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娘子咬着嘴唇不说话,靠上前来,替他拿下发髻上的果皮。
秦牧坐在凉亭里,一边用点心,一边思索,感觉北方的启蒙教育有必要加入一些世界历史和地理,以及西方的知识。
让孩子们从小就有一个初步的概念,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大,这对开阔他们的视野应该有不小的用处。
想到了,秦牧立即就做,他到前院找来燕高飞,让他传信司马凯,让司马凯找汤若望,一起负责编撰,小学教育而已,不需要太深渊复杂,只要能让孩子们对世界有个初步的概念就行。
上午,秦牧在府学接见了当地的一些贤才士子。
归德府本是文风鼎盛之地,虽然饱受战乱,但民间散落的人才还是不少的。
满清统治期间,有些读书人虽然不能反抗,但也不屑于接受满清的官职,这种人不在少数,他们往往会选择隐居不出。
现在秦牧发出招贤榜,还派人四处寻访,这些人对大秦政权,不似对异族政权那么抵触,大部份欣然而来。
秦牧走进府学时,松柏院落里坐了将近三十桌,每桌八人。
桌上摆着四个荤菜,四个素菜,一坛酒。
“秦王驾到!”
听到喊声,正坐着低语的两百多人纷纷起身,只见一个男子,头戴梁冠,身着黑底绣金龙的大袖王袍,腰间悬着宝剑,在一众侍卫的簇拥下走进府学。其势英姿勃发,其态沉着庄重,众人见了,不禁一齐拜倒:“叩见秦王,秦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免礼平身。”
秦牧走到上首,轻轻一展大袖,对下面的读书人说道:“天下攘扰,尚未全定,本王做事,也不喜拖泥带水;如今中原刚刚光复,百废待兴,本王急于招诸位贤才前来,是希望诸位能献计献策,让饱受战乱的中原地区早日得到大治。诸位不弃,前来攘助,本王理应盛情款待,只是如今民生还过于困苦,区区薄酒,怠慢了诸位贤达,还望莫怪。”
秦牧作为一国之君,如此礼贤下士,各人心中欣然,连道不敢;
坐在前头一桌,地位比较尊隆的归德府名士高应龙躬身道:“秦王高举义旗,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救万民于倒悬,浩荡天恩,我等如沐春风,秦王相召,我等受宠若惊,岂敢不来。”
秦牧欣慰地说道:“好,好,诸位能来,本王甚慰,中原各地这些年饱受战乱,赤地千里,民不聊生,急需治世贤才前去治理,不瞒诸位,本王是求才若渴啊。”
一听秦牧这么说,下面的读书人更是满脸喜色,有些人是确实是想为百姓做些事,有些人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晋身机会,总之,各人想法,自是不尽相同。
秦牧端起酒杯,请大家同饮了一杯,含笑说道:“本王记得,天宝四年李锡调任虞城县令时,唐玄宗写了一篇赦文赐他,在坐的诸位都是归德府一时之选,应该都记得这篇赐文吧?”
“秦王在上,不才献丑了。”一个叫吴连英的年轻士子,起身一揖,朗吟道:“我求令长,保刈下人。人之不安,必有所因。侵渔浸广,赋役不均。使之离散,莫保其身。片兹善理,寄而良臣。与之革故,政在维新。讽风变俗,背伪存真。教先于富,惠恤于贫。无大无小,以躬以亲。青旌劝农,其惟在勤。墨绶令行,孰不攸遵。曷云效之,我泽如春。”
“曷云效之,我泽如春。”秦牧慨然说道,“本王欲使天下大治,还须良臣辅佐,如今天下未定,本王诸事繁杂,实难以面面兼顾。诸位若愿辅佐本王,还须谨记这篇赦文,将来为官一方,当无大无小,以躬以亲,青旌劝农,其惟在勤。”
秦牧的话,让大家心中痒痒的,似乎官职已经垂手可得,其实,秦牧只是把自己求才若渴姿态摆出来,收拢人心;
但到底谁能做官,还得由随行的吏部侍郎岑岭南主持考核过才行。
否则胡乱派送官职,得到的全是些庸碌无能之辈的话,那岂不是坑害了百姓?
***********************************
PS:今天冷清了啊,月票呢呢呢?当然,最基本的订阅,大家一定在支持啊,俺就靠这赡养堂上年迈的双亲了,这是很现实的问题,请求订阅支持
(未完待续……)
第595章 朱由榔趁火打劫(求推荐票)
***
如果说秦牧演的是红脸,那么吏部侍郎岑岭南演的就是黑脸了。
秦牧在州学里接待那些士人之时,表现得求才若渴,仿佛来者就会派官一样,让在场的士人狠狠地感动了一把,纷纷表态要肝脑涂地为大秦效力。
结果到岑岭南带人去主持铨选考试时,却一点也不简单,由于时间关系,题目虽然简短,但考的都是官员治理民生的技巧和能力;
两百多人,最后只录用了二十个,上榜率并不比科进士高多少。
说白了,这就是一次变相的科举,只不过形式更简化,内容更有针对性,录取的二十人,秦牧也都赐了进士出身。
至于没考上的,也不必太泄气,可以在府衙里挂个名,将来内库拨钱建蒙学时,优先选为教谕,薪水不会比县学教谕少。
秦牧已经下定决心,在北地大量建蒙学,让适合条件的孩子免费入学;
六到十岁的孩子,也做不了多少农活,蒙学每天会提供两餐红薯、玉米之类的粗粮,虽然不是很好,但勉强能填饱肚子,为家里省下一个人的口粮。
这年头谁都不容易,百姓有一口吃的已经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