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水面的追击可不比陆地。陆地上,迈开双脚就可以追,水面上你迈开双脚试试?水面上,得将船只理顺了,这一步倒好办;还得确定哪些人上哪些船,这一步就费时间了。这事儿如果放在平时,其实也要不了什么时间的。关键这不是平时,而是战斗之后。经过激烈的战斗,很多人死了。如果按照原来的编制上船,就必然出现一些战船基本满员而另一些战船没几个人的情况。因而需要将士兵们重新分配一下,平均一下。这就需要一些时间。
刘军因为五艘指挥船而分为五支船队,这边没有水军将领,而是三斗代替的。三斗不太会带兵。刘备当然是很会带兵的。不过,刘备非常疲惫。在三国系列的游戏里面,刘备的武力一般都设定为八十左右,而周泰却是九十多。刘备算高级武将,周泰就算王级武将。一名高级武将在刀校手的帮助下力拼王级武将,并且还杀伤了对方,战果当然是辉煌的,不过自身的疲惫也是可想而知的。让刘备来做这些琐事,是不现实的。
还好这边有阎柔。阎柔跟水军较熟,跟陆军不是很熟。总体来说,跟第一船队的士兵不是很熟。不过没有关系,刘备就在旁边的,士兵是会听话的。于是,阎柔先大致估算了一下人数,再到船舷边上看了一下剩余战船的数量,心中做了一个除法,就开始直接点人了。先出来几人,到某条船上去。再叫出几人,到相邻的船上去。不一会儿,就完成了士兵的调派。
前面还说过,周瑜的蒙冲航行速度要快于刘备的普通战船。如果双方处于交战之前,那刘军应该是追不上的。但现在是交战之后。田军投入战斗人数的比例远高于刘军,因而田军的疲惫程度也高于刘军。这就为追击提供了可能。
就是指挥船不能追,可惜了。如果有大风,指挥船能够获得足够的动力的话,又何惧对方的斗舰。阎柔刚这么一想,嘿。风就来了。阎柔喜出望外,立即吩咐战船散开列队,准备追击。
但是,就在这时,三斗叫住了阎柔。三斗说,很可能会有一场风暴。阎柔一惊,也细细地观察起来。经过这么长时间,阎柔、刘备等人也能够看出一些。果然,即将有一场风暴。阎柔当即和三斗合计了一下风暴中心有可能经过的路线。然后指挥船队,转了个方向,躲避风暴。追击的事情,就算了。
阎柔还特别派了一艘战船,去通知后面的船队。让他们注意风暴,向着以第一支船相似的方向进行躲避。
……
这是一场中雨。风,肯定是有的。要说多少级,也没有多少级。不过,那只是现代人的说法。对于古代简陋的船只来说,只要是风雨,就都有危险,就都等于风暴。只有周瑜那样的高人,才能够将海面的风雨。区分为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
因为这场中雨,两军很顺利地分开了。战前,弱小的是田军;虽然战斗中刘军的损失更大,但是,战后,弱小的仍然是田军。如果没有这场风雨,田军的后果将是不妙的。
……
盘点此次战损。田军这边,出动蒙冲二十、二十和一十,斗舰十艘。周泰率领的蒙冲,二十艘变成了十八艘,船只损失不大;但士兵去时四百,回来不到两百人了,损失过半。蒋钦率领的船队,二十艘蒙冲变成十二艘,艘只损毁较多。但不仅船上的二百四十人完整无缺地回来了,落水的一百六十人也回来了一百多人;只损失士兵四十多名。后面那十艘蒙冲是跟随斗舰行动的,没有战损。
十艘斗舰,损毁六艘,回来四艘。船只损失是惨重的。但损失的六艘战船上面的一千二百名士兵,回来的,居然有九百多名。只损失了两百来人。这也算是奇迹了。
到了原来的礁石群之后,周瑜仔细清点损失。发现士兵总共死亡五百零六人。剩余士兵两千四百九十四名。剩下斗舰四艘,蒙冲四十艘。如果按额定载重,只能承载一千六百名。于是改为每艘蒙冲载二十八人,四十艘共载一千一百二十人。三艘斗舰每船载兵三百四十五人,共一千零三十五人。剩下的士兵,上周瑜这艘斗舰。
这样一来,田军这边,各船载人都较多。士兵一拥挤。就不能正常进行战斗作业了。也可以说,田军已经基本失去了战斗的能力。
不仅如此,连睡觉也不能好好睡了。在额定装载的情况时,以轮流睡觉的方式,是可以放倒了睡的。这会儿,就只能轮流坐着睡了。
于是,周瑜在挨过了这****之后,就率兵返航了。
……
刘备这边的损失要惨得多。运兵船被摧毁一艘,这是最为沉重的损失。也许会有细心的读者会这么计算,刘备总共有两艘运兵船,而这种运兵船又非常巨大,两艘船必然不是同时生产的,必然是一前一后生产的;又根据刘备军进驻长奇岛和这次出征的时间,推算出该船的生产周期为半年左右。半年造一船,似乎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损失。现代很多大点的船舶,一艘就要造上好几年。
这是不能这么比较的。现代船舶的生产方式跟古代是不一样的。现代生产,靠的主要是机械,是设备,人力是微不足道的。当机械设备一定时,人员加十倍,进度不但不会得升,反而还会下降。古代就不同了,古代生产。靠的主要就是人力。就比如造拱桥,主要的工作量就在于每块石方的加工上面。而加工一块石方的凸凹,在很远的地方也是可以进行的。因而人越多,速度就越快。最后的装配,是不需要多少时间的。
广大读者,可以说24k以上,即99。99%以上;今后就不再说明了,24k说的就是99。99%;都是接受现代科学教育的人士。而中国的现代科学体系是建立于什么时候呢?时间不长,在五四运动之后。
中国古代,同样是有科技的。只不过那样的科技,现代人都不知道了。我们都知道。中国发明了火药,也知道火药的运用。由此可以知道,中国古代科技,首先运用于祭祀;而西方列强则将科技首先运用于军事。如果单就军事而言,有句话叫做“胜败乃兵家常事”,说的是局部战争。但整体上的胜败,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有的。胜的,就不用说了。败的,很明显,元、清即是。
现代仍然有相当多的爱国人士沾沾自喜于“同化”一说。元朝,汉族覆灭了;清朝,汉族又覆灭了。但汉族依然还是汉族。军事上汉族败了,但汉族却凭借着庞大的人口基数,把侵略者同化了。
然而,在近代呢?在八国联军之后呢?真要说起来,这次汉族也仅仅是局部败了。西方列强并没有整体上占领中国。但是,谁同化了谁?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一大帮有识之士率先提出,以夷之道以治夷,变法强国,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军事科技。学军事,就事论事,没什么不对。但他们就这么去学,又哪里学得会呢?要学习西方的军事科技,首先得学会外语,了解西方语言习惯和一般常识。还要学习数学、物理、化学。于是,顺便就学习了地理、学习了生物、学习了哲学和政治。西方是那样的好啊,全都好啊。最后,西方列强的大炮仅仅是轰开了中国的大门。然后门里面的汉族人迫不及待就冲了出去,把西方各门学科抓过来,然后在变法强国的旗帜下,实现了同化。现代的汉族,已经不是传统的汉族了。
说到这里,也许一些读者会不同意,而同意的读者会有些伤心。不同意的读者可以想一想,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有那一样是从源自中国的?我知道,一定有。就比如汉语。不过,也是现代汉语。换句话说,就是西方化了的汉语。古人作词,眉头一皱,张口就来。那是具有可能性的。因为古人的思维,本来就是以古汉语进行的。现代人如果也这么来一下,那就是秘书事先写好了,教会女助理;然后在女助理循循善诱的启发和身体力行的比喻下,首长事先背熟了,到时候来的假唱;不,应该是现场假做诗。
除了汉语,还学会了出自中国的什么学问?千万别告诉我民俗,得说主流学问。没有了吧?不得不承认,我们已经被西方同化。而且是在西方基本不动的情况下,我们汉人为了抵御西方,自己主动同化的。
我并不是说,中国原有的科技比西方的强。我也不敢说。八国联军那会儿,我们不是打不赢么?那应该是落后了吧。但是,落后二字,应该说仅仅是当时的军事。军事落后,并不等于中国文化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