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忍的智慧需要虚怀若谷的气量。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人如果拥有有宽广的胸襟,恢弘的度量,在对待他人方面能够以忍让为先,就会做到赢取人心,拥有更多人的友谊,,使自己的人生道路宽广平坦。而心胸狭窄者则会获罪于人,处处树敌,失去人心,有了困难无人帮,甚至还会让别人落井下石,让人生之路坎坷难行。
器量大者易成事
人的器量有大有小,有智有愚,命运也千差万别。比如家庭富裕的人,器量大就添财进福,器量小就招灾惹祸;地位高贵的人,器量大就受人拥戴,器量小就众叛亲离;聪明的人,器量大就事业有成,器量小就惹祸上身;愚蠢的人,器量大就身心安泰,器量小就祸在眉睫……
可以说,有器量就是忍让的一种表现。感情用事,常常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器量大一点,做一些合理的、适当的,理智的让步,必将有助于矛盾的消除和事情的解决。
十六国时期,前秦苻坚手下的重臣王猛曾率大军前去与前燕作战。开战前,徐成违背了军令,依法当斩。因徐成是邓羌的部下,所以邓羌出来说情,遭到王猛拒绝。邓羌一气之下反目为仇,要兴兵谋反,杀掉王猛。王猛问他为什么要谋反,邓羌说:“我们一起出来与前燕作战,有人在内部自相残杀,所以我要除掉这个奸贼。”王猛考虑到大敌当前,以大局为重,便容忍了邓羌这种犯上作乱的行为。不仅赦免了徐成,而且为了团结邓羌,还故意说了些恭维他的话:“我并非真的要杀徐成,只是试试将军。将军对自己的部下如此讲义气,何况对国家呢!这样,我就不怕前燕的军队了。”
其后,战争进行到白热化的阶段,王猛要调动邓羌的军队前去应敌。在这关键时刻,邓羌却向他提出打败燕军后要让他出任司隶校尉的无理要求。王猛很为难,回答说:“这不是我可以决定得了的。”王猛说的是要情,可是邓羌竟然拉着自己的一派人按兵不动,并以此相要挟。王猛再次从全局出发容忍了邓羌,亲自向邓羌赔礼道歉,答应了他的无理要求。邓羌这才带着人马出战,一举歼灭了前燕的军队。
后人评论此事说:“邓羌请郡将以挠法,徇私也;勒兵欲攻王猛,无上也;临战豫求司隶,邀君也。有此三者,罪莫大焉!猛能容其所短,收其所长,若驯猛虎、驭悍马,以成大功。”这段评论非常中肯,深刻说明了王猛在关键时刻能够“容其所短”而“收其所长”。假如王猛只是就事论事,一怒之下杀了邓羌,当然在道理上讲也是站得住的,但是如果从全局利弊短长的角度来考虑,就不如“姑且容忍”更高明了。也正因如此,在大敌当前的严重时刻,王猛维护了自己内部的团结、统一,才顺利地完成了彻底消灭前燕、俘虏前燕君主慕容的大业。
“宰相肚里能撑船”,“小不忍则乱大谋”,这些都是告诫人们,非大器量、大胸怀者不能成大事。
居上位者特别需要宽宥的大器量,律法不外人情,但看你怎么解释:法外开恩常能为自己招来死忠之士。秦穆公的遭遇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春秋时代中叶,秦国与晋国在中原地区相互争霸。数十年间,双雄干戈不断,互有胜负。有一年,秦穆公和晋惠公各自亲率大军,在韩原地方交战。结果晋国打了败仗,惠公急忙弃了军士器械,仓皇逃命,却不料坐骑陷足于泥泞之中,不能行走。穆公及麾下将士见状,飞也似的追赶上去,想要擒掳惠公。可是还没追上,晋国的军队就重重地包围了过来,反而把秦穆公给困住了。晋军见机发动猛烈的攻势,并把秦军阻挡在外围,切断救援。眼看穆公就快被晋军击杀了,秦军却是一筹莫展。
就在生死存亡之际,秦国阵中冲出一小支队伍,向晋军直撞了过去。只见他们个个奋不顾身,拼死冲锋,终于把晋军的包围网突破了一个缺口,救出了穆公。其他秦军见机不可失,趁此如虹气势,乘胜追击,杀得晋国溃不成军,反而将晋惠公给俘虏了。
原来在开战之前,秦穆公有一匹很好的马逃脱,跑到岐山附近。当地居民不知道这匹马的来历,捕获之后,便将他煮食来吃。当时一起分享这匹好马的,一共有三百多人。负责马政的官吏追踪这匹好马的下落,发现是被岐山的居民吃掉的。于是把吃过马肉的三百多人全都捉了起来,送到朝廷,交付有司治罪。穆公知道这件事后,便说:“仁人君子,不可为了牲畜的事情,却杀害了人的性命。我曾经听说,吃了好马的肉,一定要饮酒,否则有伤身体。”便命人将他们放回,并各赐一瓶酒,赦免他们偷吃马的罪责。
这三百多人原以为会获罪受惩,没想到穆公竟不加追究,非但赦免了他们,还多加体恤,赐予美酒。众人无不喜出望外,感怀穆公恩德,当听说秦国要去攻打晋国的时候,便一同投身军旅,为国效命。后来在战场上,正遭逢公危急窘迫,生死一线的危急关头,三百多条好汉便奋勇突围,死力救驾,以报其赦罪之德。
没想到,正由于这三百多人的奋战,穆公捡回了一条命,也让秦国生擒了晋君,大获全胜。
我们无法去估算一次宽宥能带来多少回报,也无法预测对方会不会回报,但可以肯定的是,宽宥所带来的人际方面的正面效应比负面效应大,而这也是人类社会维持平衡的一个很重要的机制。
一个具备宽宥能力的人,也必然具有大胸襟、大器量,这样的人才更容易得到别人帮助,才更容易成功。
要有容人之过的雅量
有一句英国谚语是这样说的:“如果只想幸福一天,最好上理发店;如果只想幸福一周,就去结婚;如果只想幸福一个月,可以去买一匹马;如果只想幸福一年,那就盖一栋新房;如果想获得终生的幸福,就必须当一个充满爱心的人。”
只有充满爱心的人,才能以温柔对待倔强,用宽容包容苛刻,用热情融化冷酷。游弋于爱的空间,人与人之间便没有了仇恨、欺骗和谎言,这种人生的境界或许正是现代社会所缺乏的,同时也是人们所向往的。
冷酷和苛刻是长在心灵果园中的毒草,只有仁爱之心才是真正的除草剂。容人之过,就是仁爱之心的一种体现。
所谓“容过”,就是容许别人犯过失,也容许别人改正错误。不要因为某人一有某种过失,便忽视他,或一棍子打死,或从此以某种眼光去看待对方,“一过定终身”。这也是一种“忍”的形式。
孰人无过呢?谁都可能犯过失。这样说,可能大家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容过”讲的则是这样一种“过”,它给自己带来了一定的损失,或在某种程度上与自己有关。例如,自己的下属有了过错,自己的合作者有了过错,或者是自己的家人有了什么过错,等等。在这种情形下,能否有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这种“过”,当然是衡量人的素质的一个方面。
古时有一位官员,家里珍藏着一对稀世玉杯。这对玉杯晶莹剔透,无瑕无疵,没有一丝杂色。官员将它们视为传家之宝,异常珍爱,轻易不肯示人,只在重要聚会时才拿出来,专设一桌,铺上锦缎,将玉杯放在上面使用。
有一次,官员宴请一些下级同僚。喝到酒酣耳热之际,大家的举止不免变得粗犷起来。一位同僚在劝酒时,失手将玉杯碰落在地,这对宝贝顿时化做满地碎片。在座的人都惊呆了,那个冒失鬼更是吓得跪在地上,请求治罪。
这位官员神色不动,毫无惋惜之意,好像刚才摔碎的不过是一只原本想要扔掉的破饭碗。他笑着对宾客们说:“大凡宝物,是成是毁,都有定数,该有时它就来了,该失去时,谁也保不住。你偶然失手,又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呢?”
事后,朝中上下无不称道这位官员气度不凡,有宰相之量。后来,他果然成为宰相。他就是与范仲淹齐名的北宋名相韩琦。
世上有四种人,第一种人对别人严对自己宽;第二种人对别人严对自己也严;第三种人对别人宽对自己也宽;第四种人对别人宽对自己严。第一种人给社会制造麻烦,第二种人给生活带来压力,第三种人使人际变得轻松,第四种人给世界带来福祉。第一种人不一定都是小人物,他们对世界的破坏力总是跟他们的权力一样大;第四种人不一定都是大人物,但他们却维系着人类对生活、对未来的信心。
“容过”,就是要压制或克服自己内心对于当事人的歧视,尽管自己心里并不快乐,感到懊丧,但却应该设身处地地为当事人着想,想一下自己如果在这种场合下会如何做,在做错了某事之后又有何种想法。当然,这里需要“容”、需要“忍”的是对于当事人本人,而对于具体的事情本身则应该讲明白,该批评的必须批评。
伟人表现其伟大的方式,是在于他们对小人物的宽容与体谅。在很多伟大人物身上都会有宽容的美德,这种美德是他们能够被人尊敬的原因之一。
要有容人之过的雅量(2)
在人的性格中,宽容与否是你自己最能明显感受到的,因此也最容易加以改进。在生活中利用宽容可以减少很多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可以让大家更好的沟通,彼此多一些体贴和关怀。同时,宽容也可以解决许多棘手的问题,让那些生活中的问题迎刃而解。
沙皇亚历山大常常到俄国四处巡访。一天,他来到一家乡镇小客栈,为进一步了解民情,他决定徒步旅行。当他穿着没有任何军衔标志的平纹布衣走到了个三岔路口时,记不清回客栈的路了。
亚历山大无意中看见有个军人站在一家旅馆门口,于是他走上去问道:“朋友,你能告诉我去客栈的路吗?”
那军人叼着一只大烟斗,头一扭,高傲地把这身着平纹布衣的旅行者上下打量一番,傲慢地答道:“朝右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