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活中,力量不足、基础不稳之时,不动声色地隐忍等待时机成熟绝对是赢得最后胜利的一种最高明的手段。在默默等待之时练好本领,让自己有扎实的根基,才能够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一鸣惊人。有时,如果实力实在不济而情况又十分危急,为了迷惑对方,使之放松警惕,暂时隐忍不失为扭转局面、赢得胜利的最佳选择。
以局部的损失换取全局的胜利
古代兵法《五十六计》的第十一针“李代桃僵”中言:“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也就是说:当局势发展必须有所损失时,要舍得局部的损失,以换取全局的胜利。壁虎断尾,实则是李代桃僵的技能。
壁虎断尾求生的的故事大家都知道:
一只壁虎在墙壁上爬行着捕食蚊蛾,它看到一只蛾子落在墙根上,立即爬下来,舌头一伸,便把这只蛾卷进了嘴里。这时,蹲在地上的一只小花猫看到了墙根上的壁虎,立即扑了过去。可是当小花猫碰到壁虎的一刹那,壁虎一下于就爬走逃脱了,只留下一条还在摆动的尾巴,给小花猫叼了去。
原来,壁虎会利用分身的技能来保存自己的生命。它的尾巴很容易断,敌手捕捉它的时候,只要一碰着它,尾巴就会自动断掉,滚到一边并不停地摆动,吸引敌手扑向断了的尾巴,而壁虎则趁机逃跑。壁虎主动断尾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本能方式。过不了多’久,壁虎又会长出一条新的尾巴来。
壁虎通过主动断尾来保全自己生命的技能,为世人在竞争失利时如何保存实力、在险恶的环境中如何求生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要做到李代桃僵,首先要有全局观念。舍不得牺牲局部利益,就无法换取全局的主动;舍不得甲处的损失,就无法赢取乙处的胜利。就像壁虎,如果舍不得断掉尾巴,就无法保全自己的生命。因此,明智之士,在各种各样的竞争中总是从全局的利益出发,当局势发展需要李代桃僵时,便毫不犹豫地予以运用。
但如何去做,无一定之规。在斗争中,本来是主帅造成的过失,却常常让某一部下代为受过,即人们所说的“替罪羊”,借以保全自身。在间谍战中,为了核心人物的安全,常常不惜以牺牲外围人员为代价,即所谓“丢卒保车”。在战争中,以局部牺牲换取全局的主动,或是以甲处的损失换取乙处的胜利,更是数不胜数。如三国赤壁之战中,诈降曹操的黄盖为了骗取曹操的信任,让周瑜在大帐内当众打五十大板;抗日战争中,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而主动“引火烧身”,把敌人诱上绝壁,这些都是李代桃僵的成功运用。
采用李代桃僵的战术,关键是善于算账,长于谋划,不能简单以胜负的场次来判断,主要看谁能取得最后胜利。为了最后的胜利而牺牲眼前的胜利是值得的。如果谋划失当,即便是毁了李树也不能保住桃树,“赔了夫人又折兵”;或是李树本身的价值就比桃树大,弃大而保小,舍本而逐末,这就是蠢人所为了。
适时的退是一种智慧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养精蓄势,一举吞灭吴国;陶源明退隐山林,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篇;鲁迅弃医从文,磨砺笔锋,发出惊世骇俗的呐喊。
从古到今,以退为进都是我们生存和求成功的有利战术。以退为进是一种弹性自救。生活中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人生路上处处充满荆棘,遭遇挫折时与其万念俱灰,一蹶不振,不如退下阵来,转求其他,多一点弹性,让自己对生活充满信心。世界之大,总有我们的容身之处。
请看下面一则有趣的以退为进的故事:
赫蒙是美国有名的矿冶工程师。他早年毕业于美国的耶鲁大学,后来又在德国的佛莱堡大学拿到了硕士学位。可是当刚从学校毕业的赫蒙带齐了所有的文凭去找美国西部的大矿主赫斯特的时候,却遇到了麻烦。
那位大矿主是个脾气古怪又很固执的人,他自己没有文凭,所以就不相信有文凭的人,更不喜欢那些文质彬彬又专爱讲理论的工程师。当赫蒙前去应聘并递上文凭时,满以为老板会乐不可支。没想到赫斯特很不礼貌地对赫蒙说:“我之所以不想用你就是因为你曾经是德国佛莱堡大学的硕士,你的脑子里装满了一大堆没有用的理论,我可不需要什么文绉绉的工程师。’’
聪明的赫蒙听了不但没有生气,相反心平气和地回答说:“假如你答应不告诉我父亲的话,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赫斯特表示同意,于是赫蒙对赫斯特小声说:“其实我在德国的佛莱堡并没有学到什么,那3年就好像是稀里糊涂地混过来一样。”想不到赫斯特听了笑嘻嘻地说:“好,那明天你就来上班吧!”就这样,赫蒙运用了必要时不妨自贬的策略轻易地在一个非常顽固的人面前通过了面试。
也许有人认为赫蒙那样做不十分合适,问题是能不能做到既不伤害别人又能把问题解决。就拿赫蒙来说,他贬低的是自己,他自己的学识如何,当然不在于他自己的评价。就算把自己的学识抬得再高,也不会使自己真正的学识增加一分一毫,反过来贬得再低也不会使自己的学识减少一分一毫。
人们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往往喜欢尽量表现出自己比别人强,或者努力地证明自己是有特殊才干的人,然而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是不会自吹自擂的,所谓“自谦则人必服,自夸则人必疑”就是这个道理。
低头其实只是适时地退却,为了进一尺有时候就必须先做出退一寸的忍让,适时的退是一种智慧。
有这样一则耐人寻味的故事:
一个青年向一个富翁请教成功之道。富翁拿了3块大小不等的西瓜放在青年面前:“如果每块西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你选哪块?”“当然是最大的那块!”青年毫不犹豫地回答。富翁笑了笑,说:“那好,请吧!”富翁把最大的那块西瓜递给青年,而自己吃起了最小的那块。很快富翁就吃完了,随后拿起桌上的最后一块西瓜得意地在青年眼前晃了晃,大口吃了起来。
青年马上就明白了富翁的意思:富翁吃的瓜虽然不比青年的瓜大,却比青年吃得多。如果每块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那么富翁占的利益自然比青年多。
由此可见,得寸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寸”,而是更大的“尺”。
以退为进是一种追求成功的有利战术。一味埋头苦干,奋勇搏杀也许会陷入思维的陷阱,沉没在泥潭或者迷茫在浓雾中。还不如退出这样的惯性思维,另辟蹊径,也许就能看见成功的曙光!
退一步海阔天空。与朋友或其他人意见不和,发生冲突时,若争得面红耳赤,弄得两败俱伤,不如平心静气,好言商量,就算自己有理,也大可不必据理力争,退让并不代表懦弱,宽容别人,也是善待自己。明月推出与太阳争辉,才展现出它的恬静与温柔;枯叶蝶退去它华丽的外衣,才逃避了人类的追捕,得以生存;梅花退出与百花争艳的春天,才显示出它“凌寒独自开”的傲骨;人退出束缚自我的怪圈,我们的生命才会更加多姿多彩。
柳暗花明不是风光,而是一种境界,是路外之路。“进”与“退”的关系,其实是想当微妙的。繁星布满夜空,如果没有太阳的退避,怎会有星星像灿烂的花朵儿在空中绽放?这是“退”造就了“进”。春季是孕育生命得计界,各种花儿竞相开放,五彩斑斓。可是,没有一朵花儿长盛不衰,它们终会在冬天凋谢,难道是它们的退让结束了它们的辉煌?不是的,你看那枝头一颗颗饱满的种子,会在第二年春风吹拂的时候发出绿芽,会鲜花怒放,会变成一片花的海洋!这是以退为进,进而又退,如此互相扶持,最后烂漫辉煌。
大自然中“进”与“退”的关系如此微妙,我们人类何尝不是这样!先发制人,后发制己;以退为进,以攻为守。其实这说明了进与退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周瑜先发制人,运兵神速,最后迎来了漫天的红火映成的胜利;诸葛亮平南时以退为进,进二攻之,最后七擒孟获,高唱凯歌而回。“退”可以造就“进”,“进”也可以使“退”升华。
必要的时候要学会后退
记得这是一位外国学者的话,意思是说:会生活的人,并不—味地争强好胜,在必要的时候,宁肯后退一步,做出必要的自我牺牲。
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例证。
清河人胡常和汝南人翟方进在一起研究经书。胡常先做了官;但名誉不如翟方进好,在心里总是嫉妒翟方进的才能,和别人议论时,总是不说翟方进的好话。翟方进听说了这事,就想出了一个应付的办法。
胡常时常召集门生,讲解经书。一到这个时候,翟方进就派自己的门生到他那里去请教疑难问题,并一心一意、认认真真地做笔记。一来二去,时间长了,胡常明白了,这是翟方进在有意地推崇自己,为此,心中十分不安。后来,在官僚中间,他再也不去贬低而是赞扬翟方进了。
明朝正德年间,朱宸濠起兵反抗朝廷。王阳明率兵征讨,一举擒获朱宸濠,建了大功。当时受到正德皇帝宠信的江彬十分嫉妒王阳明的功绩,以为他夺走了自己大显身手的机会,于是,散布流言说:“最初王阳明和朱宸濠是同党。后来听说朝廷派兵征讨,才抓住朱宸濠以自我解脱。”想嫁祸并抓住王阳明,作为自己的功劳。
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和张永商议道:“如果退让一步,把擒拿朱宸濠的功劳让出去,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假如坚持下去,不做妥协,那江彬等人就要狗急跳墙,做出伤天害理的勾当。”为此,他将朱宸濠交给张永,使之重新报告皇帝:朱宸濠捉住了,是总督军们的功劳。这样,江彬等人便没有话说了。
王阳明称病休养到净慈寺。张永回到朝廷,大力称颂王阳明的忠诚和让功避祸的高尚事迹。皇帝明白了事情的始末,免除了对王阳明处罚。王阳明以退让之术;避免了飞来的横祸。
如果说翟方进以退让之术,转化了一个敌人,那么王阳明则依此保护了自身。
以退让求得生存和发展,这里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老子曾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只有不做,才能无所不做,唯有不为,才能无所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