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读心术全文及译文 > 第17部分(第3页)

第17部分(第3页)

1226年冬天,耶律楚材随蒙古大军攻下灵武,各将领争着掠夺人口、钱财和贵重物品,而耶律楚村却只收集遗落的图书和大黄药材。有人向成吉思汗报告说:

“耶律楚材心怀异志,他搜求前朝遗书,贮存药材,似无心我朝军国大事,定有不可告人之目的。”

成吉思汗于是单独讯问耶律楚材,耶律楚材回答说:

“先朝经典书籍,乃治国之用,岂可毁之?大黄药材,救人于命,备之可防疾患。此皆他日大用之物,今日不取,日后悔之不及了。”

不久,士兵果然患流行病,赖耶律楚材的大黄药材,士兵部得救治。

成吉思汁征战西部地区,元兵杀戮甚重,死人遍地,有进谏者多被成吉思汗责罚,而耶律楚材却仍对成吉思汗上奏说,

“大王的心意喜听媚言,这样忠臣就不会出现了。臣不敢以忠臣自居,却深知在违逆大王,只要对大王有利,这也算不得奸臣所为。趋炎附势并不是为大王真正负责,而大王若不顾实际喜欢谄媚,又和古时昏君有何不同呢?大王为王者之尊,白有不向于平庸王者的见识和气度,这才是大王建立伟业的根本啊。”

成占思汗犹豫之中,成吉思汗的第四个儿子拖雷极力为耶律楚材的建言叫好,他对成吉思汗说:

“遍观臣子,只有耶律楚材深谋远虑,他表面上违逆父皇,可惟有他才是对父皇的万世基业着想。他忠诚而不谄媚,公正而不自私,这样的人远比那些奉承的谀臣强多了,父皇应听从他的建议。”

成吉思汗于是重赏耶律楚材,又下令制止州郡的暴行:凡得不到朝廷文书的,不能擅自征税派役:如果应当对囚犯处以死刑,一定要等候批准,谁也不可以任何借口滥杀。此令使无数百姓免遭杀害,也为朝廷争取了民心。

成占思汗第三子窝阔台即位后,侍臣脱欢提请选取天下美女,窝阔台同意,耶律楚材却搁置不行。脱欢为此诬告耶律楚材不敬皇上,他对窝阔台说:

“自古忠臣不违君命,而耶律楚材不把皇上放在眼里,有令不从,这分明是奸逆所为。陛下如不治罪于他,又何以治天下呢?”

窝阔台气冲冲召来耶律楚材,耶律楚材从容说,

“选召美女,重色轻国,这决不是圣明君主所为的。天下未稳,陛下以此为急务,臣若附合,只能让陛下错上加错,这就是臣不奉诏的原因。”

耶律楚材仗义执法,得罪了朝中的许多权贵,权贵便多方诬陷他,窝阔台—次盛怒之下,把耶律楚材绑了起来。怒气过后,窝阔台十分后悔,又让人给他松绑,不想耶律楚材坚持让窝阔台认错,他说:

“陛下命人绑我,说明我有罪。如果没有说明,又无故赦我,这又表示我无罪。陛下如此反复无常,让我以后何以治理朝政昵?陛下一定要有个说法。”

窝阔台深服耶律楚材的忠直,他当面向他认错,且对群臣说:

“耶律楚材违逆朕时多矣,可他都是为国分忧,绝不为了个人私利。朕反躬自省,他这是为朕减少过失,若非大忠,谁会有如此的胸怀呢?”

【原文】

主昏而臣媚,顺之为逆。

君主昏庸臣子谄媚,臣子顺从君主是背逆。

【释评】

历史上的奸人小人,在当时多是以“忠臣”面目出现的。他们不问是非,惟君命是从,即使助纣为虐,也无一丝犹豫,他们实质上把君主推向不可回头的深渊,无疑是典型的背叛。没有公德心和正义感的人,只能沦为罪恶的帮凶;在权势和权威面前低头的人,绝不是真正可信赖的人。有了顾虑和阴谋,不背叛别人是不可能的:对这种人不欣赏迁就,  自己才不舍被出卖愚弄。

【事典】从不反驳的元禧

北魏孝文帝力主改革时,朝廷大臣反对的很多,只有元禧坚决支持。有人劝元禧说:

“皇上改变祖制,不合礼仪,你身为皇亲重臣,本该带头谏阻,你这样附合皇上,群臣都对你不满啊。”

元禧冷笑作答说:

“皇上为一国之土,他要做什么事,我们反对也是无益,何不拥护而讨欢心呢?我本也不赞成新政,可若是让皇上不快,我的地位就难保了。与其让群臣满意,不如让皇上看重于我啊,这才是做官的诀窍。”

元禧表现超群,孝文帝由此器重他,授他要职。熟知元禧为人的大臣对孝文帝说:

“元禧善于投机,为人奸诈,他处处表现得和陛下同心,其实只是为了讨取陛下的欢心而已,他哪里是真正爱戴陛下呢?陛下不妨假意赞扬他人,元禧若附合陛下,他的面目便暴露了。”

孝文帝十分自信,反认为别人攻击元禧,他始终宠信元禧。孝文帝病死之后,特遗诏让元禧辅政。

元禧位居群臣之首,不仅接受贿赂,耍弄权威,还对朝廷大事任意处置,不讲原则。他xing爱奢侈,荒淫无度,他霸占无数田产,还派自己的家臣经营煮盐场和铁矿,牟取暴利。

表面上,元禧对即位的宣武帝十分听命,无论宣武帝说什么,他都极力赞成,从没有反驳的时候。宣武帝对元禧十分满意,他多次对群臣说:

“为臣之道,元禧可为众臣的楷模,他不居功不自傲,向无骄纵之情,绝无违逆之举,古时忠臣也比不上他啊。”

有正直的大臣暗中对宣武帝揭发说:

“论定忠奸,尚需深查实较。元禧顺从陛下,这只是他的假象,可背地里,他又干了多少违背忠义的事昵?他对陛下事事不谏不争,可见他为人奸滑,不负责任,这决不是一个辅命大臣所应该做的。”

宣武帝通过观察,终于发现元禧的小人嘴脸,他开始防范他了。一次,宣武帝对元禧告诫说:

“你处处依朕,朕若有了过失而你也不在旁提醒,陷朕于何地呢?为臣者当不计个人利害,究朕之失,你从无谏言,当真朕没有过错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