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晨阳带回来的流民也都安置好了,现在天气热,盖房子也快,他们就住在了原来陆晨阳上任时带来的蜀地的难民旁边。
流民们盖房子,他们还过来帮忙。
“有什么需要的,就开口,别的没有,还是能出一把子力气的。我们陆大人说了,以后我们就是邻居了,要互相帮助。”
刚从良的流民们从良没有感受过这样的善意,一时间有些手足无措,“多谢你们了。”
他们还担心自已流民的身份被人瞧不起。
“那有什么好谢的,都是邻居了。”蜀地人笑眯眯地说道:“我们也是外面迁过来的,知道外面的日子不好过。”
流民连连点头:“是啊,是啊,如果不是活不下去,谁又愿意走上这一步呢?”
“陆大人是个好人,只要你认真干活,好好种地,我们就能活下去。”那人说道:“家里有孩子吗?如果有孩子还可以送去县学读书呢,我们陆大人说了,有读书天赋的,都可以免学杂费。”
“就是,我认识的一户人家,就因为家里孩子读书厉害,陆大人还给他爹找了个差事,现在过得可好了。”
这是他们第一次体会到靠读书就能改变生活,科举离他们太远,但现在他们却知道,孩子会读书是能改变家里的命运的。
所以现在他们都热衷于送孩子去读书。
还有这好事?
流民们瞪大了眼睛,分地、给盖房子,现在还能让孩子免费读书?这世上有这样的地方吗?
他们觉得岩泉县在改变他们的认知,这里美好的不像是在大乾。
流民们心里都生了渴望。
陆晨阳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沈时谦送来的工匠很厉害,集思广益之下,很快就做出了第一批的农具。
陆晨阳特意找了好几个农民来试用,发现确实好用。
陆晨阳大喜过望,哪怕没钱,还重赏了几个匠人。
“好好研究,如果做出了更好用的农具,本官还有赏!”
匠人们都很高兴,觉得自已干劲十足,还能继续加班。
陆晨阳立刻就下令,开始量产农具,争取明年让岩泉县的百姓都用上。
徐正辉养好病回来,就听说了这个好消息,也开心不已。
“只怕是很多人家还买不起农具。”徐正辉忧心说道。
陆晨阳道:“那就赊给他们,等他们有了银子再还账。”
徐正辉不由得提醒他:“大人,您可是答应过沈家,将农具放在沈家的店铺里卖的。”你帮人家决定可以赊账,不太好吧?
陆晨阳不以为意:“那有什么?银子由县衙垫替百姓垫付,到时候百姓们再还给县衙就是了。”
徐正辉无言以对,拱手说道:“大人爱民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