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有一种智慧叫做忍耐 > 第九章 忍是一种精通说话的艺术(第2页)

第九章 忍是一种精通说话的艺术(第2页)

如果对方永远是你的忠心支持者,问题自然不大。但你了解这位同事多少?要知道“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你怎么知道你与对方不过数月的交情,比他与其他同事的感情来得深厚?为这一时之快,你把不该说的说出来,对方手上便有了一张王牌,随时随地都可以把你曾批评过其他同事的话公之于众,那时你在公司还有立足之地吗?

“祸从口出”有时又表现为不负责的传播谣言或小道消息。办公室里,有人特别喜欢向你倾诉心事。可是,知道别人太多的私事,却不是好事。尤其是在办公室里,更有可能平白给自己惹来麻烦,甚至埋下定时炸弹。

同事间因为夹杂了利害关系、人事关系,今天的好搭档,明天却有可能变成对手。所以为了保护自己,最好别轻易将感情放到同事身上,只要合乎礼貌,一般的人情就可以了。下一回,当某同事向你诉苦,不妨改变一下态度。依然关心对方,但不要单独关心。对方找你聊天,你明知他有大量“苦水”,可以多邀一位同事一起去开导他。对方讲的是私事,倒不妨客观地给他分析,但提意见时请避重就轻。“我以为这件事不一定是好事,但我的意见并不全面,奉劝你重新将整件事分析,再决定对策。”若对方烦的是公事,那么你只宜当听众了,以免卷入无谓的漩涡。

在很多情况下,你只应该做个听众。如你的两位好同事由亲密恋人宣告各走各的路,而他俩又分别向你诉苦,数落对方的不是。本来,别人的情史跟你无关,但碍于同事一场,你是没有理由掩耳跑开的。其实,做个听众倒是不妨的,只是最好别做唯一的听众,因为容易陷自己于困境。这时,保持距离乃是上上之策。不参加意见,也不费神去理解,对你有益无害。

总之,谨言慎行,勿交浅言深,勿论人是非,对他人的抱怨保持缄默的态度。闭口不言,别人便从你这里抓不到任何可以攻击的话柄,更不会窥视你的内心,参透你的思想。低调的你因而可以从同事的是非争论中解脱出来,他人因摸不透你的脾气更不会把攻击的矛头指向你。

出口容易收回难

掌握忍的艺术的人不仅行为谨慎,不好张扬,甚至寡言少语,说每一句话都得再三推敲,既怕被人误解,有口难辩,又怕出语伤人,与人结怨。的确是这样,话出口容易,但收回却永不可能。说话如写遗嘱,言词愈少,争讼愈少。

他们深谙“祸从口出”之理,因此对语言禁忌十分警觉,唯恐自己失言。

老于世故的人,对人总是唯唯诺诺,可以不开口,情愿学金人之三缄其口,实行其“庸言之谨”。比方你对他说话,他有隐私的事情唯恐人知,你偏在无意中说着他的隐私,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认为你是有意揭破他的伤疤,他便恨你入骨。这是说话的第一忌。

他做的事,别有用心,他极力掩蔽,不使人知。你对他的用心知之甚深,他虽不能断定你一定明白,终是对你十分猜疑。你便处于两难境地,既无法对他表明没有知道,也无法表明决不泄漏,那你将何以自处呢?你唯一的办法,只有假作痴聋,若无其事。这是说话的第二忌。

他有阴谋诡计,你却参与其事,代为决策,认为得当。从乐观方面说,你是他的心腹;从悲观方面说,你是他的心腹之患。你虽守秘密,从不提及此事,不料另有智者,看得一清二楚,说得明明白白,那么你就难逃走漏消息的嫌疑,无办法的办法,你只有多亲近他,表示绝无二心,同时设法侦知泄密的人。这是说话的第三忌。

他对你尚无深切的认识,没有十分信任,你偏力求讨好,对他说极深切的话,即使采用,但试行结果却不怎么美妙,他一定疑心你有意捉弄他,使他上当;即使试行结果很好,对你未必增加好感,以为你是偶然看到,实行又不是你的力量,怎好算你的功劳,所以你还是不说话的好。这是说话的第四忌。

他有罪过被你知道,你认为不对,不惜维护正义,直言劝谏,他本唯恐人知,你去揭破,他自十分惭愧,由惭愧而忿恨,由忿恨而与你发生冲突,你又凭空多了一个冤家,你还是不说的好,即使劝告,也以婉转为宜。这是说话的第五忌。

他的成功,计出于你,他是你的上司,深恐好名誉被你抢去,内心惴惴不自安,你知道了这种情形,应该到处宣扬,逢人便说,极力表示这是上司的善谋,这是上司的远见,一点不要透露你有什么贡献。这是说话的第六忌。

他不能做的事,你认为应该做,而强要他必须做到。对于某事,他是箭在弦上,不能不发,或业已骑上了马背,无法终止,你认为不应该做,而令他必须终止。但是事实如此,虽强之也不会有效。在你的道义上,当然不应该熟视无睹,不妨进言婉劝,使他自己觉悟,自己来发动,自己去终止,这是上策。万一他不愿接受你的劝告,也只好见机而行,适可而止。如果过于强求,只会徒伤情感。这是说话的第七忌。

除了以上七种语言禁忌外,低调的人在说话时还注意尽量不令人猜忌,消除他人的顾虑。说话真是不易,不该说却率性而言,有时反而引起对方的疑心。你同对方议论他手下的高级干部,你以为是一番好意,其实你已犯了“新问旧,下犯上”的毛病。话虽不错,他却以为你是有意离间,有意挑起争端,破坏他们的团结,从此对你发生极大的怀疑,心中不愉快,甚或格外与你疏远。这是第一种疑心。

你同对方议论他手下的普通人员,说某甲的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某乙的行为如何,品性如何,能力如何?你的话也许说得不错,而他却以为你是有意刺探他的反应,获得一些表示,以此告知他们,使他们知道你与他可以无话不谈,因以提高你的身份,不然何必絮叨不休。这是第二种疑心。

你同对方议论他手下的亲信,当然你的说话是着重于他们的特点及长处,决不会攻其所短,论理正投他所好,一定乐于接受,谁知他的反应,大不其然。虽然你的话句句与他所知相合,他并不以为你真能认识他的所爱,以为你是借此为见知的引线,妄想加入他们的群体,彼此结成一体。这是第三种疑心。

你同对方议论他手下的憎厌分子,当然你的说话是一种持平之论,他们的所长所短,双方面都加以评价,意在减低他的憎厌心,使他知道憎厌的人也有长处可取。“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你的用心无可厚非,他却以为你是有意刺探他含怒的原因,以及含怒的深浅,完全是结党营私。这是第四种疑心。

你同对方议论某种问题,因为还未能明白他的见解与意向,于是笼而统之,述其大端,以观他的反应,在你不失为审慎办法,谁知他却以为你是词不达意,所见未真,所识未透,一得之论,无当于事,庸碌如此,浅陋如此,还须再读十年书,何必妄论天下事。这是第五种疑心。

如果你对于某种问题,自信确有心得,对他畅论一切,旁征博引,不厌其详,你以为可以表现你的学问,引起他的注意,谁知他却以为你是所得芜杂,并无独到之处,至多不过是卖弄学识,哗众取宠。这是第六种疑心。你同对方议论某种问题,为了各种顾忌,只谈原则,不论事实,略示诚意,你以为巧妙,他却以为你是畏首畏尾,不敢直说,顾忌太多,安能办事?这是第七种疑心。

如果你勇气十足,就事论事,痛陈利弊,极言得失,语气激昂,忠义之气溢于言表,你以为如此必能打动他,谁知他却以为你是性情粗野,缺少涵养功夫,阅历未深,人情未熟,未能顾虑周详。这是第八种疑心。

究其病根,实由于彼此间的认识没有清楚,你虽然认识他,他没有队识你,单方面的认识,还不是说话的时候。率然进言,总是引起他的疑心,你还是致力于使他彻底认识你的功夫,不要急于说话。

说话要学会留有余地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为人处世更是不可把自己逼进死胡同,所以,懂得忍的艺术之人总是寻求一条安全的路线。

某项工作有相当的困难,老板将此事交于一位下属,问他:“有没有问题?”他拍着胸脯回答说:“没问题,放心吧!”过了三天,没有任何动静。老板问他进度如何,他才老实说:“不如想象中那么简单!”虽然老板同意他继续努力,但对他的拍胸脯已有些反感。

这便是把话说得太满而给自己造成窘迫的例子。把话说得太满就像把杯子倒满了水,再也滴不进一滴水,再滴就溢出来了;也像把气球灌饱了气,再也灌不进一丝的空气,再灌就要爆炸了。当然,也有人话说得很满,而且也做得到。不过凡事总有意外,使得事情产生变化,而这些意外并不是人能预料的,话不要说得太满,就是为了容纳这个“意外”!

杯子留有空间就不会因加进其他液体而溢出来,气球留有空间便不会因再灌一些空气而爆炸,人说话留有空间,便不会因为“意外”出现而下不了台,因而可以从容转身。所以,很多人在面对记者的询问时,都偏爱用这些字眼,诸如:“可能、尽量、或许、研究、考虑、评估、征询各方意见。……”这些都不是肯定的字眼,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留一点空间好容纳“意外”,否则一下子把自己说死了,结果事与愿违,那不是很难堪吗?因此,你应该注意:对别人的请托可以答应接受,但不要“保证”,应代以“我尽量,我试试看”的字眼。

上级交代的事当然得接受,但不要说“保证没问题”,应代以“应该没问题,我全力以赴”之类的字眼。这是为了万一自己做不到所留的后路,而这样说事实上也无损你的诚意,反而更显出你的谨慎,别人会因此更信赖你,即便事没做好,也不会责怪你!说话不留余地等于不留退路,要么成功,要么失败的简单逻辑不适合复杂多变的社会。为此付出的代价有时是你无法承受的,与其与自己较劲,不如多用“是……不过……如果”之类的话语方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