,一些荣誉称号多让给即将退休的老同事等等,再比如与其他人共同分享一笔奖金或是一项殊荣等等,这种豁达的处世态度无疑会赢得人们的好感,也会增添你的人格魅力,会带来更多的“回报”。俗语所说的“吃小亏占大便宜”,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个道理。
有人问香港超人李嘉诚的二儿子李泽楷:“你父亲教了你一些怎样成功赚钱的秘诀吗?”李泽楷说,赚钱的方法他父亲什么也没有教,只教了他一些为人的道理。
李嘉诚曾经这样跟李泽楷说,他和别人合作,假如他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么拿六分就可以了。
李嘉诚的意思是,吃亏可以争取更多人愿意与他合作。你想想看,虽然他只拿了六分,但现在却多了一百个合作人,他现在能拿多少个六分?假如拿八分的话,一百个人会变成五个人,结果是亏是赚可想而知。
李嘉诚一生与很多人进行过或长期或短期的合作,分手的时候,他总是愿意自己少分一点钱。如果生意做得不理想,他就什么也不要了,愿意吃亏。这是种风度,是种气量,也正是这种风度和气量,才有人乐于与他合作,他也就越做越大。所以李嘉诚的成功更得力于他的恰到好处的处世交友经验。
吃亏是福,乃智者的智慧。不管你是做老板也好,还是做合作伙伴也罢,旁边的人跟着你有好日子过、有奔头,他才会一心一意与你合作,跟着你干。
有人与朋友一旦分手,就翻脸不认人,不想吃一点亏,这种人是否聪明不敢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一点亏都不想吃的人,只会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让步、吃亏是一种必要的投资,也是朋友交往的必要前提。生活中,人们对处处抢先、占小便宜的人一般没有什么好感。占便宜的人首先在做人上就吃了大亏,因为他处处抢先,从来不为别人考虑,眼睛总是盯着他看好的利益,迫不及待地跳出来占有它。他周围的人对他很反感,合作几个来回就再也不想与他继续合作了。合作伙伴一个个离他而去,那他不是吃了大亏吗?这样一来,凡是与他合作过的人,因为尝到甜头,都愿意和他继续合作,而且还介绍一些自己的朋友,再扩大到朋友的朋友,也都成了他的合作者。人人都说他好,因为他只拿小头,但许多的小头聚集起来,就成了最大的大头。他才是最大的获利者。
吃亏是福,因为人都有占便宜的弱点,你吃点亏,让别人得点利,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别人的积极性,使你的事业兴旺发达,这就是吃小亏而得大便宜。
在生活中可以糊涂一点
郑板桥说:“难得糊涂。”“糊涂”既“难得”,那就应该让这“难得”的“糊涂”发挥它自身的价值。什么是糊涂?指做人不明事理或者某种事物内容混杂,也就是不精明的意思。糊涂有两种:一种是真糊涂,懵懂处世,与生俱来,装不来,求不到;一种是假装糊涂,是非黑白了然于心,偏偏装作良莠不分,即由“聪明转入糊涂”。从一定意义上讲,“难得糊涂”是一种境界,只有心中有远大目标的才会“难得糊涂”。而事实证明适当的时候糊涂一点,要比耍小聪明好得多,在处世时不必表现得对一切都明白,精明过头并不总是好事。
看看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之死,原因就在于他太喜欢耍小聪明,总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而不知道很多时候装糊涂远远优于凡事清醒。因为真正的聪明是“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这样的人,他们比所有的人都明白,但他们比所有的人都内敛,他们知道什么叫祸福相倚,他们之所以像婴儿一样天真单纯,是因为婴儿不会引起们的戒备心理,不想成为别人打击的对象。只有领会“难得糊涂”的才会以平常心、平静的心去对待生活,如此来看“糊涂”一点有什么不好呢?
真正聪明的人懂得在什么时候可以将自己的才智表现出来,在什么时候宁愿忍住一时的侮辱也应该让自己糊涂一点。如果不懂得装糊涂的话,可能会因为你的才能让他人产生忌妒,从而对你大加打击,最后你将会在满腹经纶中被他人打下去,而永远无翻身之日。这或许就是为什么“难得糊涂”这一名言如此倍受人们青睐的原因。懂得在“大愚”之中藏有“大智”,懂得利用糊涂来明哲保身。因为在某些场合,在危机时刻装傻卖痴是化险为夷、摆脱困境的最快捷的方法,古代著名的军事大师孙膑就是最好的例子,能够忍一时之辱而成就后来的辉煌,而这样的忍耐必然可以让你实现心中的远大目标。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做一个现代人要精明,但是虽然精明,却不是要你把你所知道的全都说出来。”意思也很明白,无非是说在现代社会中,有时即使明白也要装一装糊涂,这无论在官场、商场、职场都是一条十分重要的原则。这里所说的糊涂,不是不明道理,胸无点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糊涂蛋”的糊涂,而是清朝著名的郑大怪人的“难得糊涂”的糊涂。“糊涂蛋”的糊涂是真糊涂,而大怪人的糊涂是“假糊涂”,也就是“装糊涂”。“装糊涂”并不是教人圆滑、世故,也不是任人蹂躏,更不是放弃追求,而是老话中所说的“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忍”就是“装糊涂”,这“大谋”就是使自己快乐、如意。
“糊涂”一点,能让人得到一种安宁,一种轻松。所以有时候,人没有必要太“聪明”。一个人如果太“聪明”,也会“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记得《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判词写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这样一个十分精明的人物,她呼风唤雨,左右逢源,令人羡慕不已,最后落得个孤家寡人,身心劳碌至死。最终一无所得的下场,就是毁在了她的聪明上。岂不正应了“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句话了吗?培根说:“生活中有许多人徒然具有一副聪明的外貌,却并没有聪明的实质。这是‘小聪明,大糊涂’。”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看起来非常聪明,凡事都去斤斤计较,凡事都拾掇的毫厘不爽。只知进,不知退,只知耍小聪明,不知厚道待人,只知损人利己,不知深藏于密。凡事都要丁是丁,卯是卯。这样的人活着会很累。一个不知道“激流勇退”的人,实在是一个傻瓜。一个机关算尽的人,最终会算到自己头上。如此把自己累得身心疲惫,真不如在现实生活中,用一种“难得糊涂”的思维方式,以平常之心、平静之心对待人生,换得个泰然安详。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告诉我们,如果用这样的一种难得糊涂可以为自己赢得一时的宁静,可以让自己以一种平静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话,这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人生总要难得糊涂一点,如果时时让自己保持清醒的状态,就必然会惹来他人的嫉妒、猜疑,而最终结果是在他人对自己在嫉妒中,失去了自我快乐的心情。因此,其实人生就是这样一辈子,为何要为了所谓的争斗,而让自己失去了一生中难得的宁静脱俗呢?糊涂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成功之道。巧妙地装糊涂不但会给各种繁杂的事涂上润滑油,使其顺利运转,而且也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生活中糊涂一点,你会活得潇洒自如,会活得轻松明快,生活会充满笑声。
无为方可而无不为
“无为”思想是《老子》一书中极为重要的处事原则,它与“有为”有相对言,是一种主张消极地顺应事物自然发展的处事观,但在一定的条件下,无为比有为更能促进事物的发展。事实上,汉初实行的无为而治就起到了休养生息的作用。而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认为只有“有为”才是正确的,因为只有“有为”,才能建功立业。绝对的“无为”(不作为)是什么事情也做不成的。然而,无为并不是绝对的无所作为,而是在顺应事物自然发展的同时,适度适时地推动其发展。
美国历史上的一位总统吉米·卡特是一位非常勤勉的领导人,但是由于当时美国处于极端困难时期,卡特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因此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有时甚至被事务弄得晕头转向,苦不堪言。很快,在新一轮的美国大选中,美国人民以卡特无能为由,以绝大多数的选票把他撵下了台。
不能说卡特没有才能,也不可谓其不够聪慧,然而他太积极了,以美国当时的国际国内局势,不论是多么聪明的人也很难获得所有人的支持。卡特虽有敏锐的洞察力,但却因没有很好地判断局势而走向了失败。继他而起的总统里根却以无为代有为,深悉为职之道。里根没有过多地做什么,却令美国百姓感到他很神秘,以为他的才能是不可测的,他的简明扼要反而使美国人民信心倍增。多年的国内社会局势动荡不安和对外受辱曾一度使美国人民委靡不振,但经历这一切后,在里根无为的治理政治之下,美国人民开始重新振作。由此,这位无为的罗纳德·里根总统取得了美国人民的信任,并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总统之一。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无为即顺其自然,在某些情况下,有为反而不如无为。无为要我们不将责任看成负担,也要求我们不因有所获得而过分欣喜。“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既然存在于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就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无论是社会还是国家赋于我们的何种使命或任务,我们都应坦然接受。信奉“无为”的人心中的目标和理智坚如磐石,他们相信只有心中无为,才会有所作为。
我们对待生活,也要有一种“无为”的态度。它是以一种低调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得失,来对待自己的人生,无为是低调的核心内容之一。无为不是一种弱点,也不是一种错误。无为不是什么事情也不做,而是不做那些无效的、无益的、无意义的,乃至无趣无味无聊,而且有害有伤有损有愧的事。低调不是懦弱,也不是颓废。相反低调就是显一种柔弱、无为,但是却要比强硬更有力,更能成就事业。
王蒙说,一生要做许多事,一天也要做许多事。做一点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并不难,难的是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做出点成绩并不难,难的是能够以一种低调的姿态来看待自己的成绩,不骄傲,不炫耀。
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弱点:无谓的争执,庸人自扰的得得失失,漫无边际的自吹自擂,咋咋呼呼的装腔作势等等,还有许多许多的根本实现不了的一厢情愿,及为这种一厢情愿而付出的巨大精力和活动。无为,就是不干这样的事。
无为是低调者独特具有的一种品质,无为也是低调者心态上的一种具体体现。低调是一种豁达的耐性,无为是一种自在的聪明;低调是一种洒脱的态度,无为是一种精明而沉稳的幽默;低调意味着一种境界,一种风度,一种气节,无为是一种养生原则、处世原则、快乐原则。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无为的风格,低调的心态,才是具有了完美的人生。
学会低姿态处世
以低姿态出现只是一种表象,是为了让对方从心理上感到一种满足,使他愿意合作。学会在适当的时候,保持适当的低姿态,绝不是懦弱的表况,而是一种智慧。
“万事不求人”只能显示你内心的脆弱,你求人帮助时表现低姿态只是向对方说明在这件事情上,你的实力不如对方,你需要对方的帮助,与你的尊严无关。
自古以来,凡成功者都懂得放低姿态。周文王弃王车陪姜太公钓鱼,灭商建周成为一代君王;刘备三顾茅庐拜得诸葛亮为军师,促成三国鼎立。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如果没有文王及刘备的低姿态哪能求得封君注王的赫赫成绩,流芳百世。
有一位博士在找工作时,被许多家公司拒之门外,万般无奈之下,博士决定换一种方法试试。他收起所有的学位证明,以一种最低的身份再去求职。不久,他被一家电脑公司录用,做一名最基层的程序录入员。没过多久,上司就发现他才华出众:他竟然能指出程序中的错误,这绝非一般录入员所能比的,这时,博士亮出了自己的学士证书,老板于是给他调换了一个与本科毕业生对口的工作。过了段时间,老板发现他在新的岗位上也游刃有余,能提出不少有价值的建议,这比一般大学生高明,这时博士亮出自已的硕士身份,老板又提升了他。有了前两次的事情,老板也比较注意观察他,发现他还是比硕士有水平,就再次找他谈话。这时博士拿出博士学位证明,并说明了自己这样做的原因,老板恍然大悟,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
在社会上对人低头,有时是你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中的一种。它与你的道德和气节毫无关系。当你遇到一个很低的门的时候,你昂首挺胸地过去,肯定要给脑袋碰出一个包来,明智的做法只能是弯一下腰,低一下头,让很低的门显得比你高就成了。
你需要找工作,需要调动工作,需要开拓更广泛的人际关系,在这所有的活动之中,你可能都处于一种求人的地位,处于一种必须表现低姿态的格局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你必须首先学会说小话。许多人在说小话之前,就老想着别人可能会很傲慢地对待你,会轻视你,会对你视而不见,甚至会侮辱你,把你赶出门去……这样你就退缩了,就丧失了勇气。正因为如此,你可能就打出了“万事不求人”的招牌,宁可忍受不办事的后果,忍受不办事的麻烦,把事情搁置起来,也不去说小话。这说明你是脆弱的。你怎样看待你是一回事,别人怎样看待你是另一回事。你应该把别人怎样看待你和你自身的价值分开。
当你求人的时候,当你说小话的时候,你的内心的精神支柱应是你内在的尊严。而内在的尊严是完全脱离他人对你的看法和评价而独立存在的。内在的尊严是你自己生命价值的肯定,它和别人的看法无关。
你去求别人,并不说明别人比你更有价值,或说明别人比你更有尊严。它只说明:在你要办的这件事上,别人由于种种原因比你有更多的主动权。因为主动权操之于人,所以你要表现低姿态,你表现低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