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江在路旁的柳树下停车,稍事歇息。点上烟,突然看到柳树干上贴着一张标语,写道:“最后胜利不待龟卜。”
最后的胜利无需卜卦不言自明。这绝不是日本军或南京的汪精卫伪政权所提倡的口号。
标语左角署名“第三战区忠义救国军”。
抗战期间,中国部队和日军的主要战场共分第一到第九战区,加上鲁苏、冀察、豫鲁苏皖三个边地战区,总计有十二个战区。这一带属于顾祝同将军担任司令官的第三战区,司令部设在福建省的建阳。
忠义救国军隶属第三战区,走既非正规军亦非游击队的中间路线,简称“忠救军”,因从事的军事活动令人闻风丧胆。
入江因略有耳闻,看到标语,精神也跟着紧张起来。
柳树下有草丛,他坐了下来,把烟圈吐向天空。
沐浴在暖洋洋的阳光下,微徐的春风吹散了烟圈。
“原是这么的和平,可是……”他想起了战争。
学生时代因肺病,征兵体检时他被诊断为丙种体格,但因局势恶化,仍随时有可能被征调到战场。没准什么时候就要踏上血肉与钢铁相互倾轧的战场了——此时,他要好好享受眼前这难得的瞬间。
把抽完的烟屁股掐灭在草丛的同时,他感觉到背后有人。
一回头,只见五个男人正从田埂走向入江身旁的道路。
入江条件反射似的站了起来,摆出防御的架势。
最前头的男子穿着一条宽松的藏青色裤子,灰色立领上衣的扣子解开着,头发几乎全白。入江松了口气,心想:
“是这附近的百姓吧,年纪太大不会是游击队。”
对方似乎也意识到入江的惊恐,不安而疑惑地回过头来。最后面那个和前头的男子相比,显得年轻得多,穿着随便,猛一看,很像租地耕作的佃农。
老人向同伴耳语,然后,穿短裤的光头男子走到入江面前,问道:
“打哪儿来的?让我看看良民证。”
一口浓厚的乡音,连会中国话的入江也好不容易才听懂。
当时,日本军和汪精卫伪政权合作进行所谓的“清乡工作”。
清乡——清理乡里,听起来煞有介事,其实是为了铲除占领区内的抗日分子,建立安全的地带。
只守住点与线还不够,计划中将扩及整个面。
但是,要做到维持占领地区整体的“面”谈何容易,所以选择了长江下游三角洲为特定地区。
“清乡”工作包括:搜查各家各户,严格核查户口并登记,发放“良民证”,再封锁该地区,使之不得与游击地区接触,没有“良民证”的人立刻逮捕。
入江出示口袋里的身份证给光头男人看。
“不是这玩意儿,良民证!良民证!”
光头男人粗声粗气地说。
入江不是中国人,没有良民证。就连能证明自己是研究所职员的那张纸,也和光头男人所持的证件形状十分不同。
入江感到困惑,只好将从上海带来的介绍信连同信封拿出来。信是寄给驻守瑞店庄的守备队长,信封上写着“三宅少尉殿”。
对方也不知该如何处理,一时手足无措起来。不识字的光头男人,只好将入江的信件拿给老人看。
“喔,日本大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