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做人要学曾国藩做事要学胡雪岩 > 下篇 胡雪岩向上(第4页)

下篇 胡雪岩向上(第4页)

两人又商议半晌,最后决定如此如此。

这天深夜,周道台正在做好梦,突然被敲门声惊醒。他这几日为跑炮船累得要死,半夜被吵,心中很是气愤,打开门一看,依稀却是抚院的何师爷。

何师爷见到周道台,也不说话,从怀里摸出两封信递给他。

周道台打开信一看,顿时脸色刷白,原来这竟然是两封告他的,信中历数他的恶迹,又特别提到他同洋人购船一事。

何师爷告诉他,今天下午,有人从巡抚院外扔进两封信,叫士兵拾到,正好何师爷路过拆开信一看,觉得大事不妙,出于同僚之情,才来通知他。

周道台一听顿时魂飞魄散,连对何师爷感激的话都说不出来。他暗思自己在抚院结怨甚难,一定是什么人听到买船的风声,趁机报复,如今该怎么办呢?那写信之人必定还会来报复。心急之下,拉着何师爷的衣袖求他出谋划策指条明路。

何师爷故作沉吟片刻,这才对他说,巡抚大人所恨者。乃藩司,所以他并不反对买船。如今同洋人已谈好,不买也是不行,如果真要买,这笔银子抚院府中肯定是一时难以凑齐,要解决此事,必要一巨富相资助,日后黄大人问起,且隐瞒同藩司的勾当,就说是他周道台与巨富商议完备,如今呈请巡抚大人过目。

周道台听完,倒吸了一口凉气。他在浙江一带,素无朋友,也不认识什么巨富,此事难办!

何师爷借机又点化他,说全省官吏中,惟湖州王有龄能干,又受黄大人器重。其契弟胡雪岩又是江浙大贾,仗义疏财,可以向他求救。

一提王有龄,周道台顿时变了脸色,不发一言。

何师爷知道周道台此时的心思,于是又对他陈述其中的利害,听得周道台又惊又怕,想想确实无路可走,于是次日凌晨便来到王有龄府上。王有龄虚席以待,听罢周道台的来意,王有龄沉吟片刻,道:“这件事兄弟我原不该插手,既然周兄有求,我也愿协助,只是所获好处,分文不敢收,周兄若是答应,兄弟立即着手去办。”

周道台一听,还以为自己听错了,赶紧声明自己是一片真心。

两人推辞半天,周道台无奈只得应允了。于是王有龄到巡抚衙门,对黄巡抚道自己的朋友胡雪岩愿借资给浙江购船,事情可托付周道台办。

巡抚一听又有油水可捞,当即应允。

周道台见王有龄做事如此厚道大方,自觉形秽。办完购船事宜后,亲自到王府负荆请罪,两人遂成莫逆之交。

胡雪岩一向认为生意场中,无真正朋友,但也不是到处都是敌人,既然大家共吃这碗饭,图的都是利,有了麻烦,最好把问题摆到桌面上,不要私下暗自斗劲,结果谁都没有好处。

现代商人不怕树敌,而且以树敌为荣,当然,如果避免不开,树敌自然无妨,也不必害怕,然而如果能想到办法,化敌为友,那又何乐而不为呢?毕竟,和气才能生财,树敌容易,化敌却难,如果一个人能把敌人都转化成朋友,那他的能力不更是让人佩服吗?如果能获取敌对方的支持,又何愁事业无成?广结天下友,方可博取人间财。

做市场要有团结合作的精神

胡雪岩语录:大家只有齐心合作,才能真正地稳定市面,才能够共同发财。

胡雪岩在做“市面”时有一条金律,即“市面需要众人围。”其意思是指市场的安定繁荣与发展是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与合作。从现代的角度来解构胡氏这一金律,就是胡雪岩深刻明示了在做市面、做营销时,团队的协作精神十分重要。对于现代的企业家,是十分注重团队精神的作用。

那么何谓团队精神呢?到目前为止,还很少有明确的界定,但是人们对团队精神的内涵却不乏切身的体会:它包括成员各方之间的强烈归属感与一体感、成员间的相互协作及成员各方之间的尽心尽力和全方位的投入。

当然,作为在一百多年前的胡雪岩不可能有现代企业家那样对团队精神有如此深厚地理解与把握,但他至少朦胧地察觉到团队精神的作用并在实际的商业运作中实施之。

其一是体现在他对自己钱庄和其生意的经营上,他对自己的挡手(员工)团体关爱有加,十分注重大家齐心协力办事。在与其他同行做生意时注重贯彻互惠互利的双赢理念,更注重大伙儿的团结合作,共同发财。所以胡雪岩的“市面”做得越来越火红。

更能体现胡雪岩“市面需要众人围”的经营理念的一个例子是,他在做上海的市面时,不遗余力地介入朝廷与洋人的争端,试图在朝廷与洋人之间充当调停人的角色,让各方握手言和,团结协作,共同把上海的“市面”做好做大。胡雪岩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他深知:上海的市面靠他一个人是做不起来的,需要朝廷和洋人各方的团结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如愿。

胡雪岩产生这个念头,是因为胡雪岩要在上海创下除销洋庄以外的更大的事业。他要在上海设立阜康分号,他要在上海做房地产生意,他要在上海开米行,他甚至还想在上海开戏院、茶楼。不过,所有这些生意,都必须有一个基础,那就是上海一定要保持繁荣的势头。而要保持上海的繁荣,首先必须设法使上海安定。

但实际情形是,上海此时很不安定。上海不安定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上海有小刀会起事。当时的上海实际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上海县城,一个是外滩的外国人租界,也称“夷场”。虽然因为外国人曾经接济过小刀会,租界因此并不受战火影响,但小刀会起事以后占领县城,终成掣肘之患。其二,由于洋人接济小刀会,与太平军从事军火交易,惹恼了朝廷,朝廷于是决定对洋人在上海的生意采取限制,颁布了禁止丝茶运往上海的禁令,并决定在上海设立内地海关,增加关税。而洋人似乎也在与朝廷较劲,关系弄得很僵。

有这两个因素起作用,上海的进一步安定与繁荣自然也就要受到影响。

不过,这时也不是没有能够加以转圜的余地。能够加以调停转圜的关键,在于实际上洋人和朝廷都不想长久僵持下去。对于洋人来说,如果一定要与朝廷僵持,他们在上海的生意就将全面受到影响,比如现在他们急需的丝茶,因为货源断绝,就只能在上海高价购进。而朝廷主要也是恼恨外国人资助小刀会和卖给太平军军火,才发出禁令。从实际利益来说,假如真正断了洋商的生路,朝廷也断了一首财源,起码关税就要少收许多。禁制之举,实在也叫万不得已。

正是因为这些情况,促使胡雪岩要充当调停人的角色。胡雪岩认为,朝廷与洋人的争端,决不会长久,搞下去,洋人固然要受损失,但上海市面也要萧条,最终两败俱伤。他想要做的是,在朝廷和洋人之间从中转圜,把彼此发生争端的原因拿掉,叫官场相信洋人,也叫洋人相信官场,“这样子才能把上海市面弄热闹起来”,那时开戏院、茶楼也好,买地皮也好,都会无往不利。

于是,胡雪岩做了两件事:一件事是他决定把自己囤积的生丝尽快脱手。这本来是他准备在销庄的过程中用来控制市场、垄断价格的一批丝,他要这个时候脱手,无非是要向洋人做出一个友好的姿态,因为洋人要在中国做生意,一般来说还比较重视中国商人的态度。另一件事则是去苏州拜见现任苏州学台的何桂清,想搭上官场的路子,在官场找到人来出面调停。在胡雪岩看来,如果有得力的人出来做这件事,平息朝廷和洋人之间的争端,并不是办不到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胡雪岩实现了其个人的愿望,让朝廷与洋人共同体战,握手言和,共同协作维持上海“市面”的稳定和繁荣。

以上事情之顺畅,归结到一点,是胡雪岩认识到:“大家只有齐心合作,才能真正地稳定市面,才能够共同发财。”如果各方彼此争斗,不团结,于人于己皆好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