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头坐在院子里,指挥着几个后生劈竹子,"这竹子得选老的,嫩的不中用,容易断!"
张小虎举起劈刀,"刘爷爷,这样成不?"
"使劲太大!"老刘头摇头,"得讲究技巧,你看我给你示范。。。。。。"
忙活了一下午,总算把竹子都劈好了。
"明天再编笼子。"老刘头说,"今天先把这些竹条泡水里,明天才好编。"
第二天一早,几个人就聚到了老刘头家。
"看好了!"老刘头拿起泡软的竹条,手法娴熟地编织起来,"这笼子的关键是透气,还得结实。。。。。。"
几个后生围着看,不时发出赞叹声。
"诶,这里得留个门。。。。。。"
"底下得垫厚点。。。。。。"
"边上要加固。。。。。。"
老刘头一边编一边讲解,几个后生看得入神。
正忙着,王父回来了。
"又在这瞎折腾!"王父看见儿子在编笼子,冷哼一声。
王一腾抬起头,"爹,您看,这笼子编得咋样?"
"能编出个啥名堂!"王父扭头就走。
王母在一旁劝道:"你就由着他去吧,总比整天瞎混强。"
王父哼了一声,没说话,但脚步明显慢了下来。
老刘头看了看天色,"今天先到这,明天继续。你们先试试这个笼子,看还得改啥。"
王一腾小心翼翼地把一只野兔放进笼子里。
"这笼子就是不一样!"张小虎在旁边看着,"兔子在里头一点都不慌。"
李大壮也凑过来,"就是有点小,得再大点。"
"改!"王一腾当即拍板,"明天咱们再多编几个,大小都得有!"
接下来几天,几个人一直跟着老刘头学编笼子。
从小的到大的,从方的到圆的,各种样式都试了个遍。
终于,在第五天,他们编出了最合适的样式。
笼子呈长方形,四周是细密的竹篾编织而成,留有适当的透气孔。底部加了厚厚的稻草垫子,四角还特意加固过。最重要的是,笼子的大小刚好能放在自行车后架上。
"试试!"王一腾迫不及待地说。
几个人把野兔和山鸡装进笼子,小心翼翼地绑在自行车后架上。
"大腾哥,我跟你一起去!"张小虎主动请缨。
一路上,两人特意挑平路走,遇到坑洼的地方就下车推着走。
到了县城,李师傅见了这批活物,连连点头,"不错不错,这次一点伤都没有!"
"李师傅,那价钱。。。。。。"
"放心,活物就是值钱!"李师傅笑呵呵地说,"一只野兔能多给你五毛,山鸡能多给你一块!"
回村的路上,王一腾已经在盘算下一步的打算。
"得多准备些笼子,"他对张小虎说,"现在有了门路,就得想办法多打些野物。"
"可是咱们这些笼子,一辆自行车也就能装四五个。。。。。。"
"慢慢来!"王一腾胸有成竹,"先把这一块做好,其他的咱们再想办法!"
回到家,王一腾掏出本子,仔细记下今天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