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读菜根谭悟经典人生 王涵 > 第四篇 解读菜根谭的做人智慧1(第3页)

第四篇 解读菜根谭的做人智慧1(第3页)

朋友不在于吃喝,不在于给你透露多少事,办多少事;朋友甚至不必志趣如何相投,他取决于是否真诚;朋友应该是盲人手中的那根棍子。朋友之间,除了真诚、坦诚、以诚相待之外,无别的维系“纽带”。

人生不能没有朋友,当今社会时间、空间的距离越来越近,更需要更多的挚交朋友。有些人,总是埋怨“朋友”不够诚,遇窘迫不解囊,遇困难不相助,而自己则对“朋友”七花八绕,玩“小聪明”伪装真诚。如此这般,短时间尚可懵一下,长此以往,“马脚”自露,“朋友”也就很自然地离你而去。

交朋友、处朋友需要真诚,而真诚是相互的,一个善交朋友者大多先从自身做起,只要你捧出一颗心来,不愁一个个真诚的“朋友”不向你走来。

大家应该都有听说过这一个故事,范式与张劭是交情甚笃的好友。范式对张劭两年之约没有半句食言;在张劭患了疾病,不久就死去,范式还是不辞千里去奔丧。有此可见他们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

素面做人,在这一个故事当中就可以得知,交一个朋友,需要讲一个“信”字,不管是对自己的家人也好,对亲戚也好,对朋友也好,都要讲求“信任”,也要讲求“守信”,如果你不对别人守信,也不信任别人,相反的别人怎么会对你守信和信任?所以我们要彼此信任,互相守信。

交朋友不只要讲求“信任”和“守信”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分好与坏。因为人有分很多种,千变万化,你和好朋友在一起你就会变好;你和坏朋友在一起你就会变坏。例如:

好朋友:一是他会纠正你的缺点,虽然有时觉得很烦,但想一想,他都是为你好。二是当你遇到困难或是伤心难过的时候,他会来安慰你、来帮助你,而不是取笑你、还把你推进了虎口。他会和你一起研究、讨论,合作无间。当然,他更不会背叛你,也不会在你的背后说你的坏话。

坏朋友:起初你跟他在一起,你会很快乐、很高兴,但那只是暂时的当你遇到困难他不会帮助你,反而嘲笑你,如果你有福,他就会和你一起分享,所谓“有福同享,有难不同当”。坏朋友不只这样而已,他不仅会背叛你,而且还忘恩负义,让你感到无助、孤独。

如果,你能做到“信任”、“守信”又能分别好朋友与坏朋友,那你就会有很多好朋友。记住,如果你想交到好朋友那你也要当别人的好朋友,要彼此信任,互相守任,相信你的好朋友就会“大排长龙”!

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

【菜根谭语录】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食。此是涉世一极乐法。

【释义】在狭窄的路上行走,要留一点余地让别人走;遇到差味可口的食物,要留出三分让给别人吃。这就是一个人立身处世最快乐的方法。

并不是一切情况下都是狭路相逢勇者胜。比如有时走山边小路不能两人同时通过,如果争先恐后就有坠入深圳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之下自己要先停住脚步,让他人过去才算有礼貌,也最安全。自个在吃美酒佳看时,不可以总是一个人独享,要想想周围还有许多不如自己的人,否则人们可能由于妒忌而产生想法。其实,留一步,让三分,是提倡一种谨慎的处世活人的方式,就是通常所说的谦让美德,适当的谦让不仅不会招致危险,反而是寻求安宁的有效方法。生活中,汽车行驶提出“宁等三分,不抢一秒”,既是为了安全,也表现出谦让。个人生活中,除了原则问题必须坚持,对小事、个人利益相互谦让就会带来个人的身心愉快,带来和谐的人际关系。

歌词里唱到:谁愿记沧桑匆匆往事,谁人是对是错,从没有解释为了什么,一笑看风云过。

君子人临事就应有“笑看风云变,临风共听蝉”的风度和境界。不再因受宠而惊喜,不再因受辱而惊惧,眼睛,只是看着庭院四时的花开花落,悠闲。

确实,能处变不惊者,每每凝聚着当事人的定力、智慧、经验以及随机应变。

下面这么一个故事,就很能说明问题。

德国一家电视台出高酬征集“10秒钟惊险镜头”活动,在诸多参赛作品中,一组名为“卧倒”的镜头,以绝对优势夺得了冠军。

镜头记录了这样的场景:

在一个小火车站,一个扳道工正走向自己的岗位,为一列徐徐而来的火车扳道岔。同一时,在铁轨的另一头,另一列火车正从相反方向驶进车站。显然,假如他不及时扳道岔,两列火车就会相撞,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时,扳道工无意中回过头一看,发现自己的小儿子正在铁轨那边玩耍,而那列开始进站的火车就行驶在这条铁轨上。

是马上飞奔过去抢救儿子?还是马上扳道岔以避免一场迫在眉睫的大灾难?

电光石火的一瞬间,扳道工威严地朝儿子大喊了一声:“卧倒!”同时快速扳动了道岔。

眨眼工夫,这列火车进入了预定的轨道,那列火车也呼啸而过。列车上的旅客丝毫没有觉察,他们的生命曾千钧一发,危如累卵,而一个小生命则卧倒在铁轨边上,没受一点伤。

这一幕,恰巧被一位路过此地的记者摄进了镜头。

不用多说,每个人的人生一世,说不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就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变故,欲少犯错误,欲去除蠢举,那么,持身稳如泰山,重如九鼎,一般不轻举妄动,动则一矢中的,就是十分必要的。人活世上,就要勇敢面对恐惧,战胜恐惧就可以迎来安全乃至安逸。

现在的人大多觉得活得很累,不堪重负。大家很是纳闷,为什么社会在不断进步,而人的负荷却更重,精神越发空虚,思想异常浮躁。的确,社会在不断前进,也更加文明了。然而文明社会的一个缺点就是造成人与自然的日益分离,人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其结果便是陷于世俗的泥淖而无法自拔,追逐于外在的礼法与物欲而不知什么是真正的美。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宦海的沉浮让人殚心竭虑。是非、成败、得失让人或喜、或悲、或惊、或诧、或忧、或惧,一旦所欲难以实现,一旦所想难以成功,一旦希望落空成了幻影,就会失落、失意乃至失志。

失落是一种心理失衡,自然要靠失落的精神现象来调节;失意是一种心理倾斜,是失落的情绪化与深刻化;失志则是一种心理失败,是彻底的颓废,是失落、失意的终极表现。而要克服这种失落、失意、失志就需要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一幅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一个看庭前三字,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之意,而望天上三字则又显示了放大眼光,不与他人一般见识的博大情怀;一句云卷云舒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在是异曲同工,更颇有魏晋人物的旷达风流。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困难。我辈俱是凡夫俗子,红尘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动,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忧不惧、不喜不悲呢?否则也不会有那么的人穷尽一生追名逐利,更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我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即是此明证。

这关键是一个你如何对待与处理的问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生存价值,由来功名输勋烈,心中无私天地宽。若心中无过多的私欲,又怎会患得患失呢?其次,认清自己所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要过分在意得失,不要过分看重成败,不要过分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只要自己努力过,只要自己曾经奋斗过,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按自己的路去走,外界的评说又算得了什么呢?

陶渊明式的魏晋人物之所以有如此豁达风流,就在于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可以用宁静平和的心境写出那洒脱飘逸的诗篇。这正可谓真正的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而我以为将这一精神发挥到极致的是唐朝的武则天。死后立一块无字碑,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评说。一字不着,尽得风流。这正是另一种豁达,另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只有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同志遗作中写道:生亦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牵挂。这正充分体现了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达观、崇高的精神境界。

一句话,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是真英雄自洒脱,是真名士自风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