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馆陶大长公主来朕这里告状了,宗正处事不公,御史查实,朕已免了他的官!&ldo;刘彻话锋一转,就把任安叫了出来,&ldo;宗正的替补朕还没有想出来,任安,你就以太子少傅之职暂行宗正事吧!&rdo;
啧!!
&ldo;陛下!!&rdo;没等任安反应过来,颜异这回坐不住了,主动出来说,&ldo;陛下,宗正之事乃皇族重事,牵扯的都是贵人,为保公正,一向都是刘氏子弟为任。任安&rdo;
经过这些年跟刘彻的磨合,颜家的耿直和偏见都收敛了不少,所以,&lso;任安何德何能?&rso;的惯用疑问句,在嘴边就变成了,&ldo;任安确实有些不合适,还请陛下三思。&rdo;
李息想的是难道甘泉和鼎湖的事情,还不算过去吗?刘彻这是要给卫青撑腰撑到底了,一个不走的舍人,至于很快的提到太子少傅和宗正么?破格录用虽然是刘彻风格,但也都是做出了事才得二次升迁的,任安这段时间做啥了呀?!
想不通的他本能去看御史的脸色,这些年,张汤下的御史都鬼精鬼精的,若论陛下真正的想法,卫青现在不在,就是他们最了解,也最能猜到了。
儿宽也是一脸惊讶,想了想也出来道,&ldo;陛下,宗亲贵重,以外姓官员行宗正事,确实没有这类先河,且不论名正言顺,陛下说暂行暂行到何时呢?&rdo;
&ldo;暂行到找出合适的人选来。&rdo;刘彻甚是平静的回答他,仿佛只是解答了一个小问题,但在场都不是傻子,这句话,这不就是个废话嘛!
暂行到找出合适的人来?陛下,同为九卿,郎中令你都没有找人暂行过,讨论几句就定了,宗正怎么就不能讨论一下再定呢?
任安听了许多,却终究不愿意放弃这样好的机会,不是说世家宗亲排外么,既然压倒他们没有希望,现在就做他们仰望的人,也未尝不可!端端正正的跪下领旨,&ldo;臣领命!一定尽心尽力以报陛下之恩!谢陛下赏识!&rdo;
&ldo;陛下!&rdo;颜异不顾刘彻脸色,继续开口道:&ldo;陛下在匈奴归汉的时候,曾跟臣说过,想要的一国之族,是有包容之心的宗族。不是排斥异己论血统,不是数过往历史看出身,而是只看是否可同此心?是否可用此身?刘氏宗亲乃天下典范,陛下若想达成夙愿,可真的确认太子少傅是此类人么?&rdo;
想不到他还真的听进去了,刘彻颇感意外,看来世家和之人还是可堪教导的嘛,没有辜负他的用心。随即目光又移到任安身上,虽然让他行宗正事虽是暂时的工具和试探吧,但日后反转,岂不是让颜异心有摇摆?
犹豫了一下,刘彻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安排,若是一个简单的升迁调动就让他动摇了,说明还是没有领会好自己的意思,自己想要的李息这样结实妥帖的,不是易碎易疑惑的颜异,&ldo;莫要多说,大司农,子文出发后,跟张汤配合好,告缗令莫要拖沓了。&rdo;
颜异还要再说:&ldo;陛下&rdo;
&ldo;大司农!&rdo;刘彻堵了他的话,&ldo;暂行而已,朕这几日实在没有时间想宗正的事情,但也不能因为找不到人就委屈了朕的姑母。子文要走,朕还有水渠之事要跟儿宽商议,昆明池修建完成,想引水往东北注入渭水,以解天下之旱,龙骨渠的井渠法做得不错,再有几年就可以收尾了,所以朕特意调了庄熊罴和郑当时回来,明日等你一同讨论。&rdo;
颜异:&ldo;&rdo;
他还能说什么呢?说,陛下现在讨论宗正人选吧?说陛下你不能随意安排九卿?自己身后的博士都没有说什么,卫青和霍去病也不在颜异觉得,这分明就是让卫青插手宗正的好机会,刘彻就这么看重卫青吗?文官博士猜的尊霍抑卫,都是一家人有区别吗?根本就是没影的事情,一个没走的任安都这么得青眼,抑个鬼的卫啊!
还给自己安排好了事情,干旱频发,水渠实乃民生,颜异从来没在这事上抠门过,但盐铁那两位就不好说了,难不成要把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他们?
&ldo;臣遵旨。&rdo;颜异终究是闭了嘴。
最后&ldo;大行这些年也着实辛苦了,朕已让仲卿亲自去选了赏赐,过几天就赐到府上,忙过这段时间许你歇歇。回去跟你儿子说一声,让他出去安心办差,回来之后朕还有重赏!&rdo;
李息忙不迭的出来再拜,&ldo;谢陛下!&rdo;
看着刘彻走了,儿宽跟跪着的李息对视一眼,面上都有些不安。
儿宽想的是,张汤看来是真的升不了丞相了,九卿三公变动,御史大夫迁丞相,这么明显顺畅的事情,陛下绝口不提,分明是没有意思,那会是谁?卫大司马?卫大司马加丞相,会不会太过了?
李息也有些不安陛下夸了他?自己在大行上这么多年,是要动一动,但是自己私下想了想,若是任丞相,自己还不如老死在大行上呢!三公九卿被李家父子闹一通,空了三个位置,任了个不上不下六郡子弟为郎中令也算正常,但丞相没任?宗正开了个奇怪的先河??!
陛下还让自己休息,还有赏赐,天呐!自己不会要当丞相吧?自己无德无能啊!儿子,咱不去了行不行?
仲卿?你去挑赏赐,咋都不跟我说一声呢?!
第221章流放楚地